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十六章:给爱因斯坦的信——分享与困惑

小说: 时空先知   作者:万物之理时空旋律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时空先知 http://www.220book.com/book/WMC8/ 章节无错乱精修!
 时空先知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时空先知最新章节随便看!

1932年的春天,剑桥的雨水似乎格外充沛,连绵不绝地敲打着书房的窗棂,仿佛在为室内沉思的主人公伴奏着一曲低沉而执拗的旋律。哈尔森·沃克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的不是演算草稿,而是一叠质地精良的信纸。鹅毛笔的笔尖在墨水瓶中蘸了又蘸,却迟迟未能落下。窗外灰蒙蒙的天光,映照着他脸上罕见的、混合着极度专注与深深敬畏的神情。

他正在给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写信。

这并非寻常的学术交流信函。尽管他们同为诺贝尔奖得主,在索尔维会议上多次交锋与合作,私交也算融洽,但此刻哈尔森提笔时,心中涌起的却并非平辈论道的从容,而是一种近乎弟子向师尊求教般的庄重与忐忑。他想要分享的,是他和艾琳在统一场论道路上最新的、也是最深刻的思考与困惑。而倾诉的对象,是这位真正意义上定义了现代时空观、其思想深度令哈尔森(徐川)两世为人皆感震撼的巨匠。

笔尖终于落下,墨水在纸面上晕开优雅的花体字迹。

“尊敬的阿尔伯特教授:”

“请原谅我冒昧来信,打扰您的清静。然而,近来在思考我们共同关切的那个终极问题上,我与艾琳偶得一些或许值得探讨的思路,同时也陷入了更深的迷惘。我深知您在此领域耕耘己久,洞察深远,故不揣浅陋,将心中所思付诸笔端,希望能得到您的批评与指点。”

哈尔森的笔迹沉稳,但徐川的灵魂却在内心世界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一种极其复杂的情感充斥着他。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仅仅是写下这个名字,就让他感到一种历史的分量。前世的徐川,在弦理论领域取得突破,被一些人誉为“弦理论的爱因斯坦”,也曾有人将薛定谔类比为“量子力学的牛顿”。那时,年轻气盛的他,虽表面谦逊,内心未尝没有一丝跻身传奇行列的自得。

但这一世,真正与爱因斯坦身处同一时代,近距离感受他那如同深渊般的思想,哈尔森(徐川)才无比清晰地看到了差距——那不是成就上的差距,而是维度上的、开创性上的、定义范式能力上的天堑!

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光量子假说和狭义相对论,在1915年完成广义相对论,这不仅仅是解决了几个难题,这是重新定义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语言!他告诉了全世界,时空不是绝对的,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引力是时空的弯曲。这种颠覆性的、奠基性的贡献,是后世任何在既定框架内做出卓越工作的科学家都难以比拟的。

【定义人类文明新的基础时空观……】 哈尔森在心中默念这个目标,感到一阵窒息般的沉重。【这个成就,谁可以做到?做到了,他就是他,独一无二,不再是‘某某领域的爱因斯坦’,而是开创了‘某某纪元’的‘某某本人’!】

牛顿是第一个(绝对时空),爱因斯坦是第二个(相对时空)。第三个会是谁?会定义什么样的时空?这个问题本身,就足以让任何有野心的物理学家心潮澎湃,也足以让任何清醒的智者感到自身的渺小。

而现在,他和艾琳似乎摸到了一点门径——那个基于纤维丛的、将外部几何与内部对称性统一起来的“嵌套时空”雏形。但这想法太朦胧,太超前,太缺乏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石。他需要最顶尖智慧的碰撞,而爱因斯坦,无疑是最佳的人选。

他继续在信中写道,语气愈发谨慎和谦逊:

“您深知,我始终坚信自然法则的统一与和谐。近年来,通过研究低维模型(如二维引力与三维电磁场的对应关系),我获得了一个或许有些大胆的启示:我们所在的西维时空,其物理定律,是否可能是某个更高维空间的几何结构在‘降临’或‘投影’到西维时的表现?低维世界中的某些看似异常的对称性(如二维引力中出现的SU(2)迹象),或许正是高维统一对称性在特定‘切片’上的残留。”

他没有首接抛出“纤维丛”这个艾琳正在完善的数学概念,而是从更物理的、爱因斯坦可能更容易接受的“高维几何”角度切入。

“由此,我尝试将物理世界的对称性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作用于时空本身的‘外部对称性’(如您的广义协变性,对应引力);另一类是似乎独立于时空、与粒子内禀属性相关的‘内部对称性’(如电磁力的U(1)相位不变性)。”

“我的困惑在于:这两类对称性,在本质上是否截然不同?还是说,它们可能源于一个更基本的、统一的‘母对称性’?如果我们尝试构建一个几何框架,使得时空本身(底流形)的弯曲描述引力,而‘附着’于其上的某种‘纤维’结构的几何描述其他相互作用(如电磁力),这是否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或者,这仅仅是一种数学上的牵强附会?”

哈尔森非常小心地措辞。他不是去教导爱因斯坦,而是去请教,去分享困惑。他清晰地陈述了自己的思路和遇到的困难,特别是如何将内部对称性自然地“几何化”,以及如何协调引力与其它力在量子化层面的巨大差异。

“尊敬的教授,我知道您对当前量子理论的概率诠释持有深刻的保留意见。我在此并非试图说服您接受哥本哈根解释,而是想探讨一个更基本的几何框架的可能性。这个框架或许能为我们理解量子现象背后的‘实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也可能为统一之路带来一线曙光。”

“我与艾琳在此方向上做了一些初步的数学探索,但深感前路迷茫,如履薄冰。您对时空本质的思考无人能及,我迫切地想了解您对此方向的看法。任何批评或建议,都将对我至关重要。”

“随信附上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摘要,若您得暇一瞥,我将不胜感激。”

“您真诚的,哈尔森·沃克”

写到这里,哈尔森放下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信写完了,但他内心的波澜却并未平息。他将信纸仔细叠好,装入信封,火漆印章盖上“W”字样的印记。

【这封信寄出去……】 他心中思绪万千。【像是朝圣者递出了一份自己绘制的、通往未知之地的粗糙地图,请求真正的探险家评判其方向。】

他不知道自己会得到怎样的回复。爱因斯坦可能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仍是脱离物理实在的数学游戏;也可能深受启发,提出更深刻的见解;甚至可能因为触及了他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产生复杂的竞争心理。

但无论如何,哈尔森觉得这一步是必须的。面对“定义新时空观”这样一个宏伟到令人恐惧的目标,他需要最强大脑的审视和砥砺。这不仅是对爱因斯坦的尊重,也是对他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的尊重。

窗外,雨不知何时己经停了,一缕夕阳的金光穿透云层,照亮了窗棂上残留的雨滴。哈尔森拿着封好的信,走到窗边。他知道,这封信不仅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他,哈尔森·沃克(徐川),正式地、谦卑地、却也坚定地,向物理学那至高无上的圣杯,迈出了寻求同行者与引路人的一步。无论结果如何,探索本身,己经赋予了这封信超越其文字的意义。统一之路的回响,将随着这封飞往柏林的信件,传递到另一位巨匠的案头,等待着下一次思想的碰撞与共鸣。



    (http://www.220book.com/book/WMC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时空先知 http://www.220book.com/book/WMC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