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自陈氏家族宪法初具雏形、陈默与苏清月写下致未来之信后,又过去了两年。这两年,“启明系”在CEO唐国锋的稳健掌舵和新战略的指引下,平稳度过了全球格局动荡的险滩,国内及“一带一路”沿线布局初见成效,呈现出更强的韧性与活力。而陈家的下一代,也在各自的轨道上飞速成长。
长子陈启航,己从清北大学物理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顺利考入本校顶尖的“微纳电子与量子器件”实验室,攻读硕士学位。他的学术生涯一帆风顺,己在国际知名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数篇论文,其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的实验态度和沉静的科研气质,深受导师和同行赞誉,被视为学术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就在他硕士生涯即将结束,面临下一步规划的关键时刻,一个代表全球学术最高殿堂的橄榄枝,如期而至——他收到了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EECS)的全额奖学金博士录取通知书,导师是该领域享誉世界的权威教授。这几乎是所有有志于投身前沿科技的学子梦寐以求的机会,意味着通往更广阔学术天地的大门己向他敞开。
与此同时,在家族的“凌霄科技”,一个关乎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级重大专项攻关项目——“面向3纳米及以下制程的超精密晶圆检测系统”研发,进入了最关键的攻坚阶段。该项目旨在突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检测装备,对“凌霄科技”乃至国家半导体产业链安全都具有战略意义。然而,项目团队在攻克“多波段合成孔径激光干涉测量”这一核心技术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进展缓慢,首席科学家因健康原因临时退出,团队士气受挫,项目岌岌可危。
一边是通往个人学术巅峰的康庄大道,一边是家族企业乃至国家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两道截然不同的轨迹,在陈启航人生的十字路口,形成了尖锐的冲突。MIT的入学日期与“凌霄科技”项目最关键的攻坚期,在时间上高度重叠。
消息传到陈默和苏清月耳中,他们陷入了沉默。作为父母,他们由衷地为儿子的学术成就感到骄傲,也深知MIT的机会何等珍贵。他们从未想过要强行将儿子捆绑在家族事业上,始终尊重并支持他追求自己的科学理想。但作为企业的掌舵人,他们也清楚“凌霄科技”此刻面临的困境和这个项目的极端重要性。然而,他们决定不施加任何压力,将选择权完全交给儿子自己。
“启航,”陈默在家庭晚餐后,与儿子在书房单独交谈,语气平和而郑重,“MIT的机会,千载难逢。我和你妈妈都希望你能追随自己的内心,追求最高的学术理想。至于公司的事情,我们会想办法解决,你不需要有负担。”
苏清月也温柔地补充:“是啊,启航。你的人生属于你自己。无论你选择哪条路,我们都支持你。”
陈启航看着父母眼中真诚的支持与难以完全掩饰的忧虑,心中波澜起伏。他回到自己的房间,对着MIT的录取通知书和“凌霄科技”项目的技术难题报告,彻夜未眠。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两个清晰的画面:一个是在MIT先进的实验室里,与全球最顶尖的头脑碰撞,探索最前沿的物理奥秘;另一个是“凌霄科技”的洁净车间里,那些焦急而期待的眼神,以及那份关乎国家产业命脉的技术蓝图。
他热爱科研的纯粹,渴望在学术上攀登更高峰。但另一方面,在“凌霄科技”的实习经历,以及近年来参与一些技术研讨的耳濡目染,让他对这家倾注了父亲心血、承载着众多工程师梦想的企业,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和责任感。他深知,基础科研的突破固然重要,但将尖端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能够打破垄断的工业力量,同样意义重大,甚至更为迫切。
更重要的是,他仔细研究了那个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巧合的是,他在硕士期间的一个深入研究方向,恰好与项目瓶颈涉及的多物理场耦合建模与误差补偿算法高度相关。他意识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前期积累,或许正是打破僵局所需的那把关键钥匙。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第二天清晨,陈启航带着清晰的黑眼圈,但眼神却异常坚定,来到了父母面前。
“爸,妈,”他的声音平稳而有力,“我决定,推迟MIT的入学。我想先加入‘凌霄科技’的项目组,带领团队攻克这个难关。”
陈默和苏清月对视一眼,既感到意外,学霸情侣成长记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学霸情侣成长记最新章节随便看!又似乎在意料之中。苏清月轻声问:“启航,你想清楚了吗?这可能会影响你未来的学术轨迹。”
“我想清楚了。”陈启航郑重地点点头,“MIT的机会很好,但以后还有机会申请。可眼下这个项目,关系到‘凌霄科技’的未来,也关系到我们能否在高端制造领域真正站起来。我学的知识,如果能在这个时候派上用场,我觉得比发表几篇论文更有价值。这是我作为……作为这个家庭一员,也是作为一名中国科研人员的责任。”
他的决定,迅速在“凌霄科技”高层中引起了震动。以生产总监王师傅、研发总工李总为首的元老们,起初是惊讶和疑虑。他们欣赏启航的才华,但让一个年仅二十西岁、尚无太多工程经验的“学生娃”临危受命,领导如此重要的国家级项目,风险实在太大。部分资深工程师也私下议论,担心这位“太子爷”是否只是来镀金,能否真正服众。
面对这些无形的压力,陈启航没有辩解,而是用行动说话。他没有要求任何特殊待遇,而是以一名普通技术专家的身份加入项目组。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扎进实验室和车间,连续一周与一线工程师同吃同住,深入理解每一个技术细节,倾听他们的困惑和尝试。他谦逊好学,不摆架子,对复杂工艺的领悟速度之快,让老工程师们都刮目相看。
随后,他组织了一次全项目组的“头脑风暴”会议。会上,他没有空谈理论,而是基于自己深入一线掌握的情况和扎实的数理基础,精准地指出了此前技术路线的几个关键误区,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基于非线性自适应滤波和实时热变形补偿的算法框架。他的讲解逻辑清晰,数据支撑有力,不仅指出了问题,更给出了可行的解决路径。
起初还有质疑的声音,但当陈启航亲自编写核心算法代码,在仿真平台上连续运行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且耐心地向每一位提出疑问的工程师解释其物理意义和实现方法后,怀疑的目光逐渐变成了信服和敬佩。他展现出的不仅是学术深度,更有一种将复杂问题抽丝剥茧、化繁为简的工程化能力,以及一种罕见的、能够凝聚技术团队共识的领导力。
攻坚过程异常艰苦。陈启航身先士卒,常常在实验室通宵达旦,与团队成员一起调试设备、分析数据。他的沉稳和专注感染了所有人。当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他从不气馁,总是鼓励大家:“我们每一步的失败,都是在排除一个错误选项,离成功就更近一步。” 他还主动与父亲引荐的几位国内顶尖学者进行远程研讨,汲取智慧,但主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项目组自己手中。
经过三个多月废寝忘食的奋战,在新算法框架的指导下,团队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研发出的原型机关键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参数甚至实现了超越!消息传出,整个“凌霄科技”为之振奋。
项目庆功宴上,头发花白的李总工激动地举起酒杯,对着陈启航,也是对所有人说:“我搞了一辈子技术,今天,我要真心实意地敬启航一杯!以前,我们或许还把他当孩子看。但这次,是他用实实在在的硬本事,带着我们杀出了一条血路!这份担当,这份能力,我老李,服气!” 王师傅也用力拍着启航的肩膀,眼中满是欣慰:“好小子!有种!像你爹当年那股劲儿!咱们‘凌霄’的未来,交给你这样的后生,我放心!”
听着这些发自肺腑的认可,陈启航腼腆地笑了,眼中闪烁着泪光。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成功,更是他凭借自身实力,赢得了这些看着自己长大的元老们的由衷接纳和信任。他成功地完成了从“陈默的儿子”到“技术领军者陈启航”的身份转变。
当晚,陈默在家中书房,听着儿子平静地汇报项目成功和团队的反应,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骄傲,远比任何一笔巨额投资成功更甚。他看到了儿子身上那份超越年龄的责任感、卓越的技术领导力以及沉稳谦逊的品格。他知道,儿子做出的这个抉择,虽然暂时偏离了纯粹的学术路径,却可能开辟出一条将前沿科学与国家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更具现实影响力的广阔道路。
陈启航的抉择,如同一份沉甸甸的投名状,宣告了他正式融入并开始引领家族核心事业的决心。这不仅为“凌霄科技”注入了强大的技术驱动力,也为陈默和苏清月规划中的交棒蓝图,添上了最坚实、最令人放心的一块基石。帝国的未来,因这位兼具科学家头脑与企业家责任感的继承者,而显得更加清晰和充满希望。
(第一百零一章 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WKR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