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太白兄、子美兄青史留名!”
曲江池畔,文人墨客齐聚一堂,听闻李白杜甫分别被后世誉为诗仙诗圣,一众才俊纷纷拱手道贺,眉宇间满是佩服,同时心里又有点微妙的酸涩,暗暗决定,以后他们也要多作诗篇,哪怕有一两首流传后世,也算不枉此生,青史留名了,所以,这个时空的后世子孙,注定是要多背不少唐诗了。
“同喜同喜,来来来,且满饮此杯!”
李白朗然一笑,洒脱不羁,高高的举起酒杯。
“干!”
杜甫率先举杯相碰,清脆的瓷响过后,众人纷纷跟进,欢声笑语间,曲江池畔的热闹更甚往昔。
同样被天幕点名的吴道子抚着胡须笑了笑,对于画圣的称谓极其满意。
“华夏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盛世,唯有开元盛世,真正做到了让大部份百姓衣食无忧,从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中便可探寻一二,当时的百姓,拥有极强的民族自豪感,连乞丐都不接受外邦人的施舍,可惜,这样的盛世却如镜花水月,被一场叛乱碾得粉碎。”
说到这里,饶是秦鸢都忍不住深深的叹了口气:“缔造开元盛世之后,李隆基就像是变了个人一样,逐渐沉迷享乐,宠幸杨贵妃,怠慢朝政,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导致政治腐败,党争加剧,重用宦官,开启了唐朝中晚期宦官专权的弊端,严重影响朝局稳定,同时放任节度使权利膨胀,尤其是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掌握河北精兵,埋下叛乱的祸根。”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了华夏历史上最血腥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叛乱,整整持续了八年,不仅让大唐丧失了三千多万人口,曾经最繁华的世界第一大都市长安,从此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也让盛极一时的大唐直接走向衰落。”
天幕画面中,盛世之景不复存在,战火如瘟疫般蔓延,将繁华碾成了齑粉,昔日冠盖云集的帝京,沦为叛军刀下的修罗场,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遭到血腥残暴的屠戮,文明与秩序在野蛮的屠刀下痛苦呻吟。
各朝各代所有时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全都被这突然的反转惊得瞠目结舌,先前还笑得特别畅快的李隆基双目赤红,身体摇摇欲坠,不敢相信自己他的开元盛世,竟会走向这样的结局。
“李隆基如果早死二十年,妥妥的千古一帝,说不定还能跟李二掰掰手腕!”
“高力士都劝李隆基不要相信安禄山,他却全然不听,整日沉溺在杨贵妃的温柔乡中,跟前期英明神武的他判若两人。”
“不管是喜欢李隆基的,还是不喜欢他的,都希望他能早死二十年。”
“玄之又玄唐玄宗,半神半魔李隆基,前后期简直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李隆基后期该不会是被胡亥夺舍了吧?要不然怎么会那么迷呢?”
“李隆基要是在开元二十四年驾崩,绝对能取代二凤,成为大唐第一帝,哪来后面的一日杀三子,安史之乱?”
“‘天子九迁,国都六陷’就是从李隆基开始的吧?说实话,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他要是别捣乱,任由武将发挥,根本不可能持续那么久,然后别想着跑,坐镇长安,完全有可能将摇摇欲坠的王朝拉回来。”
“开元盛世并不是李隆基一个人的功劳,唐朝历经李渊,李世民,李治和武则天几代明君积淀,在李隆基手上达到巅峰也是必然的事情。”
“很多人都说杨玉环死得太冤,不应该将国破家亡的罪名强加在一个女人的身上,但我觉得她并不冤,的确,国破家亡并不是一个女人能够左右的,但杨国忠是她的兄长,安禄山是她的‘干’儿子,她真就没给李隆基吹过枕边风?即便没有,她给安禄山通风报信却是不争的事实,唐朝的衰败,跟她脱不了干系。”
“笑死,三十多岁的养子安禄山,二十多岁的养母杨玉环,据说安禄山进宫朝见,必先拜望杨贵妃,她还曾亲自给安禄山洗三,而且两人经常独处,有次杨玉环的胸口都被抓破了,要说他们之间没点儿什么,打死我都不信。”
“杨玉环原本是寿王妃,要不是李隆基强抢儿媳,她一个年纪轻轻,风华正茂的女人,又怎么可能看上六十多岁的糟老头子?”
“开元盛世真的太可惜了,如果不是安史之乱,唐朝或许真的能打破王朝无法延续三百年的魔咒。”
“盛世长安三万里,多少华夏儿女都想梦回大唐,亲眼看一看那万国来朝的繁华盛景。”
后世弹幕铺天盖地的闪烁,不比先前武则天的时候少,字里行间,满满全是对盛世大唐的惋惜,安史之乱不仅终结了一个黄金时代,更是将无尽的死亡与创伤,深深的刻入了帝国的骨髓中,让盛世大唐再难重现,永久的停留在了历史之中。
“怎···怎么可能?朕不过是想放松一下而已,怎么可能将大唐推入深渊?朕···”
亲眼看到安史之乱的惨烈,李隆基脸色惨白,声音止不住的颤抖,目前他刚将杨玉环弄进宫,正准备享受,却不想,天幕竟给了他当头一棒,差点直接送他原地升天。
“陛下明鉴,臣,臣怎么可能是奸佞?肯定是小仙子搞错了。”
已经是宰相的李林甫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身体抖得跟筛糠一样。
“你,你,你···”
挥开搀扶着他的高力士,李隆基手指颤抖的指着他,猛的沉声道:“来人,将李林甫打入天牢,即刻抓捕李氏一族所有人,一个都不准放过!”
先前的颓丧与震惊瞬间消散,李隆基周身气势凌厉,竟又恢复了几分年轻时英明神武。
“是。”
“不,陛下,臣冤枉啊···”
侍卫一涌而上,李林甫吓得肝胆欲裂,还想继续喊冤,却被侍卫堵住嘴,强行拖了出去。
“陛下···”
处置了李林甫,李隆基一个踉跄,差点栽倒在地,高力士连忙搀扶着他坐到龙椅上,就在他准备抽手的时候,李隆基反手抓住他的手:“力士,朕不该不听你的劝告。”
“陛下···”
高力士心里一紧,躬身劝慰道:“陛下,幸得天幕警醒,一切尚有转机。”
“对,还来得及。”
闻言,李隆基神色一凛,眸中精光闪烁,此时的他刚刚开始沉迷享乐,内心仍存有昔日励精图治的热忱,只要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大唐就不会走向衰败。
此后,李隆基犹如拼命三郎,终其一生都勤勉朝政,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稳稳守住了开元盛世的荣光,至于杨玉环,则被他送出了宫,再也没见过,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本章完】\r\u2029
\u2029求票票!!!
\u2029
\u2029\u2029\u2029\u2029
(http://www.220book.com/book/WQ9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