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秋,布鲁塞尔大都会酒店的会议厅内,第六届索尔维会议关于“磁性与量子力学”的讨论己进行到白热化阶段。与会者们就如何用量子力学解释顺磁性、抗磁性乃至铁磁性等具体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狄拉克、海森堡、泡利等人都贡献了精彩的见解。然而,随着讨论的深入,一个根本性的局限也逐渐浮现:现有的量子力学框架,主要处理的是固定粒子数的系统,它擅长描述粒子在势场中的运动或粒子间的散射,但对于涉及粒子产生和湮灭的过程(如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光子吸收与发射),则显得力不从心,需要引入特设的、不够自然的处理方式。
会议的气氛在一种“只差临门一脚”的期待与焦灼中徘徊。所有人都能感觉到,需要一个更宏大、更基础的理论框架,来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
就在这时,会议主席洛伦兹教授宣布了下一个报告议程:“下面,请哈尔森·沃克爵士与艾琳·诺莎-沃克教授,为我们带来题为《量子场的几何与代数》的报告。”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前排那对始终沉稳如山的夫妇身上。一种预感在空气中弥漫——沃克夫妇的联袂出场,往往意味着革命性的思想即将登场。
哈尔森与艾琳相视一眼,默契地同时起身。哈尔森穿着深色西装,身姿挺拔,眼神中不再是平日的深邃平静,而是燃着一种开创者特有的光芒。艾琳则是一身庄重的深紫色长裙,栗色长发挽成优雅的发髻,绝美的面容上带着数学家特有的冷静与清晰,但眼神深处同样闪烁着参与创造历史的兴奋。
他们并肩走上演讲台,没有谦让谁先开始,而是如同一个配合无间的整体。哈尔森负责勾勒物理图景和核心思想,艾琳则紧随其后,用无可挑剔的数学语言为其构建坚实的逻辑骨架。
哈尔森站在演讲席前,目光扫过台下那些最顶尖的头脑——爱因斯坦、玻尔、普朗克、狄拉克、海森堡、泡利、费米……他深吸一口气,用沉稳而有力的声音开始了这场注定将载入史册的报告。
“女士们,先生们,”他开场道,“我们之前的讨论,无论是关于磁性,还是更广泛的量子现象,都基于一个隐含的假设:粒子是基本的、永恒的实体。量子力学描述了这些实体在势场中的行为,或者它们之间如何散射。然而,当我们面对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正电子预言、乃至原子核的嬗变时,这个图像遇到了深刻的困难——粒子数不再守恒。”
他停顿了一下,让这个根本性的矛盾深入人心。
“因此,我们必须进行一次范式的转变,”哈尔森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我们需要放弃‘粒子’作为基本实体的旧有观念。我们认为,自然界更基本的实体,不是粒子,而是场(Field)!是遍布于整个时空的量子场(Quantum Field)!”
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许多人皱起了眉头,但更多的是极度专注的神情。
“电子,不是一个点状粒子,”哈尔森继续,用手势强调着他的观点,“而是电子场的量子激发。光子,也不是独立的能量包,而是电磁场的量子激发。我们所观测到的‘粒子’,不过是这些无处不在的量子场在特定模式上的激发态(Excited State)。”
这时,艾琳·诺莎自然地走到黑板前,接过了话语权。她的动作优雅而精准,粉笔在黑板上划出清晰的轨迹。
“为了实现这一图像,我们需要将量子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二次量子化(Sed Quantization)。”艾琳的声音平静却极具穿透力,“在第一次量子化中,我们将经典变量(如位置、动量)提升为算符。现在,在二次量子化中,我们将描述单粒子波的波函数 ψ(x) 本身,提升为场算符 ψ?(x)。”
她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关键的定义:
ψ?(x) = 湮灭算符 + 产生算符
接着,她引入了报告的核心,也是最优雅的数学工具:
“我们可以定义一组基本的算符:湮灭算符 a 和 产生算符 a?。”她清晰地写下了这两个符号。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时空先知》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算符 a 作用在一个具有 n 个粒子的态 |n? 上,会湮灭一个粒子,得到 |n-1? 态。而算符 a? 作用在 |n? 上,会产生一个粒子,得到 |n+1? 态。”她一边说,一边写下对易关系(对于玻色子):
[ a, a? ] = 1
“于是,”艾琳总结道,目光扫过全场,“场算符 ψ?(x) 可以展开为一系列包含 a 和 a? 的项。粒子在时空点 x 的‘产生’或‘湮灭’,就对应于场算符 ψ?(x) 或其共轭作用在量子态上。粒子数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参数,而是一个可变的动力学变量,由数算符 N = a?a 来描述。”
哈尔森适时地接回话题,将数学工具与物理图像完美融合:
“在这套框架下,电子-正电子对的产生,不再是神秘莫测的‘无中生有’,而是电子场从基态(真空)被激发到包含一个电子和一个空穴(正电子)的激发态。光子的吸收和发射,则是电磁场在不同激发态之间的跃迁。所有过程都统一在场算符的动力学演化之中,自然满足相对论性的因果律和对称性要求。”
他最后掷地有声地宣告:
“先生们,我们提议的这套量子场论(Quantum Field Theory)框架,将彻底改变我们看待微观世界的方式。粒子是场的激发,真空是场的基态,相互作用是场之间的耦合。 这将为相对论性量子理论提供一个自然、普适且强大的基础!”
报告结束了。会议厅内陷入了一片短暂的、极度寂静的沉默。随即,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激烈而深入的讨论浪潮!
爱因斯坦紧锁眉头,反复推敲着“真空”作为基态而非“一无所有”的含义;狄拉克眼中放光,意识到这为他预言的正电子提供了最自然的家园;海森堡和泡利迅速评估着这套新数学工具在具体计算中的威力;玻尔则深思着这对量子诠释可能带来的新内涵……
所有人都清晰地感受到,哈尔森和诺莎提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数学技巧,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它将以“粒子”为中心的图像,彻底转向了以“场”为基本实体的图像。这套框架的简洁、优美和强大的包容性,让所有深入思考的物理学家都为之震撼。它一举解决了粒子数不守恒的难题,为描述高能物理和粒子转化现象打开了大门。许多人意识到,一个全新的时代——量子场论的时代,就在这场报告中,被正式宣告开启了!
而在哈尔森(徐川)的内心,那个穿越者的“首播间”己经彻底沸腾了!
【公告!公告!历史性时刻!量子场论(QFT)正式官宣!创始人:哈尔森·沃克 & 艾琳·诺莎!】 内心OS疯狂刷屏。
**【开玩笑!量子场论是‘我’提出来的!注意!以后IHPO(国际物理奥赛)、各种资格考,产生湮灭算符 a? 和 a 的对易关系,是必考知识点!不会?不会你好意思说学过量子力学?!
**【看看台下!爱因斯坦在沉思!狄拉克在狂喜!海森堡在计算!玻尔在哲学!全都被震住了吧!这就叫降维打击!从粒子到场的跃迁,懂不懂啊!】
【哈哈哈,标准模型的摇篮就此诞生!路径积分、费曼图、重整化……孩子们,你们未来的作业题和科研大山,源头都在今天这场报告里了!要‘感谢’沃克爵士和诺莎教授哦!(狗头保命)】
这种混合着历史参与感的巨大兴奋、先知先觉的恶趣味以及学术贡献带来的巨大成就感,让哈尔森心潮澎湃。但他表面上,依旧与艾琳并肩站在一起,从容、冷静地回答着来自西面八方、如同潮水般涌来的深刻提问。他们夫妇二人,一个掌控物理图像的宏大与深邃,一个确保数学结构的严谨与优美,配合得天衣无缝,如同两位技艺登峰造极的音乐家,共同奏响了物理学新纪元的宏伟序曲。
第六届索尔维会议,因这场《量子场的几何与代数》报告,其意义远远超出了“磁性”这一主题。它成为了一座永恒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对物质本质的认识,从此迈入了一个更深刻、更统一的新范式——量子场论的时代,正式来临。而哈尔森·沃克与艾琳·诺莎的名字,也必将作为这一伟大范式的开创者,铭刻在科学的史册上。统一之路的回响,在此刻,化为了开创全新领域的黄钟大吕。
(http://www.220book.com/book/WMC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