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日军清剿的会议结束后,陈峰第一时间带领核心指挥层勘察鹰嘴崖据点周边地形 —— 据点三面环山,只有南侧有一条进山小路,这种地形易守难攻,是天然的防御屏障。
“我们可以利用地形,划定三层防御区域,层层阻击日军,拖延他们的进攻速度,消耗他们的兵力。” 陈峰指着地图,向赵刚、周强、石磊、秦峰详细讲解防御规划,“这样就算日军火力强,也很难快速突破我们的防线。”
西人纷纷点头,一致同意陈峰的方案,三层防御区域很快确定:
外围警戒区覆盖据点 10 公里范围,由太行山游击队抽调 20 名经验丰富的侦查员组成 “流动警戒哨”—— 他们熟悉山地地形,每人配备 1 台望远镜和 3 枚信号弹(红色代表发现日军,黄色代表日军逼近,绿色代表安全),两人一组,在 10 公里范围内巡逻,一旦发现日军踪迹,立即通过信号弹传递信息,为内层防御争取准备时间。
中层防御区选在距离据点 5 公里的 “狼牙谷”—— 这里两侧是陡峭的悬崖,谷底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仅能容纳 1 辆装甲车通行,是日军进山的必经之路,非常适合打阻击;计划在这里修建反坦克壕沟、机枪碉堡和滚石装置,形成密集的防御网,将狼牙谷打造成 “日军的死亡陷阱”。
核心防御区则围绕据点周边 1 公里范围展开,挖掘环形战壕,架设重机枪和迫击炮,在据点入口和关键通道设置地雷区和绊索陷阱,保护指挥部、物资仓库、医疗站等核心设施,确保就算日军突破中层防御,也无法轻易攻占据点。
防御规划确定后,工事建设立刻全面启动,各队伍按分工快速行动:
周强带领从三支队伍抽调的 300 名战斗队员,前往狼牙谷修建中层防御工事。
队员们分成三组,一组负责挖掘反坦克壕沟 —— 壕沟深 3 米、宽 2 米,底部埋设尖木桩,就算日军装甲车掉进壕沟,也无法自行脱困;
二组在两侧悬崖修建 5 个机枪碉堡,每个碉堡用石块和混凝土加固,配备 1 挺重机枪和 5 名机枪手,碉堡的射击口对准谷底小路,能形成交叉火力;
三组则在悬崖顶部堆放 1000 公斤石块,用粗壮的绳索固定,制成触发式滚石装置 —— 只要日军进入谷口,拉动绳索,石块就会顺着悬崖滚落,砸向日军队伍。
“大家加把劲!这壕沟得挖得深一点,不然挡不住装甲车!” 周强挽着袖子,和队员们一起挥舞锄头,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滴在泥土里,却没人停下休息 —— 所有人都知道,这些工事是对抗日军的关键,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胜利的希望。
石磊则带领 100 名队员,在核心防御区挖掘环形战壕。
战壕长度约 2 公里,深度 1.5 米,每隔 10 米设置一个射击掩体,队员们可以在掩体内躲避日军火力,同时向外射击;
在据点入口两侧,队员们还埋设了 20 枚地雷,拉设了 50 条绊索 —— 绊索连接着铃铛和手榴弹,只要日军触碰绊索,铃铛就会报警,手榴弹也会随之爆炸。
工事建设需要大量物资支持,陈峰打开系统面板,消耗 5000 普通积分,兑换了 10 枚反坦克地雷(补充中层防御)、50 公斤炸药(用于加固碉堡)、20 块加固钢板(覆盖在碉堡顶部,增强防御能力)。兑换完成后,普通积分剩余 14700-5000=9700 点。
赵刚则从后勤仓库调配物资,为防御期间做好储备:1000 斤粮食、200 罐罐头、500 升饮用水,足够 530 名队员消耗 1 个月;同时还准备了大量的维修工具和零件,用于修复战斗中损坏的武器和工事。
【叮!宿主补充防御物资,完善工事建设,中层与核心防御区防御能力显著提升!当前普通积分:9700 点!】
在工事建设的同时,武器训练和战术演练也在同步进行。
针对联盟新增的迫击炮和装甲车,石磊组织了 “迫击炮手培训班” 和 “装甲车驾驶员培训班”——20 名迫击炮手和 5 名驾驶员都是从各队伍中挑选的学习能力强、反应快的队员。
陈峰亲自授课,讲解迫击炮的瞄准技巧:“大家看好了,瞄准的时候要考虑距离和风速,距离远就抬高炮口,风速大就调整方向,多练习几次就能掌握窍门。” 他一边说,一边示范操作,迫击炮炮弹精准命中 1000 米外的目标,队员们纷纷鼓掌,眼里满是敬佩。
在装甲车训练中,陈峰向驾驶员讲解山地行驶注意事项:“山地路面崎岖,要控制好车速,遇到陡坡要低速前进,避免装甲车侧翻;遇到敌人火力,要利用装甲车的装甲掩护,同时用车载重机枪反击。” 驾驶员们轮流上车实操,陈峰坐在副驾驶位置,耐心纠正他们的操作错误,很快,5 名驾驶员都能熟练操控装甲车在山地行驶。
3 天后,战术演练在狼牙谷展开 —— 周强带领 100 名队员扮演 “日军清剿部队”,驾驶 1 辆装甲车(模拟日军装甲车),从谷口向据点方向进攻;防御队员则启动滚石装置、利用反坦克壕沟和机枪碉堡,协同阻击。
“轰隆隆!” 滚石从悬崖滚落,砸向 “日军” 队伍,模拟日军士兵的队员纷纷倒地;“日军” 装甲车试图冲过壕沟,却被壕沟挡住,无法前进;两侧碉堡的重机枪同时开火,“日军” 队员被密集的火力压制,根本无法靠近。
演练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滚石装置的触发速度较慢,需要 2 名队员同时拉动绳索,容易延误时机;机枪碉堡的火力覆盖存在死角,谷口左侧有一片区域无法打到。
针对这些问题,队员们及时调整:将滚石装置的绳索改为杠杆式,1 名队员就能快速触发;在谷口左侧增设 1 个临时机枪阵地,弥补火力死角。
【叮!宿主团队完成战术演练,优化防御漏洞,“步坦协同” 战术提升至宗师级!山地防御效率增强 40%,应对日军进攻的能力大幅提升!】
考虑到战斗可能波及村民,赵刚组织据点内原跟随陈峰的 53 名村民,转移至太行山深处的安全村落 —— 那里由秦峰安排队员驻守,远离战场,非常安全。
“大家放心,到了安全村落,会有队员照顾你们的生活,等打完仗,再把你们接回来。” 赵刚对村民们说道,语气温和,“要是有什么需要,随时跟驻守的队员说。”
村民们虽然舍不得离开,但也知道留在据点危险,纷纷收拾行李,在队员的护送下,向太行山深处出发。
赵刚留下了 20 名村民(含医疗小组),在据点设立 “临时医疗站”—— 医疗站内准备了 20 副担架、100 个急救包,还有从系统兑换的现代医疗设备(陈峰对外称是缴获的日军医疗物资),确保战斗中受伤的队员能得到及时救治。
经过 10 天的紧张准备,华抗盟的三层防御体系基本建成,队员们的武器操作技能和战术配合也大幅提升,所有人都严阵以待,等待着日军清剿部队的到来 —— 一场关乎华抗盟存亡的山地防御战,即将打响!
(http://www.220book.com/book/WJG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