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透过竹林,在新建的水轮工坊前洒下斑驳的光影。
巨大的水轮在河水的冲击下缓缓转动,发出富有节奏的嘎吱声。
陈老栓的儿子陈大牛现在是工坊的管事,正带着工匠们调试新设备。
"转速再快些!对,保持这个速度!"
他朝着操作水闸的工匠喊道,眼睛紧盯着连接水轮的传动装置。
这是林雪设计的新型水力纺纱机,利用水轮带动三十六个纱锭同时工作。
工坊里, former 的织工李秀姑正在教导新来的女工。
"注意看,线断了要立即接上,不然会影响整机运转。"
她手法娴熟地处理着断线,动作行云流水。
自从水轮工坊建成后,附近村庄的妇女们都有了活计。
工钱按件计算,多劳多得,最熟练的女工一天能挣到三十文。
这对农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有了这份工钱,娃儿上学就不愁了。"
一个年轻母亲边操作纺机边笑着说。
工坊外,陈老栓带着老伙计们参观。
"这水轮一天到晚转个不停,抵得上多少人力啊!"
老农们看得啧啧称奇。
更让他们惊讶的是,工坊还带动了其他产业。
上游需要定期清理河道,保证水流畅通。
下游要修建蓄水池,调节水量。
就连砍伐竹子制作纱管,也成了新的营生。
"这一架水轮,养活了半个村子的人。"
村里老族长感慨道。
然而,水力工坊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
这日,秦风接到急报:某地新建的水轮工坊被当地乡民捣毁。
"怎么回事?"
他立即派人调查。
原来当地乡民认为水轮截断了水流,影响了下游灌溉。
"水利之争,自古有之。"
工部官员叹息道。
秦风亲自前往调解。
"水轮工坊用水,但不会断水。"
他带着乡民参观工坊:
"你们看,水流经过水轮后,会继续往下游流去。"
为了证明这一点,林雪设计了分流装置。
一部分水流推动水轮,另一部分首接流向灌溉渠。
"这样既保证了工坊运转,又不影响农田用水。"
这个巧妙的設計让乡民们心服口服。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工坊还答应免费为村里修建新的灌溉渠。
"这下我们的田地浇水更方便了!"
一场潜在的冲突,就这样化解于无形。
但更大的技术革新正在酝酿。
林雪不满足于仅仅利用水力纺纱。
"水力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她在工部会议上展示新的设计图。
水力磨坊、水力锻锤、水力锯木机......
一张张图纸,展现着水力应用的广阔前景。
"我们要建立完整的水力工业体系。"
这个宏伟的蓝图让在场官员惊叹不己。
最先建成的是苏州水力磨坊。
巨大的水轮带动石磨,一天能磨面粉千斤。
"这比驴拉磨快多了!"
磨坊主喜笑颜开。
更重要的是,水力磨坊的面粉更加细腻。
做出的面食口感更好,很快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接着建成的是江宁水力锯木厂。
利用水力带动锯片,一天能加工木材百方。
"以前要十天才能做完的活,现在一天就完成了。"
木匠们对新技术赞不绝口。
水力应用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
北方利用河流落差,兴建大型水力工坊。
南方依托密集水网,发展小型水力机械。
就连偏远山区,也在利用溪流建设微型水轮。
"现在咱们村也有自己的工坊了!"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他在清末当岛主,你惹他干嘛?》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西南某山寨的村民兴奋地展示着新建的水力舂米机。
这台机器每天能舂米千斤,彻底解放了妇女的双手。
水力技术的普及,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
工坊的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海外。
"这些水力机械,在海外很受欢迎。"
商队首领汇报时说:
"特别是南洋各地,都想要引进我们的技术。"
这引起了秦风的警惕。
"技术输出要谨慎。"
他下令对水力技术实行管控。
关键设备禁止出口,核心技术严格保密。
但防不胜防。
这日,边境守军查获一批试图走私的水力机械图纸。
"看来有人不死心啊。"
秦风冷笑。
他让林雪准备"特别版本"的技术资料。
果然,境外某势力得到资料后如获至宝。
投入重金建造大型水力工坊。
结果运行不到一月就彻底报废。
原来林雪在关键数据上做了手脚。
水轮尺寸、传动比、转速参数......
每一处看似微小的改动,都足以让整个系统失效。
"想要窃取技术,就要付出代价。"
秦风在朝会上说:
"但这提醒我们,必须加快技术创新。"
在他的支持下,林雪开始了更深入的研究。
"水力不仅可以用来驱动机械。"
她在实验室向秦风展示新发现:
"还可以用来发电。"
这个全新的概念让秦风眼前一亮。
"发电?"
"对,利用水流带动转子,产生电能。"
林雪展示着简易的发电机模型:
"电能可以传输到更远的地方,驱动更多设备。"
这个前景令人振奋。
如果成功,将彻底改变能源利用方式。
首台实验性水力发电机建在苏州郊外。
利用运河水流发电,供应新建的工坊区。
当第一盏电灯在工坊亮起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不用油不用火,这灯自己会亮!"
工匠们围着电灯啧啧称奇。
更让他们惊讶的是,电能还可以驱动机器。
电动纺机、电动磨坊、电动水泵......
一系列电动设备相继问世。
"这才是真正的动力革命。"
孙文视察时感慨道。
然而,新技术的推广再起波澜。
一些传统工匠担心电动设备会让自己失业。
"这电动纺机一转,咱们这些老手艺人都没饭吃了。"
苏州纺织行会内,老师傅们忧心忡忡。
甚至有人暗中破坏电动设备。
"新技术不是要取代工匠,而是要帮助工匠。"
秦风亲自到行会解释:
"电动设备能让工匠们事半功倍。"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让林雪设计了一批辅助工具。
电动雕刻刀、电动打磨机、电动缝纫机......
这些工具不仅没有取代工匠,反而让他们的手艺更加精湛。
"有了这些工具,一天能做以前三天的活。"
老工匠试用后赞不绝口。
更重要的是,产品质量也提高了。
"这雕刻的精细程度,是手工做不到的。"
行会老师傅不得不承认。
一场潜在的冲突再次化解。
但秦风知道,技术革新的道路不会平坦。
在他的书桌上,摆着更宏大的能源规划。
他要让电光照亮这个国家的每个角落。
让动力革命惠及每个百姓。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
新朝的技术创新,正如这奔流不息的河水。
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http://www.220book.com/book/WJJ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