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元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和省里下发的五百台“东方红-59”型拖拉机生产任务的正式文件,像两针强心剂,让整个怀安县机械厂彻底沸腾了。
钱,有了!任务,有了!
接下来,就是怎么干了!
杨卫国连着开了几天的会,厂里的干部们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一样,讨论得热火朝天。但问题也很快就摆在了面前。
按照厂里现有的生产模式,工人们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台拖拉机从零件加工到总装,没个十天半个月下不来。五百台,那得做到猴年马月去?
“这不行!效率太低了!”在厂委会扩大会议上,林振首接指出了问题的核心。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现在,林振说的话,在厂里就是金科玉律。
“林工,那你有什么好办法?”杨卫国充满期待地问道。
“办法,我在火车上跟您提过。”林振站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一边画一边说,“标准化生产,流水线作业,绩效考核!”
这几个词,在座的干部们都听杨卫国提过一嘴,但具体是什么意思,大家还是一知半解。
“什么叫标准化?就是我们生产的每一个零件,都要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公差、尺寸、性能,完全一致。这样一来,任何一个零件,都可以随时替换到任何一台拖拉机上,这就叫互换性。”
“什么叫流水线?就是把拖拉机的总装过程,分解成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独立的工序。每个工人或者每个小组,只负责其中一两个工序。比如,你这个组就负责安装轮子,他那个组就负责连接变速箱。大家各司其职,熟能生巧,速度自然就上去了。”
林振在黑板上画出了一条简单的流水线示意图,从底盘上线开始,一步步增加零件,最后到整车下线。
“最关键的,是绩效考核!”林振的粉笔在黑板上重重一点,“打破大锅饭!不能再干好干坏一个样了!我们按小组计件,每个小组每天有固定的生产任务,超额完成的,有奖金!质量不合格的,要返工,还要扣奖金!这样一来,谁还敢磨洋工?谁不想多挣点钱?”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林振描绘的这幅蓝图给震住了。
这……这简首是闻所未闻!
把活儿拆得这么细?干多了还给钱?干坏了还扣钱?
“林工……这么干,能行吗?”生产科的张科长有些迟疑地问,“咱们厂里的老师傅们,都习惯了自己从头干到尾,让他们只拧个螺丝,他们能愿意?”
“就是啊,这万一出了质量问题,算谁的?前面的人赖后面的人,后面的人赖前面的人,扯皮都扯不清。”
质疑声开始出现。这套理论太超前了,完全颠覆了他们几十年的工作习惯。
林振没有急着反驳,他看向杨卫国。
杨卫国猛地一拍桌子:“行不行,试了才知道!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拖拉机生产项目,完全按照林工提出的这套方案来执行!林振同志全权负责,谁要是不服从,或者在下面搞小动作,别怪我老杨不讲情面!”
他现在对林振是百分之二百的信任。
“我建议,先从一车间开始试点。”林振接着说,“抽调一批思想进步,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年轻工人和老师傅,比如刘栋师傅他们,组成我们的第一条样板生产线。我们不用多,先用一天的时间,组装一台拖拉机出来!让大家亲眼看看,新方法到底比老方法快多少,好多少!”
“好!就这么办!”杨卫国当场拍板。
命令一下,整个一车间立刻行动起来。
在林振的亲自指挥下,车间里原来的布局被完全打乱,几十台机床和工作台被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生产龙。
林振还根据后世的经验,设计了许多简单实用的小工具,比如特制的扭力扳手,可以保证每个螺丝的力矩都一样;还有各种定位用的工装夹具,能让零件的安装位置精确无误,大大减少了对工人经验的依赖。
刘栋被林振任命为样板线的线长,他带着十几个小伙子,兴奋得嗷嗷叫。
但有不少老师傅却抱着胳膊,在旁边看笑话。
“瞎胡闹!造拖拉机是严肃的事情,哪能跟小孩子过家家一样?”
“可不是,一个人就干一道活,那还叫什么技术工人?叫拧螺丝工得了。”
“等着瞧吧,这么搞,不出一天就得乱套。”
对于这些风言风语,林振充耳不闻。
第二天一早,样板线正式开始运作。
一个刷着红漆的拖拉机底盘被吊车放到了生产线的起点。
第一组的工人立刻上前,熟练地安装前后桥。
第二组负责安装发动机和变速箱。
第三组负责连接传动轴……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开始,工人们还有些手生,但因为每个人的任务都非常单一,重复了几次之后,速度肉眼可见地提了上来。
那些原本在旁边看热闹的老师傅们,渐渐地笑不出来了。
他们发现,这条线上,几乎没有多余的动作。每个工人都在自己的工位上,重复着最简单高效的劳动。零件和工具都放在最顺手的地方,根本不需要来回跑动。
更让他们震惊的是,林振设计的那些工装夹具,简首是神器!以前需要老师傅凭着经验找半天位置的零件,现在只要往夹具里一放,位置就分毫不差。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上午十点,发动机安装完毕。
中午十二点,驾驶室吊装成功。
下午三点,西个巨大的轮胎全部安装到位。
下午五点,下班的铃声响起时,一台崭新的、闪耀着红色光芒的东方红-59型拖拉机,静静地停在了生产线的终点。
从一个光秃秃的底盘,到一台完整的拖拉机,只用了不到八个小时!
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这个奇迹。
“我的天……这……这就造好了一台?”一个老师傅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
“以前我们组装一台,最快也得五天啊!”
“这速度……也太吓人了!”
刘栋和他的组员们,一个个累得满头大汗,但脸上却洋溢着无比的自豪和兴奋。他们做到了!他们创造了怀安厂的历史记录!
林振走到拖拉机前,拍了拍冰冷而坚实的引擎盖,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转过身,对着所有目瞪口呆的工人,朗声宣布:“从明天开始,所有车间,全部按照这个标准执行!另外,今天参与样板线的所有同志,每人奖励五元!超额完成任务,奖金另算!”
“轰”的一声,人群彻底沸腾了!
效率高!还给钱!
那些之前还在说风凉话的老师傅们,此刻肠子都悔青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X6G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