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顿的夜色,深沉而宁静,褪去了白日里学术交锋的喧嚣。古老的街灯在梧桐树叶间投下斑驳的光晕,远处偶尔传来几声汽车的引擎声,更衬出这座学术小镇夜晚的安详。徐川和苏梦婷下榻的酒店房间,位于一栋颇有年头的砖石建筑内,房间不算宽敞,但布置得典雅舒适,暖黄色的灯光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然而,此刻房间里的空气,却并非暧昧或旖旎,而是弥漫着一种近乎实质化的、高度集中的思维张力。白天在研讨会上的头脑风暴、与陶哲轩的走廊论道、以及舒尔茨那场开启新世界大门的报告,如同在两人脑海中投入了一颗颗深水炸弹,激起的智力波澜远未平息,反而在寂静的夜里愈发汹涌澎湃。
回到房间,简单的洗漱后,那种急于将灵感付诸实践、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便攫住了他们。任何关于温存或私语的念头,在喷薄欲出的学术激情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数学,这门最严谨也最富魅力的艺术,此刻展现出了它超越一切的、令人无法抗拒的诱惑力。
徐川径首走到靠窗的书桌前,打开笔记本电脑和随身携带的厚重笔记本。台灯的光晕将他专注的侧脸勾勒得格外清晰。他深吸一口气,将脑海中蓬皮埃利教授指点的“模形式之路”再次细细梳理。屏幕上打开着关于模形式经典理论的文献,旁边草稿纸上己经画满了希格纳记号(Hecke operator)的示意图和傅里叶系数的计算。
他的目标明确而艰巨:尝试为斐波那契数列(或其某种生成函数)寻找一个可能的模形式对应物。他回想着蓬皮埃利的建议——“构建相应的格(Lattice),并寻找与之关联的尖点形式(Cusp Form)”。他开始在纸上演算:是否可以将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关系,通过某种变换,与一个二次型对应的格点问题联系起来?这个格点是否具有足够的对称性,使其生成一个权值为k、级别为N的模形式?如果存在这样的模形式,它必须是尖点形式吗?其傅里叶系数a_n会呈现出怎样的乘性规律?这些规律又如何与斐波那契数本身的素性发生联系?
他的笔尖在纸上飞速移动,时而写下几行复杂的公式,时而陷入沉思,眉头紧锁。完全沉浸在了那个由对称性、复分析和数论交织而成的奇妙世界里。外界的一切,包括房间里另一个人,似乎都暂时从他的感知中消失了。
而在房间的另一侧,苏梦婷则选择了靠墙的床铺作为她的临时工作台。她背靠着柔软的床头,双腿盘起,将枕头垫在膝盖上,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书写平面。白天那场由舒尔茨的p进几何和陶哲轩的启发所引爆的“岩泽理论火花”,正在她脑中燃烧成燎原之势。她面前摊开着好几个笔记本和打印的论文,有关于岩泽理论基础的,有关于分形几何测度的,还有她白天匆匆记下的灵感碎片。
她的眼神锐利如鹰,快速地在不同资料和她的草稿纸之间切换。大脑如同高速运转的处理器,正在执行一项极其复杂的整合与创造任务:
构建“分形尺度塔”类比:她首先尝试将研究分形边界?Ω的过程严格类比于岩泽理论中的Zp-扩张塔。她定义了一列依赖于尺度参数λ_n(n→∞时,λ_n → 0,对应分辨率无限提高)的“观测空间”或“近似边界”?Ω_{λ_n}。这些空间构成了一个逆向系统(inverse system)。
定义“分形岩泽代数”:模仿岩泽理论中从群环Zp[Gn]到幂级数环Zp[[T]]的射影极限过程,她试图为这个“分形尺度塔”构造一个类似的、作用在某种“分形不变量”上的极限代数。这个代数可能源于某种“重正化群流”的极限,或者与边界上的函数空间的某种极限结构相关。她谨慎地使用符号Λ_f来代表这个假想中的“分形岩泽代数”。
寻找代数对象与解析对象:这是最核心的一步。在数域扩张中,代数对象是理想类群An,解析对象是p进L函数。在她的分形框架下,代数对象是什么?可能是与?Ω{λ_n}的几何复杂度相关的某种同调群或不变量(例如,某种Minkowski容度的精细化版本,或与谱投影算子相关的某种K理论类),记作A{λ_n}。而解析对象呢?很可能就是他们最终的目标——波数目函数N(λ)的某种重整化或渐近展开的主项及余项!或者说,是某个与谱ζ函数或热核迹相关的生成函数。
提出“分形岩泽主猜想”:最大胆的一步!她尝试形式化地提出一个猜想:存在一个由“分形岩泽代数”Λ_f作用的模(类比于岩泽模),其特征理想(Ch(A∞))在某种意义下,等于由谱渐近性(解析对象)决定的某个“分形谱L函数”的特征(Ch(L))。即,Ch(A∞) = Ch(L)。如果这个等式成立,那么Weyl-Berry猜想中关于余项由分形几何决定的核心论断,就将从一个分析估计问题,上升为一个深刻的代数-解析对应原理的必然推论!
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每一个定义都需要精确化,每一个类比都需要检验其合理性。她时而奋笔疾书,推导出几行充满希望的公式;时而停笔凝思,因为某个关键环节的逻辑链条无法衔接而苦恼地轻咬笔杆;时而又因为突然想到一个可能的解决路径而眼前一亮,迅速翻找其他参考资料。
房间里异常安静,只听得见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笔记本电脑键盘轻微的敲击声、以及两人偶尔因为思考深入而发出的轻微呼吸变化声。他们没有交谈,甚至没有看对方一眼,但一种无形的、强大的学术气场在房间里弥漫,将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比任何言语都更深刻的默契——他们正在各自的战场上,为了共同追求的真理,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激烈的攻坚战。
不知过了多久,徐川因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而感到脖颈酸痛,他抬起头,活动了一下肩膀,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床上的苏梦婷身上。只见她蜷缩在那里,脸颊因为专注而微微泛红,眼神亮得惊人,全身心都投入在膝上的草稿纸中,那种忘我的神态,充满了智慧的魅力。徐川的嘴角不由泛起一丝温柔的笑意,心中充满了欣赏和一种并肩作战的温暖。他轻轻起身,倒了两杯温水,一杯放在自己桌边,另一杯悄无声息地放在苏梦婷床头的柜子上。
苏梦婷似乎完全没有察觉他的动作,首到她下意识地伸手去拿水杯时,才碰到杯子,她愣了一下,抬起头,正好对上徐川温和的目光。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她端起水杯喝了一口,轻声说了句“谢谢”,便又立刻低下头,回到了她的数学世界里。
这个夜晚,没有情侣间的温存软语,没有对异国风情的闲聊,甚至没有太多眼神的交汇。有的,只是两颗卓越的心灵,在抽象思维的星空下,以最专注的方式共同航行。数学的诱惑,如同最醇厚的美酒,让他们沉醉其中,无法自拔,也无需他物。在这个普林斯顿的酒店之夜,灵感,远大于天。他们知道,此刻的每一分专注,都可能是在为最终照亮真理的灯塔,添上一块坚实的砖石。
万物之理时空旋律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X27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