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汽笛长鸣,缓缓驶入北京站。祁同伟拎着行李,随着熙攘的人流走出车站。帝都的气息扑面而来——一种混合着历史厚重感、政治威严和现代都市活力的独特氛围,与汉东省城和深圳截然不同。
他按照报到通知上的地址,换乘公交,找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那庄严肃穆的大楼。办理入职手续、领取证件、分配宿舍……一切流程高效而规范,透着国家最高法律监督机关特有的严谨和低调。
他被分配在经济犯罪侦查厅下面的一个特别侦查处。正如陈岩石所料,这是一个新成立的部门,人手紧张,办公条件相对简陋,但氛围却紧张而充满活力。同事们大多很年轻,来自全国各地优秀的法学院校或公安系统,个个眼神锐利,干劲十足。
处长是一位姓秦的中年人,目光如炬,不苟言笑,据说也是从基层摸爬滚打上来的干将。他简单跟祁同伟谈了话,没有多余的寒暄,首接扔给他一摞卷宗:“小祁,你的情况我听陈老介绍了。欢迎加入。这里是近期积压的一些线索和初查材料,涉及证券违规和非法集资的,你先熟悉一下,尽快拿出初步分析意见。”
没有过渡,没有客套,首接进入了工作状态。这正是祁同伟喜欢和需要的。他立刻投入到卷宗的海洋中。这些材料远比书本上的案例复杂和真实,充斥着人性的贪婪、制度的漏洞和犯罪的狡猾。
他凭借扎实的法学功底、对金融市场的深刻理解以及远超同龄人的沉稳心态,很快就在一堆杂乱无章的信息中理出了头绪,发现了几条被忽略的关键线索,并撰写了一份逻辑清晰、分析透彻的初查报告。
当他把报告交给秦处长时,处长仔细翻阅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抬头看了他一眼:“效率很高,抓的点也很准。看来陈老没推荐错人。这个线索你跟进的组,参与下一步的外围排查。”
“是,处长!”祁同伟平静地接受任务,没有丝毫得意。
接下来的日子,祁同伟像一块海绵,疯狂地吸收着一切。他跟着老侦查员们学习审讯技巧、调查取证规范、与各职能部门协调沟通的诀窍。他参与了对几家涉嫌操纵股价的证券营业部的突击检查,亲眼见证了资本市场的波谲云诡和犯罪手法的隐蔽高超。
他很快适应了这种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节奏,并且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他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和分析能力,尤其是在经济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让他在处理相关案件时如鱼得水,很快就在同批新人中脱颖而出,甚至引起了厅里领导的注意。
然而,最高检并非净土一片。这里同样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派系背景。祁同伟作为“陈岩石推荐的人”,这个标签本身就将他划入了某个无形的圈子。有些人对他表示友好,但也有些人对他这个“空降兵”带着审视和疏离。
他了解到,厅里另一位副厅长的侄子也在同一部门,能力平平却心高气傲,对祁同伟的快速成长颇为嫉妒,偶尔会设置一些小障碍。梁家的影响力虽然在北京相对减弱,但也并非毫无根基,祁同伟能隐约感觉到一些来自暗处的关注。
祁同伟对此心知肚明,但他谨记陈岩石的教诲和陈老的叮嘱: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用实打实的业绩和能力来说话,对人际关系保持距离,不站队,不掺和是非,对所有人的态度都不卑不亢。
工作之余,他并没有放下自己的商业布局和学习。他租了一个离单位不远的小单间,晚上回到宿舍,就会通过加密电话和传真,与汉东的孙鹏、上海的陈伯保持联系,听汇报,做决策。
“兴华苑”一期销售火爆,资金充裕,二期开发己经提上日程,孙鹏他们干得有声有色。祁同伟指示他们稳扎稳打,树立品牌,同时开始留意省城其他区域的旧改项目。
老陈则按照他的指令,继续在国内资本市场进行稳健操作,并开始尝试接触一些早期的互联网项目(如瀛海威等),进行小额的风险投资。
同时,祁同伟保持着大量的阅读,不仅关注最新的法学理论和司法解释,更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方面的书籍和内部参考资料。他需要快速提升自己的格局和视野,以适应帝都的层级和要求。
偶尔,他也会和陈阳通电话。两人聊聊各自的工作和学习,互相鼓励。距离没有淡化彼此的好感,反而因为共同的进步和思念,让那份情感变得更加醇厚和真实。
一个周末,祁同伟接到秦处长的电话,让他去办公室一趟。 到了办公室,秦处长神色凝重地递给他一份保密文件:“小祁,有个紧急任务。南方某省发生一起特大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涉及金额巨大,受害群众众多,可能还牵扯到当地官员。厅里决定成立专案组提前介入,你准备一下,明天跟我一起出发。”
祁同伟心中一震,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这不再是案头分析或外围调查,而是要首接面对一线的复杂局面和可能的重重阻力。
“是!处长!”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任务,眼中闪烁着兴奋而坚定的光芒。
他知道,这是他崭露头角、也是真正深入理解这个国家另一面的绝佳机会。
更大的舞台,更艰巨的任务,己经摆在他的面前。
京城生涯的第一次重大挑战,来临了。
(第三十章 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WNO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