沈知微在大学校园内引发的争议与赞誉,如同冰火交织,并未阻碍她前行的步伐。而与此同时,一场更为正式、也更具战略意义的合作,己在水面之下悄然推进,最终浮现在公众面前。
师范大学与凌云教育集团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共同成立“未来教育实验室”。发布会现场媒体云集,闪光灯此起彼伏。巨大的背景板上,实验室的名称格外醒目,其下的研究方向清晰地写着:“基于个体认知与情感图谱的精准教育干预模型研究与实践转化”。
沈知微与陆北辰作为项目双方的核心代表,共同出席了发布会。她身着简约的深蓝色学术套装,气质沉静;他则是一如既往的挺括西装,冷峻沉稳。两人并肩而坐,形成了奇特的张力与和谐。
台下有记者敏锐提问:“陆总,凌云教育一首以来强调技术驱动和规模化,而沈教授的理念似乎更侧重于个性化与人文关怀,甚至在某些观点上与贵集团过去的路径有所差异。请问是什么促成了这次看似‘理念相左’的合作?”
陆北辰接过话筒,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最后在沈知微身上短暂停留,语气沉稳而笃定:
“凌云教育追求用科技赋能教育,从未改变。但在探索过程中,我们愈发认识到,技术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取代人,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服务于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学习者。沈知微教授在个性化教育领域卓有成效的实践,及其对‘人的深度看见’的洞察,恰恰为我们过于依赖数据与算法的技术路径,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矫正与补充。她的‘方法论’,是帮助我们实现从‘标准化推送’到‘个性化唤醒’这一战略升级的关键拼图。”
他顿了顿,继续道:“这次合作,不是谁主导谁,而是优势互补。凌云提供前沿的技术平台、海量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研发资源;沈教授及其团队,则贡献经过实践反复验证的干预策略、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最重要的——那份无法被数据完全量化,却至关重要的‘教育首觉’与‘人文温度’。我们要构建的,是一个能让技术与人文深度对话、共同进化的‘实验室’。”
轮到沈知微发言,她微笑着接过话题,清晰阐述了自己的立场:
“我接受这次合作,是因为我看到了凌云集团在陆总带领下进行战略反思的诚意,以及将资源投向教育本质探索的决心。‘未来教育实验室’于我而言,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验证场’和‘放大器’。”
“首先,它是一个‘验证场’。”她目光扫过台下可能存在的质疑者,“我的许多方法与策略,源于一线实践,有效,但常被诟病缺乏‘大规模验证’和‘数据支撑’。实验室将借助凌云的技术力量,对我的个案研究方法进行结构化梳理、数据化建模和效果追踪,用严谨的科学范式,去证明那些‘无法量化’的教育智慧,其背后存在的可循规律与普适价值。”
“其次,它更是一个‘放大器’。”她的声音带着一丝向往,“如果我们的模型被验证有效,就有可能通过凌云的技术平台,将其精髓转化为可供更多一线教师理解、参考甚至使用的工具或策略包,哪怕只是启发性的案例库。这能让我所坚信的‘看见个体’的理念,突破我个人时间和精力的极限,去影响更多的教育者和孩子。这与我接受大学教职的初衷,一脉相承。”
她最后郑重强调:“在整个合作中,我的学术独立性与实践自主权将得到充分尊重。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由双方共同拟定,但我的教育理念内核不容妥协。我们探索的是‘人机协同’的最佳路径,而非将教育完全交付给机器。”
两人的发言,清晰地勾勒出这次合作的深层逻辑:陆北辰需要沈知微的“教育灵魂”来为他的技术帝国注入温度和精准度;沈知微则需要陆北辰的“科技翅膀”来让自己的理念飞得更高、更远。这是基于相互需求、相互尊重前提下的一场势均力敌的联姻。
发布会结束后,沈知微与陆北辰在众人的注视下象征性地握手。他的手掌温暖而有力,她的指尖微凉却坚定。
“合作愉快,沈教授。”
“共同努力,陆总。”
新的篇章,就此揭开。未来教育实验室,这方融合了冰冷算法与温暖洞察的试验田,即将播种下未知的种子,静待它们破土而出,或许,将真正重塑一些人关于教育的想象。
第六十五章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WGY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