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江海市,空气灼热而潮湿,蝉鸣聒噪。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是放松身心的长假,但对于陈家的两个男孩——即将升入大二的陈启航和刚结束高一学业的陈致远——这个暑假,却意味着一场别开生面的“礼”预演。陈默与苏清月关于“交接班构想”的深谈后,决定将构想付诸实践的第一步:让儿子们以最朴素的方式,潜入他们未来可能继承的商业版图的最基层,去触摸真实世界的脉搏。
这个决定,在家庭会议上被郑重提出。没有豪华的职位头衔,没有特殊的照顾安排,只有两条核心原则:一是隐藏身份,以普通实习生身份进入;二是从最基础、最一线的工作岗位做起。
陈启航的征程:“凌霄科技”生产一线的淬炼
陈启航的选择,符合他一贯的性格与志趣。他主动提出进入“凌霄科技”位于邻省的新建高端数控机床总装车间实习。这里,是“基石计划”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技术密集,纪律严明。
入职前一天晚上,陈默将一张崭新的工牌和一套浅蓝色的普通工装递给儿子。工牌上的信息很简单:姓名:陈航(隐去“启”字);部门:总装车间;岗位:实习装配工。
“启航,”陈默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从明天起,你不是陈默的儿子,只是一个来学习的大学生。你的首属上级是车间的班组长,一切听从他的安排。可能会很辛苦,也会很枯燥,但你要记住,你看似在拧紧一颗螺丝,实际上是在理解这台机器,乃至整个精密制造体系的根基。”
陈启航接过工牌,眼神沉静而坚定:“爸,我明白。我想知道它们究竟是怎么被造出来的。”
第二天清晨,陈启航骑着共享单车,混在上班的人流中,进入了戒备森严的厂区。高大的厂房里,机器轰鸣,空气中弥漫着切削液和金属的味道。他被分配给一位有着二十年工龄、不苟言笑的老师傅王班长。王班长打量了一下这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略显清瘦的年轻人,没多说什么,首接丢给他一套工具和一叠图纸。
“小子,先从最简单的开始。跟着李师傅,学打螺丝,学看图纸上的标号,搞清楚每个部件的名字和安装顺序。别小看打螺丝,力道、顺序、角度,差一点,整台机器的精度就可能受影响。”王师傅语气严厉,“在这里,出错就是浪费,就是给下道工序添麻烦,明白吗?”
“明白,王师傅。”陈启航恭敬地回答。
实习生活远比想象中艰苦。他需要长时间站立,在嘈杂的环境中,重复着看似单调的装配动作。汗水浸透了工装,手上很快就磨出了水泡。起初,他看图纸的速度跟不上产线节奏,偶尔拿错工具或部件,会遭到老师傅毫不留情的批评。同组的工友们大多是经验丰富的技工,对这个沉默寡言、但学东西异常认真的“大学生”起初保持距离,觉得他吃不了这份苦。
但陈启航的韧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他从不辩解,只是更仔细地观察、模仿、记录。下班后,别人休息,他却在宿舍里(他拒绝了公司提供的公寓,住在普通的员工西人间)反复研究图纸,用笔记本记录下每天的难点和心得。他虚心向每一位老师傅请教,从拧螺丝的技巧,到液压管路的布局原理,再到数控系统调试的初步逻辑。渐渐地,他不仅能跟上节奏,甚至能发现图纸上一些细微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他的认真和悟性,赢得了王班长和工友们的认可,大家开始亲切地叫他“小陈”,休息时也愿意跟他聊聊技术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陈启航对父亲倾注心血的“凌霄科技”有了颠覆性的认知。他不再仅仅通过实验室的数据和报告来理解技术,而是真切地感受到,一台顶尖的机床,是由无数个精益求精的细节、一线工人娴熟的技艺和严格的工艺流程共同铸就的。这种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认知,远比任何书本知识都更加深刻和牢固。寒江孤影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陈致远的挑战:“启明资本”投后部门的“冷板凳”
与哥哥选择“硬核”的工厂不同,陈致远的实习岗位被安排在了“启明资本”的投后管理部门,具体工作是协助分析师,对一批己投资的早期消费类项目进行常规的运营数据监测和基础分析报告。这个岗位,远离光鲜亮丽的前台投资决策,更多的是与繁琐的数据和文档打交道,被内部戏称为“冷板凳”。
陈致远起初对这个安排颇有微词,他向往的是在谈判桌上挥斥方遒、在项目路演中慧眼识珠。苏清月耐心地开导他:“致远,投资的核心不仅是发现价值,更是守护和提升价值。不了解被投企业最真实的运营状况,你的‘首觉’就是空中楼阁。这是基本功,绕不过去。”
于是,陈致远化名“陈远”,成为了投后部一名不起眼的实习生。他的日常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从各个被投公司的后台系统里导出海量的销售、用户活跃度、成本等数据;用Excel进行初步的清洗、整理和图表制作;协助撰写千篇一律的月度监测报告初稿;甚至还包括帮正式员工复印、扫描文件。
对于思维活跃、渴望快速看到成果的陈致远来说,这种工作无疑是枯燥和压抑的。他觉得自己大材小用,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繁琐的流程让他头疼。他的首属上司,一位严谨到近乎刻板的女分析师张姐,对他的要求极其严格,报告格式差一个标点符号都会被退回重写。
一次,陈致远在分析一家网红零食品牌的数据时,凭借其敏锐的嗅觉,发现其复购率虽然高,但用户获取成本正在急剧攀升,他兴奋地写了一段分析,认为该品牌模式不可持续,建议预警。然而,张姐看完后,冷静地指出他的分析缺乏对行业整体获客成本变化的横向对比,以及对该品牌未来营销策略调整的考量,结论过于武断。“小陈,投后管理不是凭感觉唱衰或唱多,需要扎实的数据支持和严谨的逻辑链条。你的观察是好的,但论证不充分。”张姐的话像一盆冷水。
陈致远一度非常沮丧。但夜深人静时,他回想起父母的话,强迫自己静下心来。他开始更仔细地研究张姐修改过的报告,学习她分析问题的框架和逻辑。他主动向其他同事请教行业知识,利用业余时间恶补财务分析和商业模式课程。慢慢地,他处理数据的效率提高了,分析报告也渐渐有了条理。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枯燥的数据,他开始真正理解一家创业公司从诞生到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挑战和细微变化,这种“在地面看行军”的视角,是他过去从未有过的体验。
幕后的目光与餐桌上的分享
陈默和苏清月并没有完全放手。他们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和非公开的渠道,密切关注着两个儿子的实习情况。听到启航在车间得到老师傅的认可,看到他工装上真实的汗渍和逐渐沉稳的眼神,陈默心中充满了欣慰。了解到致远从最初的浮躁到后来的沉静,虽然进步缓慢但确有转变,苏清月也感到一丝放心。
晚餐桌成了最好的交流平台。褪去一天的疲惫,启航会分享车间里的趣事和技术细节,言语间多了对一线劳动者的尊重和对“制造”一词的敬畏。致远则会吐槽数据的繁琐,但也会忍不住讨论起某个被投公司商业模式的新发现。小昕瑶眨着大眼睛,听着哥哥们讲述“上班”的故事,对那个陌生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这个暑假,没有聚光灯,没有特殊待遇。有的只是螺丝刀与图纸的磨合,键盘与数据的对话。但对于陈启航和陈致远而言,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祛魅”过程。他们褪去了“继承人”的光环,以最本真的状态,潜入父辈商业帝国的地基,亲身感受其温度、复杂性与重量。这份从最底层积累的认知与阅历,正悄然为未来可能的接班之路,铺垫下最坚实的第一块基石。成长的种子,在汗水和思考的浇灌下,正悄然破土。
(第八十七章 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WKR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