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风的练兵进行得如火如荼,但他也敏锐地察觉到,一个潜在的危机正在队伍中悄然滋生。
随着退役府兵的增多,孟轲和他手下那批老兵,隐隐形成了一个小团体。他们作战经验丰富,看不起那些农夫和匠户出身的新兵,在训练中也时常流露出一种优越感。
而新兵们,则因为分到了更多的田地和钱财,对这些“后来者”也颇有微词。
派系,正在形成。如果不及时处理,这支刚刚成型的队伍,很可能会因内斗而分崩离析。
这天,林云风将张明叫到了自己的书房。
“张明,我要你在军中,成立一个‘识字班’。”
“识字班?”张明有些不解,“现在是练兵的关键时候,让他们去读书,不是浪费时间吗?”
“不。”林云风摇了摇头,“读书只是表象。我要你通过这个识字班,做另一件事——发展‘核心’。”
他从桌上拿起一本自己亲手编写的小册子。
册子上没有深奥的理论,只有一些用最通俗的语言写成的规章制度和思想口号。
比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简化版:“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一切行动听指挥”……
比如,“官兵平等”的理念:“军官不准打骂士兵”,“士兵伙食要和军官一样”……
还有“战功晋升”的原则:“能者上,庸者下,不看出身,只看战功”……
“我要你,从那些训练最刻苦,思想最可靠,尤其是那些出身底层、对我们最忠心的新兵里,挑选出一批人。”
“让他们,成为我们识字班的第一批学员。让他们,把这本小册子里的每一条都背得滚瓜烂熟。”
“然后,让他们回到各自的队伍里,去影响,去带动更多的人。”
张明看着那本小册子,心头剧震,瞬间便明白了林云风的真正意图。
这哪里是什么识字班,这分明是要在军中建立一个绝对忠于他本人的核心组织——一个后世所谓的“党支部”!
他要用统一的思想和严密的组织,去对抗正在形成的“山头主义”。他要将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亲自培养起来的“核心成员”手里。
“我明白了。”张明郑重地点了点头,“这件事,交给我。”
几天后,杭州团练的“战时扫盲学习班”正式成立。
第一批学员只有三十人。他们的成分经过了精心的挑选:有作战最勇敢的农夫,有心思最活络的匠户,甚至还有狗儿手下“百眼”里几个年满十六、表现最出色的少年。
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对林云风有着近乎盲目的崇拜和忠诚。
张明成了这个学习班的“总教习”。
他不仅教他们识字,更重要的,是一遍又一遍地向他们灌输林云风那本小册子里的思想。
他告诉他们,在团练里,没有老兵新兵之分,只有兄弟。他们的敌人,不是身边的战友,而是那些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和烧杀抢掠的乱匪。
他还设立了一种“小组讨论”的模式,让这些学员自己去讨论,如何才能更好地执行林大人的命令,如何帮助身边落后的战友。
这种全新的、平等的、充满了参与感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这些底层士兵的热情。他们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了。
他们不再是只会服从命令的工具。他们,是这个集体的主人。
一个月后,这三十名学员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林云风亲自为他们颁发了一枚小小的、用铁厂边角料打造的、刻着“火”字的徽章。然后,他将这些人打散,分配到各个队伍里,担任最低级的“伍长”。
孟轲手下的一个队正对此颇为不满。
“大人,这些人都是新兵蛋子,让他们当官,恐怕难以服众。”
林云风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
第二天,在一次模拟对抗演习中,这个队正带领的、由老兵组成的五十人队伍,被三个由“学习班”学员担任伍长的新兵队伍,打得落花流水。
那些新兵,或许个人武艺不如老兵,但他们的配合、执行力与战术意识,却远在老兵之上。他们会用小组交替掩护,会用简单的手势传递命令,甚至会利用地形设置小小的陷阱。
而那个老兵队正,还在用最原始的一窝蜂往前冲的战术。结果不言而喻。
演习结束后,林云风当着所有人的面,撤了那个老兵队正的职。
然后,他指着那三个带领新兵打赢了的伍长。
“从今天起,你们三个,就是新的队正。”
“我的军中,不看资历,只看能力!谁能打胜仗,谁就是官!”
这一场演习和这一次的“火线提拔”,像一块巨石,在团练内部掀起了滔天巨浪。
那些原本心高气傲的老兵们,第一次正视起了这些他们看不起的“泥腿子”。而那些新兵们,则看到了一个清晰的、可以通过战功和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上升通道。
“学习班”的报名处,瞬间被挤爆了。
所有人都削尖了脑袋,想成为林云风的“亲传弟子”。
林云风用一种近乎“阳谋”的方式,兵不血刃地瓦解了军中的派系之争。他用一套全新的思想和组织,将这支军队的领导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http://www.220book.com/book/WLN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