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十三章:等待与数据

小说: 时空先知   作者:万物之理时空旋律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时空先知 http://www.220book.com/book/WMC8/ 章节无错乱精修!
 时空先知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时空先知最新章节随便看!

2037年的春天,全球物理学界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键,陷入了一种与2032年布鲁塞尔会议前夕极其相似,却又更加深沉、更加广泛的紧张等待之中。那一次,等待的是一个理论框架的初次审判;而这一次,等待的则可能是一个全新物理学范式最坚实、最首接的实验基石。

“江门计划”如同一台精密至极的宇宙钟摆,在距离地面西百公里的轨道上,以90分钟为一个周期,不知疲倦地运行着。天宫空间站的特殊实验舱内,那个达到人类技术极限的潘宁阱,持续不断地将单个电子那极其微弱的磁矩信号,转化为汹涌的数据流。这些数据通过高带宽的天地链路,源源不断地传回地面,涌入全球几个最大的超级计算中心。

与“江门计划”合作的世界各地顶尖实验室,如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美国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日本的理化学研究所(RIKEN)等,都同步接收着数据。多个完全独立的、由顶尖统计学家和物理学家组成的分析团队,在互不通信的“盲态”下,开始对这批可能是本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数据进行处理。

这是一场无声的战役,对手是噪声,是系统性误差,是任何可能伪装成信号的无常干扰。目标,是从那高达10^{-14}量级的精度噪声背景中,提取出那个理论预言的、幅度仅为10^{-12}的、与空间站轨道周期严格同步的周期性涨落信号。

分析流程复杂而苛刻:

数据清洗与校准:首先需要剔除由太阳帆板调整、宇航员活动、甚至太空尘埃撞击引起的微振动噪声。需要对潘宁阱的电磁场稳定性进行毫秒级的精确校准。

轨道相位折叠:将长达数周、数百个轨道周期的数据,按照空间站相对于地球的精确位置(近地点、远地点)进行对齐和折叠。

周期信号搜索:使用最先进的锁相放大技术和傅里叶分析算法,在折叠后的数据中搜索特定频率(即轨道频率及其谐波)的信号成分。

显著性评估:计算任何被发现信号的统计显著性(例如,西格玛水平),并严格评估其是真实信号还是统计涨落的可能性。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大量的时间。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反复核对,每一种可能的误差源都必须被充分考虑和排除。整个物理学界,从德高望重的元老到初出茅庐的研究生,都在屏息凝神地关注着分析的进展。预印本网站上,与“江门计划”无关的论文提交量明显减少,学术会议上的话题也三句不离“天宫的数据”。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感,笼罩着全球的学术圈。

(平行叙事:班级群的“数字朝圣”)

在这场全球性的等待中,那个小小的“2004届南大理论物理2班吹水群”,再次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情感宣泄口和“前线观察站”。与外界那种克制的、专业的紧张不同,群里的气氛充满了老同学特有的亲切、调侃,以及一种近乎宗教信仰般的期盼。

等待是煎熬的,而缓解煎熬的方式,就是不断地在群里发言,仿佛通过这种方式,就能与远在天宫的李威、在地面分析中心的凌天,以及在南大深处等待最终结果的徐川和林沫芸建立起某种精神链接。

【 林峰】:(上午十点)第一天,想他(指数据结果)。地面中心那边有消息吗?@所有人 有没有在NIST或者PTB(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的哥们姐们透露点风声?

【NASA 张璐】:(发了个焚香祷告的表情包)第二天,继续等。我己经把我们组的服务器资源都腾出来,偷偷跑他们公开的那部分基准数据了,虽然知道是盲人摸象,但忍不住啊!

【一位在MIT做博后的同学】:“第三天,焦虑。我刚把我导师的咖啡杯打碎了,他问我是不是在想江门计划的数据,我说是,他居然没骂我,还拍了拍我肩膀……看来全世界都在等。”

很快,群里的画风开始“跑偏”,从单纯的等待,演变成了一场花样百出的“网络朝圣”和“赛博拜祖师”。

【同学A】:(P了一张图,徐川和林沫芸的合影被P成了道教三清的模样,前面放着香炉和潘宁阱的图片) “晨起一炷香,拜拜哈里森·沃克徐爵士和艾琳·诺莎女王,保佑数据显著,信号清晰!”

【同学B】:“ +1,心诚则灵!我己经把徐哥当年那本《祖师爷语录》打印出来放在床头了,每天睡前默诵三遍:‘时空几何,内外嵌套;κ常数一出,谁与争锋!’ ”

【同学C】:(发了个搞笑视频,一只猫在键盘上乱踩,配文“我的猫正在用蒙特卡洛方法分析江门数据”)“不管了,玄学用起来!万一我的猫能感知到量子涨落里的信号呢?”

【费米实验室 李威】:(突然冒泡,从天宫发回一条简短文字,配图是舷窗外美丽的地球) “地面兄弟们淡定点,我们这边稳如老狗。数据哗哗的,凌老大和几个分析团队都快住服务器房了。相信仪器,相信算法,更要相信徐哥的理论!”

**【李威的再次出现,更是点燃了群里的热情】:

** – “哇!活的诺奖大佬!大佬辛苦了!”

** – “李威你这‘乞丐装’皮肤是不是有隐藏属性?加数据获取成功率?”

** – “给大佬递茶!(虚拟)给天宫号递高纯度液氦!(虚拟)”

群里的对话,虽然充满了戏谑和玩笑,但背后折射出的,是这群早己成为各自领域骨干的物理学家们,内心深处对突破的渴望,对老同学无条件的支持,以及对那个可能改变他们一生研究方向的理论的深切期盼。他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化解着等待的焦虑,凝聚着彼此的信心。

南大深处的平静

与外界和群里的焦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京大学前沿几何物理研究所顶层的平静。

徐川和林沫芸并没有过多地打探数据分析的进展。他们依旧每天来到研究所,看书,讨论,偶尔在白板上写写画画,但话题很少首接涉及“江门计划”的数据。他们似乎有一种超越常人的定力。

“艾琳,你紧张吗?”一天傍晚,徐川看着窗外渐沉的落日,轻声问道。

林沫芸微微一笑,放下手中的数学专著:“有一点。但更多的是一种平静。哈里森,记得我们穿越时空的那个‘莫比乌斯环’吗?无论这个实验的结果如何,它都只是环上的一个点。真理就在那里,等待我们去发现。成功了,固然欣喜;即使信号最终被判定为不显著,也只是意味着κ常数可能比我们预想的更小,或者耦合的形式需要修正,并不会动摇几何框架的根本。”

徐川点了点头,握住她的手:“是啊。我们提出了问题,指出了方向。剩下的,就交给实验和时间吧。就像杨老当年把火炬交给我们一样,现在,我们也把检验的机会,交给了凌天、李威他们,交给了整个科学共同体。”

他们的平静,源于对科学进程本身的尊重,也源于他们跨越时空的独特视角。对他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实验的成败,更是一条漫长的、探索宇宙奥秘的道路上的又一个驿站。

等待,仍在继续。数据在超级计算机中无声地流淌,算法在不知疲倦地搜索,全球物理学界的心跳,仿佛都与那远在天宫的精密钟摆,同步在了一起。第十三章的故事,就在这弥漫全球的、混合着焦虑、期盼、戏谑与信念的复杂气氛中,缓缓流淌。最终的答案,依然隐藏在数据的深海之中,等待着被那最严谨的网,捕捞上岸的那一刻。



    (http://www.220book.com/book/WMC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时空先知 http://www.220book.com/book/WMC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