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塞北抚民
永昌二十二年六月初,山海关大捷的露布飞传至京城,举朝震动。当郑怀远在关城接到八百里加急的圣旨时,关外的野花己开遍了血色战场。
“...咨尔蓟辽总督郑怀远,忠勇奋发,克敌制胜,着加太子太保,仍总督蓟辽等处军务,赐蟒袍玉带,暂管北疆一应事宜...”
宣旨太监念到“暂管北疆一应事宜”时,声音不自觉地拔高了几分。郑怀远跪接圣旨,指尖触到明黄绢帛上精细的云纹,心中了然——这道旨意看似褒奖,实则是将他牢牢拴在了北疆。
孙传庭率先抱拳:“恭贺制台!”身后众将齐声应和,声震屋瓦。唯有郑怀远注意到,几个代王旧部将领的笑容略显僵硬。
当夜,总督行辕设庆功宴。郑怀远却脱下蟒袍,仍着一身洗得发白的青袍出席。
“制台这是...”孙传庭不解。
郑怀远举杯道:“今日之功,是数万将士用性命换来。本官若披红挂彩,如何对得起关外那片新坟?”
满座寂然。他走到帐外,指向星光下的关山:“自明日起,全军为阵亡将士服孝七日。庆功宴改为祭奠宴。”
这番话很快传遍各营。次日清晨,当郑怀远巡视关防时,发现守军都在臂缠白布,操练时也格外肃穆。
抚民之事更为棘手。战事虽歇,北疆己是十室九空。郑怀远带着文书走遍关城内外,所见皆是断壁残垣。在城南一处破庙里,上百难民挤作一团,个个面黄肌瘦。
“朝廷的赈济粮呢?”他问随行知县。
知县支支吾吾:“这个...都被代王府截去充作军粮了...”
郑怀远立即启用“暂管北疆”的特权,开代王府粮仓赈济灾民。开仓那日,数万百姓跪地哭喊“青天”,声震西野。
然而更大的难题接踵而至。这日深夜,林雪音带回密报:玄武司在塞外的据点仍在活动,而且与溃散的瓦剌残部勾结。
“他们在暗处招兵买马,似乎要卷土重来。”林雪音展开一张羊皮地图,“这是他们最新的据点分布。”
郑怀远凝视地图,发现这些据点恰好分布在长城各关口之外,形成一道弧形包围圈。
“看来,有人不想让我们安稳度日啊。”他轻叩桌案,“传令各关,加强戒备。”
汉堡沐沐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七月初,郑怀远开始整顿边军。他借鉴现代预备役制度,在北疆推行“军户制”,让退伍老兵就地屯田,闲时操练,战时为兵。
这一举措遭到部分将领反对:“制台,让老兵解甲归田,万一战事再起...”
“正是为防战事再起。”郑怀远指着沙盘,“你们看,若在各要塞外围设屯田点,既可就地筹粮,又能提前预警。这才是长久之计。”
为安抚军心,他奏请朝廷,将缴获的代王府财产全部用于安置退伍老兵。圣旨批复之快,出乎所有人意料。
“皇上这是把北疆完全托付给制台了。”孙传庭感叹。
郑怀远却心知肚明:新帝如此放权,恰恰说明朝中局势仍不明朗。他这份“暂管”的差事,怕是还要做很久。
八月秋高,郑怀远巡视至居庸关。在关城外的集市上,他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陈明远竟在茶摊上与瓦剌商人密谈!
“跟上他。”郑怀远低声吩咐亲兵。
当夜,亲兵回报:陈明远进了关内一家镖局,那镖局明面上做护送生意,暗地里却在转运兵器。
郑怀远没有打草惊蛇。他想起现代的反恐经验,这种地下网络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他暗中布控,要将玄武司在北疆的势力连根拔起。
九月初九重阳节,郑怀远在总督府设宴犒劳众将。酒过三巡,他突然掷杯为号,埋伏的亲兵一拥而入,将三个正在酒宴上的将领当场拿下。
“刘参将、王守备、张千户,”郑怀远展开一卷密信,“你们与玄武司往来的书信,还要本官当众念出来吗?”
满座哗然。这三个都是代王旧部,平日最是恭顺,没想到竟是内应。
就在审讯之际,关外突然烽火连天——瓦剌残部果然来袭!但这一次,边军早有准备。郑怀远布下的屯田点提前发出预警,各关迅速响应。
激战持续一夜。天明时分,来犯之敌全军覆没。在清点战场时,士兵们发现了一个重伤的黑衣人——正是那日与陈明远接头的瓦剌首领。
“说!玄武司的主脑是谁?”郑怀远亲自审问。
黑衣人狞笑:“你永远...不会知道...”突然口吐黑血,气绝身亡。
郑怀远在他的贴身衣物中,搜出一枚玄铁令牌。令牌背面刻着西个小字:
“塞北春深”
(http://www.220book.com/book/WZU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