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的灯光被调至一种暧昧的昏黄。张逸辰没有像往常一样站立或快速踱步,而是静静地坐在一张高背扶手椅里,手指无意识地、反复地着椅套上的一处细微褶皱。他的呼吸比平时浅促,仿佛在压抑着什么。
新的病人,小林,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画家,坐在他对面,身体蜷缩,目光始终回避着房间里任何可以反光的表面——无论是光洁的茶几桌面,还是远处书柜的玻璃门。他甚至戴着一顶压得很低的鸭舌帽,帽檐的阴影将他大半张脸都藏了起来。
“他…它们都在嘲笑我。”小林的声音从帽檐下传来,闷闷的,带着屈辱的颤音,“每一个倒影里的我,都扭曲、丑陋、充满了…令人作呕的缺陷。我不敢照镜子,不敢看橱窗,甚至连水面的倒影都让我恐慌。”
张逸辰没有立刻回应。他感到自己的胃部微微痉挛,一种熟悉的、冰冷的共鸣感沿着脊椎爬升。他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在案例分析上,用一种刻意维持的、学术化的口吻说:“镜像是自我的外部参照物。你对它的恐惧,本质上是对‘被客体化的自我’的拒绝和恐惧。告诉我,那个‘倒影中的你’,具体在‘嘲笑’你什么?”
小林猛地抬起头,帽檐下露出一双布满血丝、充满痛苦的眼睛。“它嘲笑我的平庸!我的画作毫无灵气,只是技巧的堆砌!它嘲笑我的虚伪,在人前装出一副有才华的样子!它嘲笑我的…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错误!”他的话语如同决堤的洪水,带着强烈的自我厌恶。
张逸辰的右眼开始剧烈跳动,他不得不将手指按在眉骨上试图压制。小林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钥匙,试图开启他内心深处一个紧锁的盒子。他深吸一口气,站了起来,动作有些僵硬。
“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会让你逐步暴露于镜像前,学习接纳。但那是隔靴搔痒。”他的语速加快,带着一种神经质的兴奋,仿佛要借此驱散内心的不适,“你的问题不是‘认知偏差’,是‘自我感知系统’的‘信号扭曲’!我们需要更根本的干预——‘感知重构’。”
他引导小林走向诊所里一个他秘密准备数周的房间。推开门,里面并非传统的诊疗室,而是一个由无数面镜子构成的、光怪陆离的迷宫。这些镜子并非平整的,而是各种凹凸镜、哈哈镜、碎裂后重新拼接的镜面,它们以诡异的角度相互折射,将空间切割得支离破碎。
“这是‘自我认知折射场’。”张逸辰的声音在无数镜像的反射下,产生了一种空洞的回响,“在这里,没有‘唯一真实’的倒影。每一个你,都是被不同‘感知滤镜’扭曲后的版本。”
小林惊恐地后退一步,几乎要夺门而逃。
“进去!”张逸辰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同时也有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去面对所有版本的你!去和它们对话!问问那个‘丑陋’的你,它究竟想告诉你什么?问问那个‘平庸’的你,它的存在是否毫无价值?”
他几乎是半推着,将小林送进了镜子迷宫。
起初,小林在里面寸步难行,每一次不经意瞥见镜中扭曲变形的自己,都会发出压抑的惊呼或痛苦的呻吟。他看到了被拉长成怪物的自己,被压扁成侏儒的自己,面部五官错位的自己,以及那些在碎裂镜片中、仿佛支离破碎的无数个“我”。
张逸辰站在迷宫入口,通过隐蔽的摄像头和传感器监测着小林的生理数据。他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双手紧握成拳。小林在迷宫中的每一次挣扎,都像是在演绎他内心从未敢完全面对的戏剧。
“说话!”张逸辰通过迷宫内的隐藏扬声器喊道,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失真,“对你的倒影说话!否定它!赞美它!质问它!无论如何,建立连接!”
迷宫里,小林被困在一条由凹面镜构成的通道,镜中的他变得无比矮小、肥胖,像一个可悲的小丑。他崩溃地蹲下身,对着那个倒影嘶吼:“你为什么这么丑!为什么不能像别人一样正常!”
倒影沉默着,扭曲着。
突然,小林像是耗尽了所有力气,喃喃道:“…你到底想怎么样…”
就在这时,张逸辰按下了控制台的一个按钮。迷宫内部的灯光发生了变化,一束柔和的白光打在小林正对面的那面凹面镜上。同时,张逸辰用一种经过设备处理、变得中性而空灵的声音,通过扬声器说道:“我,是你从未允许自己表达的,对‘不完美’的恐惧。”
小林猛地一震。
张逸辰继续操控着,在不同的镜面前,用不同的“声音”引导:
在一面将他拉伸得极其高大的凸面镜前,声音说:“我,是你渴望被认可、却又害怕承担期望的脆弱。”
在一面碎裂的镜片前,声音说:“我,是你感觉灵魂支离破碎,无法整合的焦虑。”
…
小林在这些“声音”和对应的、被极端化了的自我影像前,逐渐从恐惧、抗拒,到麻木,最后,生出一种奇异的平静。他开始意识到,这些看似可怖的倒影,不过是他内心各种情绪和自我评价被放大、被扭曲后的具象化。
他走到迷宫中心,那里放置着一面相对平整,但仍带有细微水波纹的镜子。他看着镜中那个因为光线和镜面曲率而显得有些柔和、模糊的自己。
张逸辰关闭了所有特效音,用自己的原声,轻声引导:“现在,看着这个‘相对正常’的你。告诉他,你看到了所有扭曲的版本,你听到了它们的声音。现在,你选择接纳它们,作为你的一部分。”
小林望着镜中的自己,泪水无声滑落。他缓缓抬起手,触摸着冰凉的镜面,仿佛触摸着那个一首被他拒绝的、真实的自我。
“我看到了…”他哽咽着说,“我看到了我的恐惧,我的脆弱,我的破碎…我也看到了…我的存在。我…我允许你们存在。因为…这就是我。”
那一刻,迷宫里所有光怪陆离的镜像仿佛都失去了魔力。它们依然扭曲,但不再具有攻击性。它们只是镜子,映照出同一个人不同的侧面。
小林摘下了一首戴着的帽子,露出了他清秀却写满疲惫的脸庞。他朝着迷宫出口,朝着张逸辰的方向,露出了一个虽然疲惫,却无比真实的、带着解脱的微笑。
内心独白与积极治愈的言语:
· 小林(触摸着那面水波纹的镜子,眼神逐渐坚定): “我一首以为,我必须成为一个‘完美’的、没有瑕疵的艺术家,才配存在。我把所有的不完美、所有的脆弱和怀疑,都投射到镜子里,把它们当成怪物来恐惧和逃避。但现在我明白了,那些‘怪物’,不过是我自己的一部分。那个‘平庸’的我,让我脚踏实地,持续练习;那个‘虚伪’的我,不过是在社交中保护真实的自己;那个‘破碎’的我,承载着我最深的敏感和痛苦,而这,或许正是我艺术中最宝贵的东西。我不需要成为一个完美的、单一的人。我可以是一个矛盾的、多面的、不断变化的集合体。真实,远比完美更有力量。”
· 张逸辰(在控制台前,看着小林走出迷宫,感到一阵虚脱般的疲惫与深深的慰藉): “他恐惧的不是镜子,是他内心那个严苛的、不允许丝毫瑕疵的‘审判官’。我建造这个迷宫,不是为了让他战胜倒影,而是让他认识到,所有的倒影——无论多么扭曲——都源于他自己。治愈,不是消灭内心的批评声,而是学会与它们共存,甚至从中汲取养分。看着他在迷宫中崩溃、挣扎,最终与所有‘不完美’的自我达成和解…这过程,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也剖开了我自己的防御。我如此热衷于用这些荒诞的方法‘修补’别人的灵魂,是否也只是在逃避修补我自己的?他的治愈,仿佛是一面镜子,也映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个同样在躲避着什么的我…”
这一次,成功的治疗带来的成就感,并未像往常一样持续太久。一种更深层次的不安,开始在他心中蔓延。小林案例像一枚投入深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一圈圈地荡向他试图掩藏的、自身的核心创伤。他隐约感觉到,下一个需要走上诊疗椅的,或许就是他自己。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治愈我的神经才能治愈你》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WL4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