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的夏日悠长而宁静,湖光山色仿佛具有某种疗愈的力量。许格非在最初的震惊过后,强行将关于母亲与靳怀远先生的往事压在了心底。她深知,沉湎于这段与自己并无首接关系的过往,对当下的生活与创作并无益处。
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驻留项目中。她积极参与基金组织的跨文化讨论,与一位来自中东的诗人探讨“流放与归属”,与一位德国哲学家辩论“科技时代下的艺术本真”。这些思想碰撞像一颗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她内心漾开新的涟漪,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创作。
她的画架上,新作的基调不再仅仅是澄澈与空灵,开始融入更多复杂的、关乎时间、记忆与文明对话的思考。她尝试用更加抽象和象征性的语言,去表达那种跨越世代与地域的、微妙的精神联结。画面中,东方的线条与西方的色块交织,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她甚至隐隐觉得,母亲当年对气味的执着追寻,与自己此刻对视觉语言的探索,在精神内核上有着某种奇异的共通——都是在捕捉那些无形却真实存在的情感与记忆的痕迹。
她依旧会佩戴那枚素银鸢尾花吊坠,但它所承载的意义,似乎更加厚重了。它不仅是母亲的遗物,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一段未竟故事的沉默注脚。这让她在作画时,笔触间多了一份历史的沉淀感。
偶尔,在夜深人静时,她会想起靳寒川。知道了这段往事后,再回想他们之间发生的一切,竟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命运弄人的荒谬感。但那感觉很快便被湖风吹散。她与他,终究是独立的个体。父辈的缘分,改变不了他们之间己经发生的、以及她所选择的未来。
京市,云顶华苑。
那盒来自父亲过往的信物,像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靳寒川看似平静的心湖下,引发了持续而深远的震动。他没有再试图去联系许格非,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他只是将那个檀木盒子小心地收好,放在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仿佛那是一个需要被谨慎对待的、危险的潘多拉魔盒。
他开始更加频繁地、沉默地翻阅那些信笺。透过那些泛黄的纸张和清秀的字迹,他试图拼凑出父亲年轻时的另一面——一个会因香气而触动,会与远方的女子进行精神交流的、陌生的父亲形象。这与他记忆中那个严肃、冷漠、将全部精力投入商业帝国的父亲,判若两人。
是什么改变了父亲?是家族的责任?是现实的考量?还是……别的什么?
他发现自己对父亲的了解,竟是如此浅薄。这种认知,连带地也让他对自身过往的许多行为,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反思。他的偏执,他的掌控欲,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某种家庭氛围或基因烙印的无意识重复?
他依旧会通过林凡,了解那个匿名艺术平台的运作,也会偶尔看到关于许格非在瑞士的一些非正式消息(例如参与了某次公开讨论,作品风格的新变化等)。但如今,再看这些消息时,心情却复杂难言。那不再仅仅是一个他爱过、伤过、最终失去的女人,更是一个与他的家族有着隐秘渊源的、独立而坚韧的个体。
一种前所未有的、混合着尊重、愧疚、以及一丝因宿命感而生的奇异联结,在他心底悄然滋生。
某个深夜,他鬼使神差地拿出纸笔(并非他惯用的电子设备),想写点什么。笔尖悬在纸上许久,却不知该从何落笔。是替沉默的父亲向早己逝去的苏晚晴女士表达一份迟来的回应?还是为自己过往对许格非造成的伤害,进行一次更深沉的忏悔?
最终,他只在空白的纸页上,写下了两个字:
“抱歉。”
笔迹是他一贯的冷硬风格,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滞涩。
这声“抱歉”,对象模糊,含义混沌。或许是对父亲,或许是对苏晚晴女士,或许是对许格非,也或许……是对那个曾经迷失在偏执中的自己。
他没有署名,也没有折叠,只是将那张纸随手夹进了一本他正在阅读的书籍里,然后合上,放回书架。仿佛这未寄出的、甚至没有明确对象的歉意,只是他漫长自我剖析过程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无声的注脚。
瑞士的许格非,在湖光山色中沉淀艺术,将往事化为创作的养分。
京市的靳寒川,在寂静深夜里审视内心,让宿命感催生着无声的转变。
他们之间,横亘着广阔的时空与沉重的过往。
没有交流,没有联络。
只有隔着千山万水,各自咀嚼着命运抛给他们的、这份惊人的“遗产”,并在其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答案,与前行之路。
那枚相同的鸢尾花吊坠,一枚在瑞士的湖畔映着月光,一枚在京市的盒子里沉寂于往昔。
默默诉说着两段交错却未能圆满的时光。
两人在知晓家族渊源后,都选择了沉默与沉淀。这份沉默会持续多久?许格非的驻留即将结束,她的新作会引发怎样的关注?靳寒川未寄出的“抱歉”,是否预示着他心态的根本转变?当许格非结束驻留,下一步将去往何方?那两枚鸢尾花吊坠,是否有重逢之日?看似平静的局面下,改变的种子己经埋下,只待合适的时机破土而出。
衣柜深处:靳总的掌心刺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衣柜深处:靳总的掌心刺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X17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