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都会博物馆回到乌镇后,“非遗扶贫”项目很快进入了实质推进阶段。阿杰带着两名学徒抵达加纳时,当地的妇女们早己在临时搭建的教学点等候,手里捧着自家织的土布,眼里满是期待。阿杰拿出从乌镇带来的桑蚕丝线和蜡染工具,先向大家展示蜡染与刺绣融合的小样——土布上用蜡染画出丝路商队的轮廓,再用苏绣的“虚实针”绣出骆驼的鬃毛,用加纳传统的“贴布绣”做商队的行囊,两种技艺碰撞出独特的美感。
“我们先从蜡染打底学起,”阿杰拿起蜡刀,在布上缓缓勾勒图案,“蜡要融得均匀,画的时候手腕要稳,这样后续刺绣时颜色才不会晕开。”妇女们围在周围,认真地模仿着,有位叫阿米娜的妇女学得最快,第一天就完成了一块蜡染布,还兴奋地说:“我要把我孩子的名字绣在上面,以后他看到这块布,就知道妈妈在学新本事。”
与此同时,小雅和玛利亚也带着教材抵达了南美洲的秘鲁。在当地的一所乡村学校里,三十多个孩子坐在绣架前,好奇地摸着彩色丝线。玛利亚先教大家绣简单的玛雅图腾,小雅则穿插讲解苏绣的“分丝”技巧:“大家看,这根丝线能分成西十八股,最细的一股比头发丝还细,用它绣出来的图案会特别精致。”有个叫卢卡斯(与之前的卢卡斯重名,后称小卢卡斯)的男孩,学得格外认真,他把玛雅图腾和乌镇的小桥绣在一起,还说要寄给远在土耳其的卢卡斯哥哥,让他看看自己的作品。
三个月后,加纳的“非遗扶贫”教学点传来好消息——阿米娜和其他五位妇女成立了“丝路绣坊”,她们制作的蜡染刺绣挂毯,通过林溪团队搭建的跨境电商平台,卖到了中国、法国和埃及,第一批订单就赚了足够养活全家半年的收入。阿米娜特意给林溪发来了视频,视频里,她的孩子正抱着挂毯,开心地说:“妈妈的绣品能卖到全世界,我以后也要学刺绣!”
林溪收到视频时,正和哈桑大师一起筹备“绣绘丝路——非洲特展”。这次展览除了展示加纳妇女的作品,还收录了南非的珠绣、肯尼亚的马赛族刺绣,甚至有埃塞俄比亚的“十字布绣”。哈桑看着展厅里的作品,感慨道:“以前我觉得非遗传承是少数人的事,现在才知道,只要给大家机会,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承者。你看这些来自非洲的绣品,每一针都藏着对生活的热爱,这才是非遗最珍贵的地方。”
展览开幕当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索菲亚也来到了乌镇。她看着展厅里络绎不绝的观众,还有屏幕上播放的加纳、秘鲁非遗教学点的画面,对林溪说:“你们的‘非遗扶贫’项目己经成为联合国的推广案例,有十几个国家都想复制这个模式。接下来,我们想在全球范围内设立‘非遗传承基金’,由你担任顾问,继续推动技艺传承与民生改善的结合,你愿意吗?”
林溪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是我们一首想做的事。只要能让更多人靠手艺过上好日子,让更多非遗技艺活下来,我们付出多少都值得。”
这年冬天,“国际非遗刺绣学院”迎来了第一批非洲和南美洲的学员。阿米娜带着加纳的蜡染布来到乌镇,要向林溪学习更复杂的刺绣技法;小卢卡斯也跟着玛利亚来到中国,他的书包上挂着自己绣的“丝路徽章”,逢人就展示:“这是秘鲁的图腾,这是中国的小桥,以后我要把全世界的风景都绣在上面。”
除夕那天,学院的院子里张灯结彩。不同肤色的学员们围在一起,有的在绣中国结,有的在画蜡染图案,还有的在用土耳其地毯绣技法做春联。林溪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走到展架前,轻轻抚摸“无敌绣花鞋”的复刻品。鞋头的红珠依旧温润,旁边的“同心鞋”和来自各国的绣品相映成趣,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跨越山海的传承故事。
她拿出沈青黛的绣谱,在最新一页写下:“癸卯年除夕,加纳学员阿米娜绣出第一幅跨境订单挂毯,秘鲁学员小卢卡斯完成‘丝路徽章’。‘非遗扶贫’项目惠及三个国家,‘绣绘丝路’系列新增十二幅非洲、南美作品。沈奶奶,您看,绣花针不仅连接了世界,更点亮了无数人的生活。”
写完后,林溪合上绣谱,抬头看向窗外。乌镇的雪轻轻落下,覆盖了院子里的桃花枝,却盖不住绣架旁的欢声笑语。她知道,非遗传承的路还在延伸——明年春天,他们要去肯尼亚开设新的教学点;夏天,要在埃及举办“非遗扶贫成果展”;秋天,还要邀请全球的学员一起创作“世界丝路长卷”,把不同国家的风景、文化都绣进这幅长卷里。
而那根小小的绣花针,会带着匠心与友谊,继续跨越山海,绣绘出更多温暖的故事,让非遗的光芒,照亮每一个渴望美好的心灵。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无敌绣花鞋(http://www.220book.com/book/XBZ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