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厅内的空气,在苏梦婷阐述完她那受岩泽理论启发、大胆而深刻的新思路后,仿佛经历了一场剧烈的智力风暴,暂时陷入了一种奇特的凝滞。听众们,尤其是前排的那些大师们,脸上表情各异,但无一例外都沉浸在高速的思考中。费弗曼教授提出的那个尖锐问题,非但没有难住苏梦婷,反而像一把钥匙,意外地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户,让她在压力下迸发出惊人的灵感,将问题的层次提升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
短暂的寂静之后,是陶哲轩带头响起的、轻轻的、带有赞赏意味的掌声。这掌声并不热烈,却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打破了僵局,也表达了对其思维跳跃性和创造力的认可。其他学者也陆续从沉思中回过神来,眼神中多了几分郑重和期待。费弗曼教授严肃的脸上,线条似乎柔和了一些,他微微颔首,目光中锐利的审视未减,但增添了一丝对后辈探索精神的肯定。显然,苏梦婷的回答,不仅回应了他的质询,更提出了一个值得深入玩味的、可能孕育着新理论的方向。
然而,苏梦婷并没有停留在对新构想的描绘上。她深知,今天报告的核心,是呈现那个己经过严格论证、可以经受最苛刻检验的成果——即基于“尺度依赖范数”框架对三维Weyl-Berry猜想的证明。新灵感是未来的方向,而眼前的证明,才是今日需要夯实的基石。
她深吸一口气,将因灵感迸发而略微加速的心跳平复下来,目光重新变得沉静而专注。她转向台下,声音清晰地响起,将话题拉回到主线上:
“非常感谢各位的思考与关注。刚才讨论的,是我们基于近期交流获得启发后,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初步构想。现在,让我们回到本次报告的核心内容——即,我们如何利用己经严格建立的‘尺度依赖范数’框架,最终完成对三维Weyl-Berry猜想的证明。”
她的语气变得愈发自信和有力,每一个字都带着不容置疑的逻辑重量。之前的质询和应对,仿佛一场高强度的热身,让她进入了一种最佳的学术演讲状态。
“我们证明的最终目标,”苏梦婷的目光扫过全场,仿佛在与每一位听众进行思想上的对接,“是确立以下论断:对于一个满足特定几何条件(例如,具有一致自相似性或满足某种维数正则性)的三维有界区域Ω,其边界?Ω具有分形维数δ(2 < δ < 3),那么该区域上狄利克雷拉普拉斯算子的波数目函数N(λ),具有如下渐近展开式:”
她说到这里,刻意停顿了一下,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悬念感。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牢牢吸引。随后,她按动翻页笔,身后的巨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了那个凝聚了他们无数心血的、最终形式的定理陈述:
【定理 (Su & Xu)】
设 Ω ? R3 是一个具有紧致边界 ?Ω 的有界区域,且 ?Ω 的 Hausdorff 维数为 δ ∈ (2, 3)。假设 ?Ω 满足(某种具体的)Ahlfors正则性条件与(某种具体的)自相似性条件。则狄利克雷拉普拉斯算子 -Δ 在 Ω 上的特征值计数函数 N(λ) = #{λ_k ≤ λ} 满足以下渐近公式:
N(λ) = (2π)^{-3} ω? |Ω|3 λ^{3/2} - c{3, δ} (δ, Ω) λ^{δ/2} + o(λ^{δ/2}) , 当 λ → ∞.
屏幕上的公式简洁而优美。每一项都有明确的几何或物理意义:
(2π)^{-3} ω? |Ω|_3 λ^{3/2}:这是经典的Weyl主项,万物之理时空旋律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由区域的体积 |Ω|_3 和空间维度(ω?是三维单位球体积)决定。
- c_{3, δ} (δ, Ω) λ^{δ/2}:这是关键的第二项(余项)!它的阶次 λ^{δ/2} 由边界的分形维数δ 决定,而非拓扑维数(2)或空间维数(3)。系数 c_{3, δ} (δ, Ω) 是一个正的常数,它显式地依赖于分形维数δ 以及区域Ω的更精细的几何特性(如具体的自相似结构、某种分形测度等)。
o(λ^{δ/2}):表示误差项比 λ^{δ/2} 的阶次更低。
苏梦婷用清晰而坚定的声音,逐项解释了这个公式的深刻含义,然后,她掷地有声地给出了核心结论:
“这个公式的意义在于,它精确地验证了Berry的原始猜想!它表明,拉普拉斯算子谱渐近性的第二项,确实是一个谱不变量。它不仅揭示了谱余项的存在性,更重要的是,它明确地指出,这个余项的渐进增长率由边界的分形维数δ决定,而其系数则编码了边界更精细的分形几何信息。”
她略微提高声调,目光中闪烁着证明真理后的光芒: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最终严格证明这个公式成立——而我们的工作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基于‘尺度依赖范数’框架的证明——那么,Weyl-Berry猜想就将不再是一个‘猜想’!”
她停顿了一下,让这句话的分量充分沉淀,然后一字一句地宣布:
“它,就将成为一条定理!”
“一条连接了分析谱理论与分形几何的定理!”
话音落下,整个报告厅陷入了一片极致的寂静。仿佛时间都停止了流动。台下,每一位听众,从年轻的博士后到德高望重的菲尔兹奖得主,脸上都露出了极度专注和震撼的神情。他们正在见证的,可能是一个困扰了数学家近半个世纪的著名猜想的最终落幕,一个数学领域重要篇章的完成。
陶哲轩的嘴角露出了由衷的、大大的笑容,他轻轻点着头,眼神中充满了对这项工作的欣赏。德利涅先生的表情依然严肃,但仔细看去,能发现他眼中闪过一丝认可的光芒。费弗曼教授则身体前倾,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目光紧紧盯着屏幕上的公式,仿佛在脑海中飞速地验证着证明的关键步骤。
这寂静持续了数秒,仿佛是对这项可能成就的默哀与致敬。
然后——
如同积蓄己久的洪水冲破堤坝,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骤然爆发,瞬间充满了整个报告厅!这掌声不再是礼貌性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对一项坚实而优美的数学工作的最高赞誉!它来自前排的大师,来自中排的教授,来自后排和过道里站着的年轻学子们。许多人一边鼓掌,一边低声与邻座交流,脸上洋溢着兴奋的表情。
费弗曼教授也鼓起了掌,他脸上的严肃终于化开,露出了一个清晰可见的、带着赞赏和欣慰的笑容。他看向台上的苏梦婷和徐川,目光中充满了对后起之秀的肯定。这笑容,如同一种无声的加冕,标志着他们的工作得到了这个领域最顶尖同行之一的初步认可。
徐川站在苏梦婷身旁,看着台下热烈的反响,看着身边女孩那因激动和自豪而微微泛红的脸颊,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激动与骄傲。他们做到了!在普林斯顿这个群星璀璨的舞台上,他们用扎实的工作和清晰的阐述,赢得了掌声,更赢得了尊重。
定理,在此刻诞生。而他们的名字,Su and Xu,也将随着这个定理的传播,正式写入数学发展的序列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就此确立。
(http://www.220book.com/book/X27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