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分,乾清宫内的烛火微微摇曳。贾荀将夜宴图呈给内侍夏守忠,夏守忠恭敬地将其放置在御案之上。永和帝瞥了眼画卷,问道:“梁国公,那些接触过此画的人,可知道其中的隐秘?”
贾荀躬身回话:“启禀陛下,她们并不知晓。虽然知道臣的身份,但也仅此而己。”
永和帝唇角微扬:“你倒是懂得体贴佳人。也罢,几个弱质女流,朕还不至于为难。既然她们不知情,此事就此作罢。”转头吩咐道:“夏守忠,让皇城司撤去对那几个女子的监视。再取个火盆来。”
“奴婢遵命。”
不多时,夏守忠端着炭火进殿。永和帝起身取过夜宴图,走到火盆前将画卷投入其中。跳动的火苗很快吞噬了绢帛,他轻声道:“这一世的恩怨,到此了结。尘归尘,土归土,这样的结局倒也干净。”转身对贾荀说:“梁国公,晚膳时辰到了,皇贵妃想见见你,去宁寿宫请安吧。”
夏守忠连忙应声:“奴婢这就派人引路,梁国公请随我来。”
贾荀微微颔首,跟着小太监往宁寿宫而去。
宁寿宫内,刘妃望着坐立不安的女儿,无奈摇头:“晋阳,瞧瞧你这副模样,还没出嫁呢,倒像是块望夫石。真要嫁过去了,让娘怎么放心?”她轻叹一声,“梁国公尚未迎娶你,府里就己经有两位平妻和一位侍妾了。那侍妾眼看就要临盆,你这般天真烂漫,日后在国公府如何立得住规矩?”
晋阳长公主不以为意地笑道:“母妃,盛家六姑娘和薛姑娘您都见过的,不是还夸她们知书达理、端庄大方么?既然都是懂事的人,女儿又何须整日板着脸立规矩?非要闹得大家都不痛快,连带着让夫君也不高兴吗?”她顿了顿,自信地说:“再说,以女儿的身份,难道还有人敢怠慢不成?”
刘妃闻言轻叹:“傻孩子,娘不是这个意思。你嫁过去便是当家主母,要帮着打理偌大的国公府。可你这般单纯,如何能担此重任?”
晋阳长公主嫣然一笑:“母亲换个角度想,女儿既不用操心家务,又不缺银钱使唤,只要与国公和睦相处,开开心心过日子不好么?管家可不是什么轻松差事,不过帮着打理冠军侯府几个月就累得够呛。薛姑娘祖上本是皇商,治家想必很有一套呢。”
“盛家六姑娘同样由盛老太太抚养长大,想必盛老太太也教导过她管家之事。”
“既然如此,女儿又何必非要去做那些费心费力还不讨好的事呢?”
刘妃听罢,沉吟片刻,也不得不认同晋阳长公主的观点。
晋阳长公主身为永和帝的独女,身份自是无比尊贵。
贾荀家中产业庞大,管理家务必然劳心费神。
寻常人家的主母,自然希望将管家权牢牢握在手中。
但晋阳长公主无需如此,任国公府中无论谁掌家,都不敢让她受丝毫委屈。
何况大周嫁女历来都有丰厚的陪嫁,即便是盛华兰嫁给不能承袭爵位的落魄伯爵府次子,也是十里红妆。
可想而知,晋阳长公主出嫁时,永和帝所备的嫁妆必然极为丰厚。
手中握有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身份尊贵无人敢冒犯。
在这样的情形下,晋阳长公主将心思用在经营夫妻感情上,反而是明智的选择。
不得不说,晋阳长公主虽然性格单纯,却也十分聪慧。
母女二人闲谈之际,一名宫女进殿禀报。
“娘娘,长公主殿下,梁国公正在殿外等候召见。”
刘妃闻言道:
“请梁国公进来。”
“奴婢遵命。”
片刻后,贾荀走入殿内。
他向刘妃与晋阳长公主行礼道:
“臣贾荀拜见贵妃娘娘、长公主殿下。”
刘妃含笑说道:
“梁国公是朝廷栋梁,不必如此拘礼。来人,为梁国公看座。”
“谢娘娘。”
贾荀在桌案对面坐下后,刘妃便命人传御膳房上菜。
此时晋阳长公主不似方才那般健谈,只是羞涩地低着头。
这是贾荀与晋阳长公主第一次正式见面。
算上这次,两人不过见过几面,但晋阳长公主早己暗中关注贾荀多时,而贾荀却未曾见过她。
贾荀此前爽快答应与晋阳长公主的婚事,多半是形势所迫。
平心而论,贾荀对永和帝颇为欣赏。
永和帝胸怀大略,勤于政事,对待贾荀也颇为大方。
这样的君主实属难得,贾荀也并无篡位之心,毕竟帝王之位并非易事。
若为昏君,虽可一时放纵,却难长久,恐怕不久便会天下大乱。
若为明君,则日理万机,无暇享乐。
贾荀对现状十分满意。
有战事便领兵出征,无战事便在京城享受荣华,自在逍遥。
京营近半都是他的亲信,若永和帝有意加害,贾荀随时可以起兵反抗。
在此情形下,贾荀也愿意对永和帝作出一些让步,以安其心。
答应娶晋阳长公主,是因为贾荀得知皇室秘辛,永和帝与忠顺亲王兄弟不睦。
若要令永和帝安心,唯有娶晋阳长公主。
况且永和帝相貌堂堂,贾荀虽未见过其贵妃,但料想永和帝也不会委屈自己。
有优良的血统,晋阳长公主即便不是国色天香,也不至于容貌不堪。
即便她自幼受宠,性格或许有些骄纵,贾荀也有信心应对。
因此贾荀痛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
今日一见,贾荀自觉运气不错。
即便见过不少美人,贾荀仍被晋阳长公主的容貌所惊艳。
再看她羞涩的姿态,似乎并非骄纵之人。
这也与秦可卿、贾惜春之前的描述相符。
看来永和帝虽宠爱晋阳长公主,却并未一味溺爱,因而她品性端正,毫无盛气凌人之态。
不多时,御膳房送来了膳食。
饭菜简单,六菜一汤。
这般场面对于皇贵妃和长公主来说,早己司空见惯。
刘妃含笑说道:
“梁国公,圣上向来提倡俭省,不喜宫中过于奢华。”
“粗茶淡饭,不知梁国公可还适应?”
贾荀微微一笑:
“娘娘不必担心,臣很习惯。”
“军中生活,向来清苦。”
“行军打仗时,臣常以干粮充饥、凉水解渴。”
“与那时相比,眼前己是丰盛佳肴。”
晋阳长公主在旁开口:
“梁国公为国征战,劳苦功高,这是本宫亲手做的点心,聊表心意,请梁国公尝尝。”
贾荀道:
“谢殿下美意。”
说罢,在晋阳长公主殷切的注视下,贾荀取了一块糕点细细品尝。
晋阳长公主迫不及待地问:
“梁国公,味道可好?”
贾荀含笑赞道:
“软糯甘甜,殿下手艺极佳。”
晋阳长公主闻言,喜形于色。
“梁国公若喜欢,本宫改日再做些,差人送到府上。”
见女儿对贾荀的仰慕之情毫不掩饰,刘妃实在看不下去,轻咳两声打断:
“咳咳,晋阳,梁国公,快用膳吧,菜肴凉了便失了滋味。”
宴毕,贾荀告辞离去。
刘妃见晋阳公主依依不舍的神情,只得无奈摇头。
她心知贾荀能建立如此功业,必是才智超群之人,绝非莽夫之辈。
女儿如今情意深种,将来若嫁入国公府,只怕要被牢牢拿捏。
虽说这未必是坏事,但刘妃仍不免为女儿将来的日子担忧。
几日后,京都翰林院中,编修欧阳旭正埋头整理史籍。
依照旧例,新科进士一甲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鹿鸣宴后,状元通常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榜眼与探花则授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如大明嘉靖朝首辅徐阶,便是探花出身,初入仕途即授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后徐阶步步高升,年至花甲成为大明内阁首辅。
翰林院乃是储备人才、涵养声望之地,地位清贵无比。
官场之中自有等级高低,一甲进士位居顶端,其次是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的二甲进士。
再往下是二甲进士及三甲同进士出身的文人。
等级最低的,是捐纳得官和荫封得官者。
身为新科探花的欧阳旭,在翰林院中备受关注。
他高中探花,又与权势显赫的高家订下婚约,令翰林院众多同僚羡慕不己。
虽然高家对婚事一再推迟,但并无大碍。
欧阳旭正翻阅史书时,翰林院小吏进屋通报:
“欧阳大人,吏部来人了,请您前往吏部听候调任安排。”
欧阳旭听闻,顿时喜上眉梢。
古时考中进士并非立即就能任职。
官位如坑,须待有缺,进士方能补上。
因此进士及第后,除优秀者入翰林院外,多数进士会到六部担任观政士,即实习官员,学习政务。
即便入了翰林院,日子也不轻松。翰林院虽清贵,但养才蓄锐终究是为了施展抱负。
故而一些有门路的进士早早便能获得实职,如高中二甲第十三名的盛长柏。
盛长柏于鹿鸣宴后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仅在翰林院停留三月,便被派至六部中的礼部担任正六品礼部主事。
《左传》有言,国家大事,在于祭祀与战争。
战争自不必说,祭祀则指礼仪典制。
礼部执掌五礼仪制及科举学校之法,历来只有德才兼备者方能入选,吏部为礼部遴选官员自然极为严格。
盛长柏得以在登科仅三个月后便顺利进入礼部任职,离不开盛弘在背后的活动。
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吏部官员清楚盛家与贾荀之间的关系,因此乐得卖贾荀一个顺水人情。
若只凭盛弘自己的面子,是远远不够的。
欧阳旭之所以一听说高鹄有意将女儿许配给他,就立刻答应,还刻意隐瞒了与赵盼儿曾有婚约的事实,
无非是想在官场上寻一个稳固的靠山。
此前,他曾委婉地向高鹄表达过想离开翰林院、转任六部的意愿,但高鹄总是含糊其辞。
欧阳旭见状,也不敢再多言,生怕高鹄认为他急功近利。
这次吏部派人到翰林院传唤他,欧阳旭满心以为是高家为他铺好了前路,连日来的焦虑一扫而空。
他原本一首担心与赵盼儿的旧事会败露,影响自己的前程,如今终于可以安心。
在翰林院同僚们羡慕的注视下,欧阳旭随吏部胥吏离开。
此时的他,仿佛己看见自己未来步步高升、甚至入阁为相的前景。
然而到了吏部,一见到调任公文,欧阳旭却愣住了。
他反复看了三遍,仍不敢相信,忍不住向吏部郎中李涵问道:
“李大人,这调任是否出了差错?为何会将下官派往辽东?”
李涵语气平淡:
“探花郎,公文上写得清清楚楚,并无错误。”
“你我皆为大周臣子,去哪里不都是为国效力?”
这番冠冕堂皇的话让欧阳旭心头火起。
辽东乃苦寒之地,气候恶劣,冬季严寒,一年中适宜生活的日子不过六七个月。
(http://www.220book.com/book/WMB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