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的列车穿越广的中原,掠过荒凉的戈壁,最终抵达日光之城——拉萨。尽管有心理准备,但当祁同伟踏上这片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土地时,强烈的紫外线、稀薄的空气和刺骨的寒风还是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头晕、气短、心跳加速等高原反应相继袭来。
他被分配在自治区纪委(监察厅)担任一名副职,主要分管案件审理和反腐败政策研究工作。这里的工作环境、节奏和内容,与北京的国家反贪总局截然不同。条件艰苦自不必说,更主要的是面对的情况异常复杂: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反分裂斗争前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反腐败工作必须融入稳定、发展、民生的大局中考量,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政策水平。
最初的几个月是极其艰难的。他努力适应高海拔的环境,学习藏语基本用语,深入了解西藏独特的历史、文化、宗教和社情民意。他克服身体不适,带着氧气瓶,跑遍了分管的几个地市进行调研,与当地的藏族、汉族干部深入交流,倾听他们的困难和诉求。
他发现自己过去的很多经验在这里需要调整。办案不能单纯追求速度和经济数额,更要考虑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治效果的统一。一个简单的基层干部违纪案件,处理不当就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他沉下心来,虚心向当地经验丰富的藏族老干部请教,学习他们处理复杂矛盾的艺术。他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帮助区纪委规范案件审理流程,起草了一系列符合西藏实际的反腐败工作指导意见。他注意到,很多基层腐败问题与贫困和发展滞后密切相关,于是他在报告中不仅提出问题,更着力思考如何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完善制度来源头治理。
他的务实、谦逊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快赢得了当地同事的尊重和信任。他们不再把他看作一个来自京城的“镀金干部”,而是一个真正来做事、能吃苦、有本事的“自己人”。
工作之余,他面对着无尽的孤独和思念。拉萨的夜空星辰格外明亮,却也更显寂寥。他经常给陈阳写信,描述西藏的壮美风光和独特文化,分享工作的点滴感悟和遇到的困难,思念之情溢于纸端。陈阳的回信则充满了鼓励、牵挂和内地的新鲜事,是他精神上最重要的慰藉。
他也密切关注着内地的发展。通过孙鹏和老陈的定期汇报,他知道伟业公司在他的战略指引下稳步发展,开始涉足生物医药和环保科技领域;他知道虚拟货币的研究小组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比特币的价格依然在低位徘徊,无人问津;他知道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加入WTO后,经济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机遇与挑战并存。
三年的援藏时光,在艰苦、忙碌和思念中飞快流逝。这片雪域高原磨砺了他的意志,升华了他的境界,让他对国情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也让他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他黑了,瘦了,但眼神更加深邃和坚定,身上多了几分沉稳和豁达。
临近援藏期满,自治区党委和纪委的主要领导多次找他谈话,极力挽留他,希望他能继续留在西藏工作,甚至许诺更重要的职位。
祁同伟感激他们的信任,但他心中早己有了规划。他知道,他的主战场不在这里。他婉拒了挽留,决定如期返回北京。
离别那天,许多藏族同事为他献上哈达,依依不舍。一位藏族老书记握着他的手说:“祁书记,你是真心为我们西藏做事的好干部!西藏永远是你的家,欢迎常回来看看!”
带着满满的收获和祝福,祁同伟再次踏上了返京的列车。
当他再次站在北京西站,看着车水马龙、繁华似锦的首都,恍如隔世。三年高原岁月的沉淀,让他能以一种更平和、更从容的心态审视这座城市和自己的未来。
回到国家反贪总局,他受到了同事们热烈的欢迎。领导找他谈话,对他的援藏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暗示组织上正在考虑对他的新任命,很可能将是更重要的岗位。
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然而,当他回到临时安置的宿舍,打开电脑,浏览这三年错过的新闻和信息时,一条数年前的旧闻吸引了他的目光,让他瞬间如遭雷击,浑身血液几乎凝固!
那是一则关于一场意外的交通事故报道:汉东省纪委一名陈姓女干部,在下乡核查案件线索途中,车辆坠入山崖,不幸遇难…
报道的日期,就在他入藏后不久。
陈…陈姓女干部…汉东省纪委…
祁同伟的手指颤抖着,几乎无法握住鼠标。他疯狂地搜索着相关的信息,心脏狂跳,呼吸急促。
所有的信息都指向一个他无法接受、却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遇难者,就是他日夜思念、约定等待的陈阳!
怎么会这样?!在他离开后不久?下乡核查案件?意外?
巨大的悲痛和难以置信的震惊瞬间将他吞没!他眼前一黑,猛地向后栽倒…
(第西十章 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WNO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