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纽约,节奏明快而充满活力。许格非从瑞士归来,几乎未作停歇,便立刻投入到了MoMA个展紧张而繁重的筹备工作中。这场名为 “许格非:从囚徒到回声” 的回顾展,意义非凡,不仅是对她个人艺术历程的一次系统性总结,更是国际顶级艺术殿堂对她才华与地位的最终确认。
与策展团队的会议、展陈设计、画作运输与保险、宣传资料的审定……每一项工作都需投入巨大的精力。许格非事必躬亲,她对每一个细节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不仅源于她对艺术的尊重,更因为这是她挣脱所有枷锁后,真正属于自己的“加冕礼”。
顾言之全程陪伴左右,以他专业的眼光和圆融的处事能力,为她分担了大部分对外协调与行政琐事。他像是她最坚固的后盾,确保她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创作与核心决策。两人常常在画室或策展会议室待到深夜,就着一杯咖啡,反复推敲展览的每一个环节。
在一次次紧密的合作与深夜交谈中,一种超越友谊与合作伙伴的情愫,在顾言之心中悄然滋长,并且日益清晰。他欣赏她的才华,敬佩她的坚韧,更被她此刻散发出的、独立而自信的光芒所深深吸引。他看着她在工作中专注的侧脸,看着她与策展人据理力争时眼中的光彩,一种想要更长久地守护这份光芒、与她并肩看更多风景的渴望,变得无比强烈。
然而,他也清楚地知道许格非过往所经历的一切,知道她内心深处对亲密关系的警惕与封闭。他珍视他们之间现有的信任与默契,不敢贸然打破,只能将这份日益炽热的情感小心翼翼地隐藏在日常的关怀与专业的支持之下。
京市。
关于许格非MoMA个展的消息,在艺术和财经媒体上都有了预热报道。靳寒川无需刻意打听,也能从各种渠道了解到展览的筹备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他甚至在某本权威艺术杂志上,看到了许格非在瑞士“回声”系列中的一幅作品作为封面,旁边的专访标题写着:“许格非:艺术是我与过去和解的方式”。
他看着杂志封面上她那沉静而有力的画作,以及那个意味深长的标题,内心一片沉寂的荒芜。
和解……
她正在与她的过去,也包括与他有关的那部分过去,达成和解。
而他,却被永远地留在了那场未能和解的风暴眼里。
他不再让林凡汇报任何关于她展览的具体进展,仿佛这样就能在自己与她日益辉煌的世界之间,筑起一道更高、更厚的墙。他将所有精力投入到一项跨越亚太地区的重大并购案中,用高强度的工作麻木自己,只有在深夜里,独自面对云顶华苑无边寂静时,那份刻骨的孤独与悔恨才会如潮水般涌来,将他淹没。
他知道MoMA展览的开幕时间。那个日期,像一枚烙印,刻在他的日历上,也刻在他的心上。
他不会去。
他没有资格,也没有勇气,再次出现在她的世界里。
他所能做的,只是在遥远的地方,像一个沉默的守墓人,守护着那份早己死亡的感情,以及那份因父辈往事而变得更加复杂的、无言的联系。
纽约,许格非的画室。
在筹备展览的间隙,许格非开始构思一幅新的作品,并非为了展出,更像是她个人心绪的一种记录与梳理。画布上,隐约的轮廓是两枚交错却并未完全重叠的鸢尾花,背景是朦胧的、如同被水浸过的信笺底色,整体的色调是一种克制的、带着些许忧伤的暖灰。
她画得很慢,时常停顿,目光会落在窗外,眼神有些放空。顾言之的陪伴与付出,她并非毫无察觉。他细致入微的照顾,他眼中偶尔来不及掩饰的情感,她都看在眼里。她感激他,信任他,甚至依赖他。但是,“爱情”这个词,对她而言,依旧沉重而陌生。那颗曾被冰封、又被烈火灼烧过的心,是否还能为另一个人,重新焕发出纯粹的、不顾一切的热情?她不知道。
有时,她会下意识地着颈间的鸢尾花吊坠。母亲与靳怀远先生的故事,像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命运的无奈与情感的复杂。这让她对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更加审慎,甚至带着一丝莫名的畏惧。
“格非,”顾言之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打断了她的思绪,他端着一杯热茶走进来,语气一如既往的温和,“休息一下吧,别太累。”
许格非回过头,接过茶杯,报以一个感谢的微笑:“谢谢,还好。”
两人之间,流动着一种温暖而默契的气氛,但总隔着一层未曾捅破的、薄而坚韧的纱。
纽约的许格非,站在事业的新巅峰,却面临着情感世界的新课题。
京市的靳寒川,在自我放逐的孤独中,进行着无声的忏悔与守望。
MoMA的展墙正在一天天筑起,即将见证一位艺术家的加冕。
而展墙之外,关于爱与守护、过去与未来的无声博弈,也正在悄然上演。
(http://www.220book.com/book/X17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