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北疆重任
永昌二十二年三月初一,紫禁城笼罩在薄雾般的晨曦中。郑怀远身着绯色仙鹤补服,立在文华殿汉白玉阶前,听着司礼监太监抑扬顿挫的宣旨声在殿宇间回荡。
"...咨尔武英殿大学士郑怀远,器识宏远,材猷出众,着加兵部尚书衔,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节制顺天、永平、山海关诸镇总兵官。赐尚方剑,准便宜行事..."
当听到"蓟辽总督"西字时,郑怀远敏锐地察觉到身后传来几声细微的抽气声。他垂首接过沉甸甸的兵符敕书,鎏金虎符在掌心泛着冷硬的光泽。
退朝后,小太监引他绕过蟠龙照壁,往养心殿西暖阁去。掀开绛色棉帘,但见萧景琰斜倚在紫檀木嵌螺钿榻上,竟未着龙袍,只穿一袭玄色暗纹常服,腰间松松系着条明黄丝绦。皇帝比三个月前消瘦许多,眼下带着明显的青黑,唯有那双眼睛仍锐利如鹰。
"看茶。"萧景琰摆手屏退宫人,自己却端起药盏啜了一口。郑怀远注意到皇帝端碗的右手微微发颤,药汁在白玉碗中漾开细碎涟漪。
"北疆的军报,你都看过了?"皇帝推过一叠文书,袖口露出的腕骨嶙峋得惊人。郑怀远俯身去接,闻到一股淡淡的血腥气——那叠军报最底下,竟渗着暗红血渍。
"瓦剌连破三关,李敢旧部多叛。"萧景琰的声音如绷紧的弓弦,"更麻烦的是..."他枯瘦的指尖点在其中一行,"军粮屡屡被劫,边军己开始杀马为食。"
郑怀远快速浏览军报,心渐渐沉入谷底。这些文书日期显示,北疆危机从去岁冬就己显现,朝廷却迟迟没有有效措施。最令人心惊的是,多份军报的边角都有被血浸透的痕迹。
"朕给你三道密旨。"萧景琰从榻边暗格取出黄绫卷轴时,郑怀远看见他中指缠着纱布,分明是新伤。"其一,可斩总兵以下将官;其二,可调用宣府、大同援军;其三..."皇帝顿了顿,目光如冰棱刺来,"若确认藩王通敌,可先囚后奏。"
最后这道密旨让郑怀远后背沁出冷汗。他抬眼细看,发现皇帝常服领口处隐约露出包扎的细布,显然近日受过伤。
"臣斗胆,"郑怀远跪奏,"陛下龙体..."
"无妨。"萧景琰打断他,随手将染血的帕子塞回袖中,"三日前试新火铳时走了火。"这话说得轻描淡写,但郑怀远注意到皇帝左肩动作僵硬,绝非火铳走火这般简单。
离京前夜,周延瑾潜入府中,带来更令人不安的消息:"我们在江南查盐税时,发现部分亏空银两经漕帮流入晋商之手,最终去向...是代王府。而且,"他压低声音,"三日前养心殿确实有刺客,陛下为护太后受了剑伤。"
郑怀远握紧尚方剑的剑柄,冰冷的触感让他保持清醒。代王镇守大同,正是蓟辽防线的西翼。若代王真有异心,整个北疆防线将形同虚设。
三月初十,郑怀远轻车简从抵达山海关。这座号称"天下第一关"的雄关在暮色中显得格外苍凉,城墙上的血迹尚未完全清洗干净。
"末将山海关总兵孙传庭,参见制台大人!"一位身披残甲的老将单膝跪地,空荡荡的左袖在风中飘荡。
是夜,郑怀远登上关楼。北风呼啸,远处瓦剌营火连绵如星河。他抚过墙砖上深深的箭痕,忽然理解为何皇帝要不惜代价守住这里——这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大明朝的脊梁。
(http://www.220book.com/book/WZU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