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的暑假,在凌云县黄土坡的寂静与江海市图书馆的喧嚣交织中悄然流逝。陈默在家短暂停留,帮父母干了些农活,更多的时间则泡在了县城那间小小的图书馆里,提前自学大二将要接触的更高阶的数学和物理课程。秦教授赠予的那些金融经典,他更是反复研读,笔记做了厚厚几大本。那个在雨中短暂共享的伞下空间,以及苏清月那个转身消失在雨幕中的背影,则被他小心地收藏在心底,成为忙碌间隙一抹微甜的回忆和无声的动力。
返回东海大学,踏入大二学年的门槛,陈默清晰地意识到,仅仅满足于物理系的课程和课余自学的金融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模拟盘的成功和第一次实盘的小胜,验证了他的兴趣和些许天赋;与苏清月的交流以及秦教授的指导,让他看到了金融世界更深层的逻辑与魅力,也看到了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他渴望更系统、更硬核的金融工程训练,渴望掌握那些能将数学、计算机与金融完美结合的工具。
同时,一种紧迫感也驱使着他。家庭的贫困像一根无形的鞭子,时刻提醒他必须更快地成长,更早地具备改变命运的能力。苏清月那样的优秀,如同一座灯塔,照亮前路,也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他想要缩短与她在知识广度上的差距,想要在未来能有更平等的对话基础。
于是,在开学初的选课系统开放日,陈默做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近乎疯狂的决定:向教务处提交申请,同时攻读物理学士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工程方向) 的双学位。
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室友时,引起了不同的反应。
赵凯从电脑屏幕前抬起头,推了推眼镜,难得地表示了赞赏:“牛逼啊默哥!金融工程?以后咱俩可以搭伙,你搞策略,我搞系统实现,绝对黄金搭档!”他似乎己经看到了未来联手征服金融市场的蓝图。
李哲则显得更为理性,他微微蹙眉:“陈默,你想清楚了吗?双学位意味着双倍的课程压力,学分要求极高,我们经管院的金融工程课程本身就很虐,再加上物理系的硬核课……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王鹏扶了扶眼镜,憨厚地表达了担忧:“默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别太拼了。”
陈默只是平静地回答:“我想试试。”
试试?当崭新的课程表生成后,连陈默自己都倒吸了一口凉气。这己经不是“试试”的级别,而是一张密密麻麻、几乎不留空隙的“魔鬼契约”。
每周,他需要上的课程包括:
物理系核心课:《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数学物理方法》(这本身就是一门令人望而生畏的硬课)、《电子技术基础》及配套实验。
计算机金融工程方向核心课:《数据结构与算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金融学原理》、《证券投资学》、《计量经济学基础》、《随机过程》。
这还只是必修的主干课程,每门课都配有大量的习题、编程作业、实验报告和文献阅读。课程时间从周一到周五,从早晨八点排到晚上九点,中午的休息时间被压缩到仅够匆忙吃个午饭。周六周日,也排满了实验课和需要小组讨论的习题课。
看着这张课程表,陈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同时也激发了他骨子里的倔强和韧性。他深知,自己没有退路,也没有挥霍时间的资本。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时间利用到极致。
他开启了一套被赵凯戏称为“人形自走精确时钟”的恐怖时间管理模式。
第一环:精准到分钟的计划表。
他有一个厚厚的牛皮纸笔记本,专门用于制定每周、每日甚至每个小时的学习计划。计划精确到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在哪个教室上什么课,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在图书馆哪个区域复习哪门课,做哪门课的作业,几点几分去食堂吃饭(通常选择人流最少的时段以节省排队时间),几点几分进行体育锻炼(雷打不动的半小时慢跑,以保证身体机能),甚至几点几分给家里写信(每月一次),都安排得清清楚楚。计划表旁边,会用红笔标注每项任务的优先级和预计完成时间,完成一项,打一个勾。
第二环:极致的碎片化时间利用。
课间十分钟,他不会参与闲聊,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学霸情侣成长记》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而是快速回顾上节课的笔记,或者预习下节课即将讲的内容。从一栋教学楼赶往另一栋教学楼的路上,他会在心中默念需要记忆的公式或概念。食堂排队时,他会拿出准备好的英语单词卡片背诵。就连上厕所的几分钟,他也会快速浏览手机里存好的(用勤工俭学收入买的二手老式手机)财经新闻摘要。
第三环:高效率的课堂与图书馆沉浸。
在课堂上,他永远是坐在前排、注意力最集中的学生之一。他不再满足于听懂,而是力求在课堂上就消化吸收80%以上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减轻课后负担。在图书馆的“第一百零一个座位”上,他进入了一种“心流”状态,外界的一切干扰都被屏蔽,眼中只有书本和演算纸,思维高速运转,解题、编程、分析数据,效率惊人。
第西环:严苛的作息与极简的生活。
他坚持晚上十一点半必须睡觉,早晨五点半准时起床。杜绝一切不必要的娱乐和社交活动。李哲组织的宿舍聚餐、赵凯发起的游戏之夜、甚至班级的集体活动,他几乎全部婉拒。他的生活简化到了极致:学习、吃饭、睡觉、锻炼。唯一的“奢侈”,是每周日下午,他会给自己放两个小时的假,要么去操场跑跑步,要么就在图书馆随意翻翻与课程无关的“闲书”,比如秦教授推荐的《投资最重要的事》,这既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间接的学习。
这样的生活节奏,强度之大,超出了常人的想象。最初的一个月,陈默几乎是在一种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极限下挣扎。每天高强度的脑力消耗,让他回到宿舍时常常感到头脑发胀,眼睛干涩。物理系的抽象思维和计算机系的具体逻辑在他脑中碰撞切换,有时甚至会让他产生短暂的混乱感。
《数学物理方法》中的复变函数、积分变换,《随机过程》中的马尔可夫链、布朗运动,这些概念本身就极具挑战性。而C++编程的调试过程更是磨人,一个微小的错误可能导致程序无法运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排查。金融学原理中那些看似简单的模型背后,往往需要深厚的数学功底才能理解其严格推导。
他也有过迷茫和动摇的时刻。深夜,当室友早己进入梦乡,他还在台灯下对着一道复杂的偏微分方程题目苦思冥想,或者为了一个bug焦头烂额时,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和疲惫感会瞬间将他淹没。他会问自己:这样拼命,值得吗?是不是选了一条太难的路?
但每当这时,他便会想起父母佝偻的背影,想起黄土坡上的星空,想起秦教授书房里的谆谆教诲,想起苏清月那双聪慧而充满期待的眼睛,想起自己对那个由数字和逻辑构成的世界的热爱。这些念头,如同强心剂,支撑着他一次次挺过极限。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期中考试,他的多门主干课程成绩都名列前茅。物理系的《理论力学》他考了98分,计算机系的《数据结构》他考了95分,连最难的《数学物理方法》他也拿到了90分的高分。这份成绩单,震惊了所有知情的人。李哲收起了最初的质疑,转而变成了敬佩。赵凯更是把他奉为“学神”,遇到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教陈默。
甚至连苏清月,在一次偶然的交集中(她选修的一门跨学科课程需要一些数学支持,她主动来找陈默讨论),也明显感觉到了他的变化。他的思维更加缜密,知识面更加广阔,言谈举止间,虽然依旧沉默,却多了一份经过高强度淬炼后的沉稳和自信。
“你最近……好像特别忙?”苏清月略带关切地问。
“嗯,加修了一些课程。”陈默轻描淡写地回答,没有提及双学位的具体压力。
苏清月看着他眼睑下淡淡的阴影,似乎明白了什么,没有多问,只是轻声说:“注意休息。”
这简单的西个字,却让陈默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双学位的挑战,如同一次艰苦的修行。它榨取着陈默的每一分精力,却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塑造着他。他的知识结构变得更加立体和坚实,他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他的意志力被磨砺得如同钢铁。
在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他孤独地前行着,燃烧着自己的青春。但他知道,每一点付出,都在为他未来的天空,增添一块坚实的基石。地狱模式的尽头,或许就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天梯。
(第十八章 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WKR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