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张逸晨(我): 心理咨询师。我相信,每一个看似异常的行为背后,都藏着一个试图保护自己的、 wounded (受伤的) but wise (智慧的) inner child (内在小孩)。
· 小雅: 22岁,大学毕业生。严重的分离焦虑和依恋创伤。她所有的物品都必须整齐地收纳在行李箱里,随时准备“离开”,无法在任何空间安心住下。
治疗脉络: 她的童年是在频繁的搬迁和父母不稳定的关系中度过。“家”的概念对她而言是流动且不可靠的。认知层面理解过去,但情感和身体依然活在“备战状态”。
---
第一章:随时准备离开
小雅拖着那个略显陈旧的灰色行李箱走进咨询室时,像一只受惊的、随时准备跃起逃跑的小鹿。她的眼神警惕地扫过房间的每个角落,然后才小心翼翼地坐下,行李箱紧紧挨着她的腿。
即使是在这安全的咨询室里,她的水杯、纸巾、笔记本,也都是从行李箱里取出,用完立刻放回。她仿佛不是一个来访者,而是一个短暂的过客。
“我知道这里很安全,张医生,”她低声说,手指紧张地绞在一起,“但我就是没办法……没办法把东西拿出来。好像一旦放松,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我就得马上离开。”
她的“家”,是一个可以随时拉上拉链的箱子。她的世界,被局限在方寸之间。
---
第二章:打开行李箱的仪式
我没有试图说服她放下行李箱,或者告诉她“这里很安全”这类她早己知道却无法感受的道理。
相反,我尊重了她的“仪式”。
我找来一个漂亮的、带锁的小木盒,放在咨询室的角落。
“小雅,”我对她说,“这是我们咨询室的‘安全寄存处’。这把钥匙,只有你有。每次你来,可以决定是否要拿出一件小东西,比如一支笔,或者一个发圈,暂时寄存在这个盒子里。它不会丢,也不会被突然带走。由你完全掌控。”
她看着那个小木盒,眼神里充满了犹豫和挣扎。这像是一个极具风险的冒险。
第一次,她什么也没放。
第二次,她摸了摸口袋里的唇膏,又缩回了手。
万物自然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第三次,她终于鼓起勇气,飞快地将一枚小小的、彩色的回形针放进了木盒,然后“咔哒”一声锁上,将钥匙紧紧攥在手心。
那一刻,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完成了一个无比艰巨的任务。
---
第三章:第一个“钉子”
我们的“寄存”仪式持续了几周。寄存的物品从回形针,到一本薄薄的便签本,再到她最喜欢的一支钢笔。每一次,都是一次微小的信任练习。
首到有一天,我带来了一个用软陶捏成的、造型笨拙可爱的向日葵小摆件。
“小雅,这是我们咨询室的一个小规则。”我微笑着说,“每一个在这里待过一段时间的‘客人’,都会留下一个小印记。这个向日葵,代表阳光和扎根。你愿意帮我们,把它放在书架的那个空位上吗?就放在那里,不需要你保管,它属于这个房间。”
我把那个轻飘飘的、毫无实际价值的向日葵递给她。
她接过去,双手捧着,看了很久。然后,她站起身,一步一步,走向那个书架。她的动作很慢,像在完成一个神圣的仪式。
她将那个小小的向日葵,稳稳地、端正地,放在了书架那一格的中央。
她站在那里,静静地看了它一会儿,然后转过身。我看到她眼中闪烁着泪光,但嘴角,却带着一个如释重负的、浅浅的微笑。
“它……好像一个钉子。”她轻声说,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把我……轻轻地,钉在这里了。”
那个微不足道的向日葵,成了她漂泊的生命里,第一个主动选择的、象征“停留”的坐标。
张逸晨的内心独白:
安全感,不是被告知的道理,而是被体验到的感受。对于小雅,任何言语的安慰都无法穿透她早年植入骨髓的“被抛弃”恐惧。与其费力拆除她自我保护的行李箱,不如陪她一起,在行李箱之外,一厘米一厘米地,共同开拓一个值得信任的“安全区”。那个小小的木盒,那朵笨拙的向日葵,都不是物品,而是她亲手播下的、关于“稳定”的种子。当她愿意将一件小物品托付于此,当她主动为一个空间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时,她便是在自己荒芜的心田上,打下了第一根确认归属感的界桩。治愈,有时就是这么简单——陪着她,首到她相信,这个世界真的有可以暂时停靠的港湾,而她,值得拥有一个不必随时准备离开的、安稳的当下。
(http://www.220book.com/book/WL4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