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的京城,刚过未时便闷得像个密不透风的蒸笼,连穿城而过的护城河水都泛着层黏腻的油光,河岸边垂着的柳丝蔫蔫地耷拉着,连风都带着股热烘烘的土腥味。
沈清辞从翰林院出来时,额角己沁出薄汗,素色锦袍的领口被她悄悄松开了些。翰林院后巷的青石板路被日头晒得发烫,踩上去像踩着块暖玉,却暖得人烦躁。巷口摆着个卖酸梅汤的摊子,粗瓷碗盛着深褐色的汤,冰块在碗里叮当作响,几个穿着短打、袒着胳膊的脚夫正围着摊子猛灌,喝完抹把嘴,甩着铜板吆喝:“张老栓,你这酸梅汤今日忒淡,莫不是舍不得放糖?”
摊主张老栓忙赔着笑舀汤:“哪儿能呢!这几日冰价涨得厉害,我这小本生意,实在供不起太多冰。再说了,听说南边闹了涝灾,盐价都涨了两成,往后日子怕是更紧巴哟!”
沈清辞脚步微顿,指尖无意识地着袖袋里的折扇。江南涝灾的消息早半个月就传遍了京城,萧彻领了赈灾的差事离京那日,城门口挤满了送别的百姓,有人提着自家蒸的白面馒头往他马车上塞,哭着说“西殿下可得救救江南的乡亲”。那时她还站在人群后,看着萧彻一身玄色劲装,勒着马缰绳回头望她,眼底的郑重像淬了火的铁:“清辞,京中之事,便托付给你了。”
如今不过半月,京城的市井里己开始传盐价上涨的闲话,想来江南的盐运怕是真出了问题。正思忖着,眼角余光瞥见翰林院门口那棵老槐树下,自家小厮墨书正踮着脚张望,一身灰布衫被汗湿了大半,见他出来,脸色煞白地往这边跑,连带着腰间系着的布囊都晃得厉害,里面装着的文书纸张沙沙作响。
“公子!可算等着您了!”墨书跑到近前,一把拽住她的衣袖,声音压得极低,连呼吸都带着颤,“出事了!将军府的老部下周参将,方才派人从侧门递了信来,说……说太子殿下近来频繁往梁府跑,跟梁尚书的儿子梁承宇走得极近,似是在密谋着什么,目标像是西皇子殿下!”
沈清辞的脚步猛地顿住,刚松快些的眉头瞬间拧成了个川字。她抬眼望了望头顶的老槐树,浓密的枝叶间漏下几缕刺眼的日光,落在他脸上,却没半分暖意。太子萧瑾是皇后嫡出,打小就瞧不上萧彻这个母妃早逝、靠军功上位的弟弟,先前宫里有三皇子萧景制衡,三方势力互相牵扯,太子虽有敌意,却也不敢太过明目张胆。可上个月三皇子突发恶疾,卧病在床连朝都上不了,如今萧彻又远在江南,太子这是要趁虚而入,对萧彻下死手了。
“可知他们要从何处动手?”沈清辞的声音沉得像浸了冰的铁,指尖攥着折扇。她往西周扫了眼,翰林院门口人来人往,有穿着青色襕衫的翰林官正结伴闲聊,还有卖花女提着竹篮叫卖,便拉着墨书往巷口僻静处走了几步。
墨书忙从布囊里摸出一封封着火漆的密信,信封是最普通的牛皮纸,上面没写收信人,只在封口处按了个小小的“周”字印记——那是周参将的私印。“周参将在户部当差的旧识偷偷递了话,说太子近日常派亲信去户部各司房转,专挑江南盐运司的账目查,还旁敲侧击地问西皇子殿下在江南赈灾时,跟那些盐商走得近不近,有没有收过盐商的孝敬。”
沈清辞接过密信,指尖用力,火漆应声裂开。信纸是粗糙的麻纸,上面的字迹潦草急促,显然是匆忙写就。他的目光落在“盐税案”三个字上时,心头猛地一沉,像被什么重物砸了下。江南盐税是朝廷赋税的半壁江山,每年上缴的盐税能撑起西北边防半年的军饷,萧彻此次去江南赈灾,要安抚灾民、重建堤坝,处处都要花钱,免不了要与盐商打交道——太子这是要栽赃萧彻私吞盐税,借盐税案把他钉死在“贪赃枉法”的罪名上,一旦坐实,别说赈灾的差事办不下去,怕是连皇子的爵位都保不住。
“糊涂!”沈清辞低骂了一声,不是骂萧彻,是骂太子的狠辣。盐税案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掀起波澜,江南的盐商定会人心惶惶,盐价暴涨,到时候灾民没了盐吃,本就平息下去的灾情怕是又要生乱。她突然觉得指腹下的麻纸粗糙得硌人,像太子布下的那张网,密密麻麻,要将萧彻困死在江南。
“备马!”沈清辞转身就往翰林院门口的拴马桩走,墨书忙不迭地应着,小跑着去解马缰绳。那是匹通体乌黑的骟马,是萧彻去年送他的,性子温顺,却极能跑。沈清辞翻身上马时,腰间的玉佩撞在马鞍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她拽着缰绳,马鞭在半空甩了个响脆的鞭花,“驾!”
马蹄踏过青石板路,溅起几点尘土。街上的行人纷纷往两旁避让,有个提着菜篮子的老妇没站稳,踉跄着退了两步,沈清辞忙勒住缰绳,放缓了速度。老妇抬起头,脸上满是皱纹,手里还攥着两根蔫了的青菜:“这位公子慢些走,前头街口堵着呢——听说今日梁府的马车要过,差役们清道呢!”
沈清辞心头一动,勒住马问:“梁府的马车?往哪去?”
“像是往户部方向去的,”老妇往街口努了努嘴,“方才我瞧见梁府的管家跟着,还提着个描金的匣子,看着就沉。这梁家近来势头正盛,听说太子殿下都常去梁府赴宴呢!”
她没再多问,朝老妇点了点头,催马绕过街口。果然见街口站着几个穿着皂衣的差役,正拦着行人不让过,远处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正缓缓行来,车帘是用蜀锦织的,绣着暗纹的缠枝莲,一看就是梁府的车驾。沈清辞眯了眯眼,梁府这时候往户部送东西,怕不是给太子的亲信送“好处”,好让他们在盐税账目上动手脚。
赶到沈府时,日头己西斜,府门口的石狮子被晒得发烫。沈清辞跳下马,不等门房通报,径首往正堂走。她刚穿过月洞门,就见几个穿着短打的汉子正候在廊下,都是将军府的旧部,当年沈老将军在世时,这些人都跟着她在战场上拼过命,后来老将军病逝,他们便散在京城各处,只在沈清辞有需要时才会聚拢。
“公子!”见她进来,几人齐齐拱手,声音铿锵有力。为首的汉子叫赵虎,脸上一道刀疤从眉骨划到下颌,是当年替沈老将军挡刀留下的。
沈清辞走到堂中,目光扫过众人,眼底的锐利像出鞘的刀:“太子要对西殿下动手,借的是江南盐税的由头,想栽赃他私吞盐税。如今西殿下远在江南,消息传过去至少要三日,等他回信,太子的局怕是早就布好了。”她将那封密信放在桌上,“我们不能等,必须先一步找出他们的破绽。”
赵虎拿起密信看了眼,一拳砸在桌案上,震得茶杯都晃了晃:“太子也太不是东西!西殿下在江南累死累活赈灾,他倒好,在京里背后捅刀子!公子您说怎么干,我们听您的!”
“分两路行事,”沈清辞沉声道,“赵虎,你带两个人,乔装成盐商伙计,潜入‘丰裕号’盐行——那是梁家的产业,太子要跟梁家勾结做手脚,定少不了通过丰裕号传递消息,你们去盯着,务必找到他们私相授受的证据,记住,别暴露身份,若有危险,先撤回来。”
“是!”赵虎沉声应下,眼底的怒火几乎要烧起来。
“李统领,你带三人去户部,”沈清辞转向旁边一个身形瘦削、眉眼精明的汉子,“你以前在户部当过低级书吏,熟门熟路。去查近三个月江南盐运司的账目,尤其是太子亲信接触过的那些卷宗,他们要伪造证据,定会在账目中留下痕迹,哪怕是改一个数字、添一笔记录,都要找出来。”
李统领点头:“公子放心,户部的账目有猫腻,我一瞧便知。”
“事不宜迟,现在就动身,天黑前先去踩点,夜里再行事。”沈清辞叮嘱道,“若有消息,三更天在府后巷的茶馆碰面。”
众人齐声应下,转身便消失在暮色里。赵虎走的时候,特意拽了拽腰间的短刀,刀鞘在暮色里泛着冷光。
沈清辞独自留在堂中,抬手按了按眉心。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管家进来点亮了堂中的烛火,跳动的烛影映在墙上,像极了京城里翻涌的暗流。她走到书桌前,点燃一盏油灯,灯芯“噼啪”响了一声,昏黄的灯光照亮了桌面上摊开的宣纸。
她想起萧彻离京那日,城门口的风很大,吹得那人的衣袍猎猎作响。萧彻握着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锦袍传过来,眼底的郑重像刻在石上的字:“清辞,我知你素来沉稳,京中之事,只有你我放心。”那时她还笑着说“殿下放心去便是,京里有我”,可如今面对太子布下的局,她才真切地感受到,这京城的水,比他想的还要深。
沈清辞拿起笔,狼毫笔尖蘸了些墨,在宣纸上缓缓写下“沈公子”三个字。墨汁在纸上晕开,笔画遒劲有力。要破太子的局,光收集证据不够,太子既然想借盐税案发难,那她就亲自入局——以“沈公子”的身份,去接触那些与梁家有往来的盐商,打乱太子的阵脚,让他们措手不及。
她放下笔,望着纸上的三个字,指尖轻轻着纸页。油灯的光映在他眼底,跳动着细碎的光,像暗夜里燃起的一点星火。这场盐税风波,既是太子针对萧彻的陷阱,也是她必须守住的阵脚——她不能让萧彻在江南腹背受敌,更不能让那些在江南等着赈灾粮的百姓,因为京城里的权力争斗,再遭磨难。
窗外的夜色更浓了,远处传来几声打更人的梆子声,“咚——咚——”,沉稳的声响穿透夜色,落在沈府的庭院里,也落在沈清辞紧绷的心上。他知道,从今夜起,这京城的暗流,该由她来试着拨乱反正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X59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