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金陵,梧桐飞絮,暑气初显。南大的校园里,学期进入后半段,空气中除了离别的淡淡伤感,更涌动着一种学术交流的活跃气息。一封来自数学科学学院办公室的邮件,打破了徐川和苏梦婷埋头“补课”的宁静节奏。
邮件内容是通知:受学校推荐,并经会议学术委员会审核通过,徐川的论文《A Scale-Depe Norm Approach to the Weyl's Law for Fractal Drums in R3》(与苏梦婷合作)己被选定在六月初于北京举行的“国际分析与几何大会”上进行为期20分钟的青年学者报告。这是一次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汇聚了来自全球相关领域的众多知名学者。
消息传来,郑斌教授比两位当事人还要激动。“好机会!这是你们的工作第一次正式在国际同行面前亮相!”他用力拍着徐川的肩膀,“一定要好好准备!这是打响知名度的关键一步!”
苏梦婷由衷地为徐川感到高兴,但她的眼神中也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她的“域扩张-分形几何”思路正处在攻坚的关键期,一系列复杂的同调群计算和几何测度论的新工具需要她全身心投入,实在无法分身前往北京。她轻轻握住徐川的手,语气坚定而温柔:“你去吧,好好展示我们的工作。我留在这里,继续啃我的硬骨头。等你回来,我们交换心得。”
徐川理解她的选择,也深知这次报告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一次个人成果的展示,更是南大数学学科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发声。他郑重地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徐川在保证正常课业和持续进行模形式“补课”的同时,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了报告的准备中。20分钟的时间极其有限,如何清晰、扼要地阐述“尺度依赖范数”这一创新概念,如何展现其在攻克三维Weyl-Berry猜想特殊情形中的威力,并引发听众的兴趣,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他与郑斌教授反复讨论报告结构,与苏梦婷远程推敲技术细节的呈现方式,精心制作每一页幻灯片,力求在严谨性与通俗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六月初,北京。国际分析与几何大会在国家级会议中心隆重开幕。会场里,随处可见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学者在热烈交流,空气里弥漫着前沿思想碰撞的火花。徐川,作为与会者中几乎最年轻的面孔,穿着苏梦婷帮他精心挑选的合体西装,平静的外表下,难免有一丝初登大场面的紧张。他深呼吸,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开始。
轮到他的报告时段。他稳步走上讲台,调整好麦克风,身后巨大的屏幕上投映出报告的标题和他的名字。台下,坐满了听众,其中不乏一些他只在教科书和顶级期刊上见过名字的资深教授,包括几位大会的特邀报告人。他能感受到那些审视的、带着好奇与期待的目光。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今天我汇报的工作,是关于高维分形鼓谱渐近性的一个新方法……”徐川用流利的英语开场,声音清晰沉稳。他迅速切入主题,从Weyl-Berry猜想的背景和困难入手,引出了传统方法在处理复杂边界时的局限性。
接着,他展示了核心创新点——“尺度依赖范数”的构造思想。他用首观的示意图解释了为何需要一种动态的、与观测尺度λ相适应的范数来捕捉分形几何的多尺度本质,并类比了物理学中的重正化思想。然后,他给出了严格的数学定义,并简要说明了其基本性质。
进入证明部分,他重点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一新工具,结合精细的重正化群流分析,最终得到了三维情况下波数目函数第二项渐近式的精确形式。他巧妙地避开了过于繁琐的技术细节,而是突出了证明的关键思想和逻辑脉络,强调了新方法如何巧妙地绕过了传统估计中的本质困难。
整个报告过程,徐川语速平稳,逻辑清晰,板书(幻灯片)简洁有力。面对台下专家可能提出的尖锐问题,他预先做了充分准备,在关键处都留下了可深入讨论的接口。
二十分钟很快过去。当徐川说出“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并非出于对年轻学者的鼓励,而是对其展示出的原创性工作和清晰表达能力的真诚认可。
提问环节开始。一位头发花白、气质儒雅的欧洲学者率先举手,他正是大会的特邀报告人之一,在偏微分方程领域享有盛誉。
“非常精彩的工作,徐先生。”老教授微笑着说,“我有一个问题关于你们定义的尺度依赖Sobolev范数的紧性性质。在极限过程λ→∞时,如何保证由此范数诱导的空间嵌入的紧性?这似乎对你们最终得到一致渐近估计至关重要。”
问题首指证明的一个技术核心。徐川心中早有预案,他从容不迫地切换到相关幻灯片,用精炼的语言解释了通过控制重正化流中的主项和误差项,并结合分形集的具体几何性质,如何确保了紧性的成立。他的回答条理分明,切中要害。
随后,又有几位学者就方法的应用范围、与经典结果的联系等方面提出了问题,徐川均给予了清晰、到位的解答。整个问答过程,更像是一场高质量的学术对话,而非单方面的考校。徐川展现出的超越年龄的学术成熟度和对工作的深刻理解,给在场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报告圆满结束。走下讲台时,几位年轻的博士后和研究生围了上来,索要论文预印本,并与他交流具体细节。徐川耐心地一一回应,心中充满了初战告捷的喜悦和一种踏入更广阔天地的兴奋感。
当晚,他在酒店房间里,迫不及待地通过视频与苏梦婷分享了今天的经历。
“梦婷,报告很顺利!提问环节也没难住我们。”徐川的脸上带着疲惫却兴奋的光彩,“特别是那位安德森教授的问题,正好问到了我们证明的巧妙之处。”
屏幕那头的苏梦婷,虽然略显疲惫,但眼中闪烁着为他骄傲的光芒:“太好了!我就知道你一定可以的。这下,我们的‘尺度依赖范数’算是正式登上国际舞台了。”
“嗯,”徐川点点头,语气变得深沉,“不过,今天听了几场特邀报告,尤其是关于几何测度论和奇点分析的最新进展,我才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海洋有多么浩瀚,我们所在的领域,只是其中一片波浪。真正的挑战和机遇,还在更深、更远的地方。”
“是啊,”苏梦婷深有同感,“我的域扩张思路也遇到了新的问题,需要引入更现代的代数几何工具。学得越多,越觉得自己的渺小。”
两人隔着屏幕,会心一笑。那是一种同行者之间才能理解的、面对无尽知识疆域时既感敬畏又充满探索激情的复杂心绪。
这次国际会议的初试啼声,对徐川而言,是一次重要的洗礼。它不仅是对他己有成果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为他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亲眼看到了国际数学研究的前沿图景,感受到了与世界顶尖学者同台交流的氛围。这更加坚定了他走向更广阔舞台的决心。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的道路,必将通向那些汇聚了人类最深邃智慧的、真正的国际学术中心。而他和苏梦婷,正携手在这条路上,稳步前行。
作者“万物之理时空旋律”推荐阅读《重生之数学之神》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X27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