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傅老爷子后的日子,像秋日里澄澈的溪流,平静而舒缓地向前。那座曾经象征着沉重过往与审视目光的老宅,不再是一个需要严阵以待的符号。傅深眉宇间那抹若有若无的郁结,似乎也随着那次被认可的拜访,真正地消散开来。新家的生活,由此进入了一种更深层的、名为“日常”的浸润阶段。
清晨不再仅仅是静默的对视。姜知意发现了傅深一个可爱的“弱点”——他对厨房的认知基本停留在煮咖啡和煎蛋的水平。于是,某个周末的早晨,她系上围裙,决定将母亲留下的几道家常菜谱付诸实践。厨房里很快弥漫开葱花爆锅的香气,夹杂着姜知意偶尔因火候掌握不佳而手忙脚乱的轻呼。
傅深被香气吸引,倚在厨房门口,看着她在灶台前略显生疏却无比认真的背影,眼神柔软得不可思议。他走过去,从身后轻轻环住她,下巴抵在她发顶,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慵懒和满足:“以前觉得,能安静地喝杯咖啡看晨光就是幸福。现在发现,有烟火气,有你在身边忙碌的声音,才是真的家。”
姜知意侧头,脸颊蹭到他温暖的颈窝,笑道:“傅总,别光说不练,帮我把那个盘子拿过来。” 这种自然而然的指使,透着亲密无间的熟稔。傅深欣然从命,甚至尝试着帮她递调料,虽然偶尔会拿错,引来她带着笑意的纠正。一顿简单的早餐,在协作与笑闹中完成,味道或许普通,但那份共同参与的温度,让餐桌上的阳光都显得格外明媚。
工作依旧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节奏悄然发生了变化。傅深不再像以前那样,习惯性地将工作带回家,在书房熬到深夜。他开始有意识地将重要事务在办公室处理完毕,回到家,手机调成静音,更多地陪伴在姜知意身边。有时是各自占据沙发一角,她看剧本,他看行业报告,互不打扰,却一抬头就能看到对方的存在;有时则会一起看一部电影,就剧情和表演交流看法,偶尔还会因为观点不同而进行一场轻松有趣的“辩论”。
姜知意也慢慢学会了在忙碌的拍摄或宣传活动间隙,给傅深发一条简短的信息,分享片场的趣事或是简单的问候。这种细水长流的分享,比热恋时的浓烈情话更让人心安。傅深每次收到,无论多忙,都会抽空回复,有时只是一个表情,有时是一句“注意休息,等你回家”。这些微小的互动,如同细密的针脚,将两颗心更紧密地缝合在一起。
他们对这个家的共同经营,也进入了更精微的阶段。阳台上添置了更多绿植,姜知意负责浇水,傅深则研究每种植物的习性,担当起“技术顾问”。书房里,两人的书籍彻底打破了界限,她的剧本旁边可能放着他的建筑年鉴,他的经济周刊上或许压着她做了标记的小说。这种交融,无声地宣告着灵魂栖息地的共建完成。
一个凉意渐深的夜晚,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秋雨。两人窝在沙发里,盖着同一条柔软的羊毛毯,听着雨声,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话题从工作琐事,慢慢延伸到对未来的设想。
“等以后不那么忙了,我想在郊区找个带院子的小房子,”姜知意靠在傅深肩上,闭着眼睛想象,“院子里种满花,还要有一棵很大的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乘凉喝茶。”
傅深的手指轻轻缠绕着她的发梢,接口道:“好。院子要足够大,还可以给孩子们留出玩耍的空间。”他语气自然,仿佛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孩子们”这三个字,让姜知意的心轻轻一颤,一种混合着温暖、期待和些许惶恐的复杂情绪涌上心头。她睁开眼,看向傅深。他的眼神平静而深邃,里面没有丝毫试探或压力,只有一种对共同未来的笃定和向往。
“会有点挑战,”她轻声说,带着一丝不确定,“我们的工作……”
“总有办法平衡。”傅深握紧她的手,声音沉稳而有力,“我们可以一起规划,就像规划这个家一样。重要的是,我们在一起。”
这句话,像定海神针,抚平了她心中细微的波澜。是啊,还有什么比“我们在一起”更重要的呢?他们一起面对过生死危机,化解过家族恩怨,在生活的琐碎中磨合出了最舒适的相处模式。未来或许会有新的挑战,但只要彼此携手,似乎就没有什么不可逾越。
雨声渐密,敲打着玻璃窗,像一首安眠曲。姜知意在傅深怀里调整了一个更舒适的姿势,感受着他平稳的心跳和温暖的体温,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安宁与踏实。这里,这个由他们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共同构筑的空间,以及身边这个将她视若珍宝、愿与她共赴未来的男人,就是她漂泊半生后,最终的心安之所。
傅深低头,在她额头上印下一个轻柔的吻,低声说:“睡吧。”
“嗯。”姜知意模糊地应着,意识渐渐沉入温暖的黑暗。窗外秋雨寒凉,室内却春意盎然。第一部分的故事,在这雨夜相拥的静谧与温暖中,缓缓落下了帷幕。归处己定,心安即是家。
(http://www.220book.com/book/WSH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