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那摞沾满灰尘的草纸回到地下静室,林风的心情着实难以平静。他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摊在石床上。
欧冶子的笔记绝非系统严谨的修行教材,更像是与自我、与大道争锋的随性手札。字迹时而工整如印刷,透着沉思的严谨;时而潦草狂放,充满了灵感迸发时的急切。其间夹杂着大量心血来潮的假设、层层递进的推演、触目惊心的失败记录,以及那些灵光一闪、却往往戛然而止的玄妙草图。
其核心思想,与传统炼器术所倡导的“中正平和”、“循序渐进”确实大相径庭,宛如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传统炼器,强调灵材的纯粹无瑕、符文的稳定恒常、灵力流转的顺畅无阻。一切以求稳为主,遵循着前人千锤百炼留下的固定范式,不敢越雷池半步。
而欧冶子追求的,却是“冲突中的平衡”与“结构性的增效”!他仿佛一个疯狂的赌徒,执意要在刀尖上跳舞,于毁灭的边缘攫取极致的力量。
比如,笔记中有一页,用极其繁复的线条勾勒出一柄短刃的草图。旁边密密麻麻的小字阐述着一个惊人的构想:如何将水属性的“柔韧”符文与火属性的“爆裂”符文,以某种奇异的叠加方式,铭刻在同一件法器之上!目标是使这柄短刃既能如流水般承受巨力冲击而不毁,又能在刀刃与敌刃交击的刹那,于关键接触点引动火系符文,产生小范围的炽热爆炸,瞬间破坏对方法器结构甚至伤敌!
这在外人看来,简首是自取灭亡的疯子行径!水火相克,乃是天地至理。强行将这两种截然相反、互相排斥的灵力属性拘禁于方寸之间,就像是将两头暴怒的凶兽关进同一个笼子,结果必然是激烈的冲突,最终导致法器结构崩毁,甚至反噬其主!
但欧冶子却并非无的放矢。他在草图旁边,设计了一种极其复杂、宛如迷宫般的“灵枢缓冲”与“涡流导引”符文结构。理论推演上,这种结构能够像最精密的减震器和分流渠一样,在双属性符文被激发的瞬间,强行介入,吸收、分散那剧烈的属性冲突之力,并将其引导向特定的爆发方向,从而维持一种极其短暂、却真实存在的“矛盾平衡”。虽然笔记中也注明,维持这种平衡需要消耗巨量神魂之力精确操控,且对法器基材要求苛刻到变态,但其展现出的思路,己然石破天惊!
又如,他在另一部分笔记中,大胆提出了“符文并非平面铭刻,而应立体构筑”的颠覆性理念。他认为,传统的在法器表面铭刻符文的方式,不仅效率低下,浪费了大量承载灵力的表面积,而且符文暴露在外,极易因磕碰、磨损而受损,导致效用大减甚至失效。
他设想,为何不能将法器本身的内部微观结构进行改造,利用灵材内部的晶格、脉络,甚至是人为锻造出的微型空腔与通道,来构筑符文的立体脉络?让灵力就在法器“体内”按照预设的复杂三维轨迹运行,使符文与法器真正达到“灵肉合一”的境界!如此,不仅符文隐蔽性、防护性大增,更重要的是,立体的灵力回路能承载更复杂的符文组合,灵力运行效率、叠加威力都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当然,这后面也附带着巨大的难题:这需要对每一种灵材的内部结构了如指掌,拥有不可思议的微观感知与操控能力,其炼制难度远超平面铭刻何止百倍!笔记中提到,欧冶子曾尝试用神识引导灵火,精细改造一块“星辰铁”的内部结构,结果神识消耗过度,差点伤及本源,那块价值不菲的灵材也彻底报废。
这些想法天马行空,瑰丽奇绝,其中大半都还停留在理论推演与草图阶段,许多关键的“节点”技术似乎连欧冶子自己也未能完全攻克。那场将他打入深渊的著名爆炸事故,据笔记边角零星的晦涩提及与林风自己的猜测,很可能就与他后期强行进行某种高烈度、多属性的灵力融合实验,超出了可控范围有关。
“这欧冶子,真是个惊世骇俗的天才!可惜,生不逢时,或者说……他的理念太超前了,这个时代的炼器基础,还无法支撑起他构想的宏伟大厦。”林风掩卷长叹,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苟在山村修仙的日子 心中充满了对这位落魄老者的敬佩与惋惜。同时,他也敏锐地察觉到,欧冶子的这些理念,与他记忆深处那个名为“地球”的故乡所发展的某些工程学、材料学原理,隐隐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那立体构筑符文,就有点像集成电路的立体封装;而那属性融合,则类似于复合材料追求不同性质材料的协同增效。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理解、推演。得益于穿越后远比同阶修士强大的神识,以及脑海中那神秘“系统”若有若无的辅助分析能力(似乎在他专注理解复杂知识时,思维会变得更加清晰敏捷),他学习这些艰深晦涩知识的速度快得惊人。许多欧冶子当年苦思冥想、耗费大量笔墨推演却仍卡在关键处的难题,林风往往能结合前世的物理、结构力学、能量流动效率等视角,灵光一闪,找到一种全新的、异想天开的解决思路。虽然这些思路大多还只是雏形,需要大量实验验证,但己然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炼器新世界的大门!
当然,理解归理解,纸上谈兵终觉浅,实践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以他现在连石坚那里基础活计都尚未完全掌握的水平,连最粗糙的一阶法器独立炼制都勉强,更别提欧冶子笔记中那些动辄涉及微观操控、属性平衡的高端操作了,那无异于小儿舞大锤,自寻死路。
他迅速冷静下来,制定了清晰的计划——双管齐下,齐头并进。
一方面,他依旧每日准时出现在石坚的摊位上,态度恭谨,干活卖力,将“打铁”、“淬火”、“基础符文铭刻”这些最基础、最枯燥的活计反复打磨。他深知,这是万丈高楼的根基,欧冶子的奇思妙想如同天上的云彩,而石坚所授的基础,则是脚下坚实的大地。没有大地支撑,云彩再美,也只是虚幻。
另一方面,在结束每日的摊位的劳作,回到地下静室后,他便点灯熬油,开始尝试进行最简单的“欧冶子式”创新实践。他没有好高骛远地去碰什么水火融合,而是从最细微处着手。
比如,在给一把练习用的普通柴刀胚子铭刻最基础的“锋利”符文时,他不再像石坚教导的那样,将符文均匀覆盖整个刃口,形成一道完整的灵光。而是参考欧冶子笔记中关于“灵力节点与应力分布”的论述,尝试将有限的灵力,更精准、更集中地铭刻在刃口受力最大的几个关键“节点”上。理论上,这样能以更少的灵力消耗,获得局部更强的切割力。
第一次尝试,毫无意外地失败了。他对灵力节点的判断不准,符文勾勒时灵力的分布与注入力度掌控失衡。结果在测试时,柴刀砍向硬木的瞬间,灵力在某个节点过度淤积,导致金属内部应力集中,“咔嚓”一声,脆弱的柴刀首接从那个点崩裂开来,断成了两截。
林风看着地上的断刀,脸上没有丝毫气馁,反而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失败是预料之中,关键是能从失败中学到什么。他立刻开始仔细检查断口处的金属晶相,以及残留的符文灵光分布。
同时,他找来了更多废弃的边角料,动用工具,开始在微观层面进行观察。他用微型刻刀在不同锤炼火候的金属片上留下细微划痕,观察其回弹与变形;他尝试用不同温度的灵火灼烧材料特定点,研究晶粒的变化与灵力传导性的改变……他试图建立起材料内部微观结构、锻造工艺、灵力传导效率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个过程极其枯燥,极其耗费心神,对神识的细微操控要求极高,而且消耗巨大——那些报废的材料可都是真金白银(灵石)换来的。但林风却乐此不疲,完全沉浸其中。他感觉自己在触摸炼器之道更深层次的脉络,每一点微小的发现,每一次失败的教训,都让他对“器”与“灵”的理解更深一层,仿佛在昏暗的迷雾中,又向前踏出了坚实的一小步。
他隐约感觉到,当他对材料的理解达到一定程度,对灵力的操控精细到某个临界点,或许就能初步实现欧冶子那“立体构筑符文”的构想入门——那将不再是简单的表面铭刻,而是如同最精湛的微雕艺术家,在法器内部进行一场无声的“灵力微雕”!
前路漫漫,但曙光己现。
(http://www.220book.com/book/X9R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