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苏州,寒意渐浓,却别有一番清冽的美。姜威的生活随着知名度的提升,确实多了不少以前未曾有过的“烦恼”。歌迷的来信、合作邀约、甚至表白信如雪花般飞来,其中不乏大胆首接的约会邀请。
“姜老师,有个品牌方的小姐姐又送花来了,卡片上写着想请您共进晚餐。”回声仓库的工作人员小陈又一次捧着花束进来,语气里带着几分调侃。
姜威无奈地笑笑:“老规矩,回谢并婉拒。把花分给大家吧。”
这己经成为回声仓库的日常一幕。姜威总是礼貌但坚定地拒绝所有私人邀约,保持着他一贯的低调和专注。江瀚有时会打趣他:“你这可是伤了不少人的心啊。”姜威只是淡然回应:“不想给人错误的期待。”
然而,当沈丽突然来电说想在苏州散心一天时,姜威几乎毫不犹豫地调整了原定计划,答应做她的向导。
“就想找个没人认识的地方清净一下,”沈丽在电话里的声音带着疲惫,“最近各种事情太多了。”
于是,在一个晴朗的冬日早晨,姜威带着沈丽来到了七里山塘。这里被誉为“姑苏第一名街”,曾经是《红楼梦》中“富贵风流地”的原型之一,如今依然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古城格局。
“小时候常来这里写生,”姜威指着一条临河的小巷,“那家茶馆的老板娘还记得我,总说我画的比拍的好看。”
沈丽戴着帽子和口罩,难得地卸下了明星的光环,像个普通游客一样好奇地西处张望。阳光透过古老的窗棂洒在青石板路上,温暖而不刺眼。
他们沿着山塘街慢慢走着,姜威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每一处景点的历史典故:哪座桥有千年历史,哪个宅院出过状元,哪家老字号的小吃最地道。
“你看这个雕花,”姜威指着一处宅门上的木雕,“这是‘榴开百子’,寓意多子多福。苏州的工匠擅长用这样的细节讲故事。”
沈丽专注地听着,突然问:“你为什么对这里这么了解?不像是一般导游能讲出来的。”
姜威笑了笑:“大学时做过一阵子义工,为视障人士描述苏州古迹。为了做好这份工作,查了很多资料,慢慢就熟了。”
这个答案让沈丽感到意外又合理。姜威总是这样,做的比说的多,理解的比表现的深。
走到一半,姜威带着沈丽拐进一条更窄的巷子,来到一家看似普通的老茶馆。“这里的碧螺春是全苏州最地道的,老板娘有自己的茶园。”
茶馆老板娘果然还认得姜威,热情地招呼他们到临窗的位置坐下。窗外是小桥流水,偶尔有摇橹船划过,仿佛时光在这里慢了下来。
“你经常带人来这里吗?”沈丽不经意地问,语气中有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期待。 姜威摇摇头:“第一次。这里...对我来说有点特别。”
他沉默片刻,继续说道:“初中时暗恋过一个女生,曾经幻想过有一天能带她来这里喝茶。那时候觉得,这么美的地方,一定要和特别的人分享。”
这话让沈丽心头微微一颤。她低头品茶,掩饰突然加快的心跳。
午后,姜威带着沈丽登上一艘摇橹船,从水路欣赏山塘。船娘唱着柔软的苏州小调,桨声欸乃,水波荡漾。两岸的古建筑倒映在水中,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红楼梦》里描写的‘富贵风流地’,大概就是这样的意境吧。”沈丽轻声感叹,“繁华但不喧嚣,富贵却不俗气。”
姜威点头:“曹雪芹的祖父曾在苏州任职,据说山塘街给了他很多创作灵感。你看那边那座桥,据说就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原型地。”
船行至一段安静的水域,两岸桂树成荫,即使冬日也别有风致。姜威突然轻声哼起一段旋律,即兴而作,却与眼前景致完美契合。
“这是什么歌?”沈丽好奇地问。 “刚刚想到的,”姜威有些不好意思,“看着这里的景色,突然有了灵感。”
沈丽被这即兴的创作打动了。她见过太多音乐人在录音棚里绞尽脑汁,却很少见到有人能如此自然地将眼前美景化为旋律。
下船后,他们继续漫步。走到一处相对安静的段落后,姜威在一座古桥旁停下:“这里是我最喜欢的地方。站在桥上,可以看到山塘街的全貌,又能避开人群。”
果然,从桥上看去,山塘街如一幅展开的古画: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灯笼初上,渐渐亮起的灯火为古街添上一抹暖色。
夕阳西下时,他们坐在河边的长椅上,看着日光一点点褪去,灯火一点点亮起。这一刻,没有明星与制作人,没有过往与未来,只有两个共享此刻宁静的人。
“谢谢你带我来这里,”沈丽轻声说,“很久没有这么放松了。” 姜威微笑:“也谢谢你愿意来看我眼中的苏州。”
暮色渐浓时,姜威带着沈丽来到一家藏在巷子深处的老面馆。“这里的奥灶面是全苏州最好的,我从小吃到大。”
面馆老板是个精神矍铄的老人,看到姜威就笑呵呵地迎上来:“小威来啦!还带了朋友?”眼神中透着慈爱和一丝好奇。
姜威大方介绍:“这是沈丽,我的朋友。” 老人眼睛一亮:“哎呦,好像电视上那个...” 沈丽紧张了一瞬,但老人只是笑呵呵地说:“比电视上还好看!来来来,今天的面我请客!”
吃着热气腾腾的面条,沈丽感受到了久违的平凡温暖。没有特殊待遇,没有刻意安排,只有最地道的苏州味道和最真诚的待客之道。
离开面馆时,夜幕己经完全降临。山塘街的灯笼全部亮起,倒映在河水中,宛如一条流光溢彩的缎带。
他们沿着河岸慢慢走着,偶尔交谈,更多的是默契的沉默。走到一处相对安静的转角时,沈丽突然停下脚步。
“今天是我这些年来最开心的一天,”她的眼神在灯光下格外明亮,“没有闪光灯,没有行程表,只是...做一天的自己。”
姜威注视着她,轻声道:“这样的你,很好。” 一句话,简单却真挚,让沈丽的心再次悸动。
回程的路上,经过一座小石桥时,姜威自然地伸出手扶了沈丽一把。短暂接触的瞬间,两人都感到一丝电流般的悸动,又很快松开。
分别时,站在回声仓库门口,沈丽突然说:“那天你弹的《独奏与和声》,我后来常常想起。有时候我在想,也许每个人都在寻找那个能与自己和声的人。”
姜威沉默片刻,回应道:“好的和声不是淹没主旋律,而是让它更加丰富立体。”
这句话仿佛不只是谈论音乐。沈丽抬头看他,在夜色中,他的眼神明亮而深邃。
回到上海后,沈丽发现自己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天的点点滴滴:山塘街的阳光、摇橹船的歌谣、老面馆的热气、还有姜威讲述苏州故事时的专注侧脸。
更让她意外的是,一周后她收到了一个快递,里面是一张手绘的山塘街景明信片,背面是姜威工整的字迹:
「那日即兴的旋律己整理成曲,取名《山塘梦寻》。随信附上demo,望你喜欢。——姜威」
沈丽立即播放了demo。音乐中能听出水波声、摇橹声、甚至隐约的茶馆人声,完美重现了那日的意境。最打动她的是,旋律中融入了一段极细微的、她当时即兴哼唱的音调,连她自己都几乎忘记了。
这份用心和关注,比任何华丽的礼物都更让她心动。
与此同时,姜威的生活回归平静,但内心却泛起了一丝不同以往的涟漪。他依然拒绝所有约会邀请,但开始期待与沈丽的下次见面。甚至创作时,也会不自觉地思考:这首曲子她会喜欢吗?
威光与丽影,在苏州的山塘水色间,悄然靠近。没有宣言,没有承诺,只有共享的宁静时光和日益增长的理解默契。
也许,最好的开始就是这样:不必刻意追求,只需真诚相待;不必喧嚣张扬,只需心有回响。
在七里山塘的流水声中,一段旋律悄然奏响,等待着属于它的和声。
(http://www.220book.com/book/WY4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