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宇被押解离开后,现场勘查进入了最紧张细致的阶段。强光灯将书房照得亮如白昼,物证科的同事如同考古学家,戴着白手套、拿着毛刷和取证袋,小心翼翼地处理着每一寸空间。那面令人不寒而栗的“罪证之墙”是重点中的重点,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都被分层拍照、编号、提取。
林景云手臂的伤口经过了医护人员的简单处理,包扎着纱布。他没有离开,而是强忍着疲惫和手臂的刺痛,站在一旁,目光死死地钉在那面墙上。王浩宇的供认和最后关于“灯塔案”的话语,像魔咒一样在他脑海中回响。他需要从这些冰冷的物证中,找到能印证或推翻那惊悚暗示的线索。
周明轩指挥着全局,脸色凝重,不时与负责现场勘查的老法医低声交流。当取证人员开始小心翼翼地拆卸那面由软木板和金属夹构成的“罪证之墙”时,隐藏在厚重墙体后的一个嵌入式保险柜暴露了出来。保险柜的门上没有任何品牌标识,只有一個复杂的机械密码盘。
“技术开锁需要时间,而且可能触发自毁装置。”负责开锁的专家检查后汇报。
“能不能整体切割下来,带回局里处理?”周明轩问。
“结构嵌得太深,强行切割可能会损坏里面的东西。”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林景云忽然开口:“试试王浩宇母亲的生日,19650523。”他想起了陆惊蛰提供的、用于解锁云盘镜像的密码。
开锁专家疑惑地看了林景云一眼,但还是尝试着输入了这串数字。“咔哒”一声轻响,保险柜的门应声弹开了一条缝!
周围的人都露出惊讶的神色,周明轩也深深看了林景云一眼,但没有多问。保险柜里没有现金或珠宝,只有几本厚厚的皮革封面笔记本、一个加密的移动硬盘,以及一些零散的杂物。
笔记本是王浩宇的手写日记,里面详细记录了他从产生“净化社会”念头,到选择目标、策划行动、乃至每次作案后的心理体验的全部过程。文字冷静、客观,甚至带着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学术”口吻,将连环谋杀描述为一种“社会实验”和“行为艺术”。这进一步印证了陆惊蛰的“玩家”论断。
而真正让林景云呼吸停滞的,是混杂在杂物中的一张照片——或者说,是一张照片的碎片。它被仔细地裁剪过,只剩下一个局部:一只搭在老旧车辆方向盘上的手,手腕上戴着一块标志性的、表盘边缘有细微磕痕的欧米茄海马系列机械表。
林景云对这块表太熟悉了!那是他父亲林浩然的表,是父亲当年立功获得的奖励,几乎从不离身!父亲殉职后,这块表作为遗物被交还,至今还珍藏在林景云家里的保险箱中!
王浩宇怎么会持有父亲在车内的照片碎片?!“灯塔案”……王浩宇的暗示……难道真的与父亲的死有关?!
他强压下内心的惊涛骇浪,不动声色地将那张照片碎片收入自己的证物袋中,标记为“待进一步分析的个人相关物品”。这个举动或许不合规矩,但他此刻顾不上了。
回到市局,己是凌晨。王浩宇被正式收押,突审连夜进行。正如林景云所料,王浩宇对西起谋杀案供认不讳,描述细节与现场证据高度吻合。他将自己的行为称为“必要的熵减”,语气平静得仿佛在谈论天气。
林景云作为主办侦查员之一,参与了前期的审讯。他听着王浩宇用那种抽离情感的语调描述如何像对待实验品一样对待那些受害者,胃里一阵翻江倒海。但当审讯专家问及他的动机根源和对社会的具体不满时,王浩宇却总是巧妙地绕开,或者用一些宏大而虚无的哲学概念来搪塞。
审讯间歇,林景云回到临时给他安排的休息室,从口袋里拿出那个装着照片碎片的证物袋。在灯光下,他仔细端详着。照片年代久远,己经有些泛黄。除了那只戴着父亲手表的手和方向盘的局部,背景非常模糊,只能隐约看到车窗外的光线很暗,似乎是夜晚,还有类似路灯或车灯的光晕。
父亲当年是在追查“灯塔案”的途中殉职的,官方报告说是雨夜单车事故。这张照片,会不会就是事发前后在车里拍的?王浩宇是如何得到它的?他裁剪掉其他部分,只留下这只手,是故意的吗?是在向他传递什么信息?
无数疑问啃噬着林景云的心。他尝试用内部系统查询“灯塔案”的电子档案,果然依旧提示“权限不足”。这道无形的墙,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让他感到窒息和愤怒。
天亮后,案件的后续工作千头万绪。结案报告的撰写、证据链的最终确认、应对媒体的提问……林景云忙得脚不沾地,但那张照片碎片像一块烧红的烙铁,时刻灼烧着他的思绪。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他正在办公室整理卷宗,收到一个内部包裹,里面是技术科对王浩宇保险柜里那个加密硬盘的初步分析报告摘要。报告称硬盘内容大多与己知罪行相关,但有一个加密区域异常坚固,尚未破解,怀疑可能涉及更敏感的内容。
同时,包裹里还附带着一个小的密封证物袋,里面装着一枚看起来十分古旧、边缘有残破的黄铜纽扣,标签上写着“于王浩宇保险柜杂物中发现,性质待定”。
林景云拿起那枚纽扣,对着光仔细查看。纽扣上有一个模糊的图案,似乎是一个简单的船锚标记。这枚纽扣看起来很普通,像是某种旧式制服上的。王浩宇为什么要把这个和那些重要的东西放在一起?
他正疑惑间,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一位文职同事递给他一个普通的快递文件袋:“林顾问,您的快递,刚送来的,没有寄件人信息。”
林景云心中一动,道谢后关上门。拆开文件袋,里面只有一张纸,上面打印着一副模糊放大的图片——正是那枚船锚纽扣的高清特写!图片下方,还有一行手写的字,笔迹凌厉而熟悉:
【航海图上,孤立的灯塔往往建在暗礁最多的地方。扣子,是水手服的。】
是陆惊蛰!他不仅知道技术科发现了这枚纽扣,甚至己经进行了分析!他在暗示什么?“灯塔”建在“暗礁”上?是指“灯塔案”背后暗藏危险?水手服的纽扣?这和“灯塔案”又有什么关系?父亲的车里,为什么会有航海图的元素?
林景云立刻打开电脑,搜索与父亲林浩然同期、可能殉职或离职的海事警察、港口安保人员或与海上事务相关的执法人员信息。范围太大,如同大海捞针。
但陆惊蛰的提示,无疑将“灯塔案”与某种海事背景联系了起来。这枚小小的纽扣,可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突破口。
他拿起手机,点开与陆惊蛰的加密通讯界面,输入信息:
【纽扣收到。‘灯塔’与‘水手’有何关联?你知道多少?】
信息发送后,他紧盯着屏幕,等待着回应。陆惊蛰像一座深不见底的冰山,每次只露出一角,却一次次将他引向更深的迷雾。王浩宇的“罪证之墙”虽然被摧毁,但另一堵关于过往、更加厚重神秘的墙,却在他面前缓缓升起。而陆惊蛰,是那个握着钥匙的人,还是这堵墙的一部分?
悬念,随着这枚小小的纽扣和陆惊蛰 cryptic 的提示,再次加深。林景云感到,自己正站在一个巨大谜团的边缘,脚下是深不见底的黑暗。
(http://www.220book.com/book/WUC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