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乌镇迎来了新的时代。沈青黛的绣坊被纳入了镇上的手工业合作社,她成了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带着二十多个学徒钻研苏绣。只是随着机器纺织业兴起,手工绣品的订单越来越少,年轻学徒们渐渐没了耐心。
最让沈青黛头疼的是学徒苏晓梅。这姑娘十七岁,手巧却心浮,总觉得坐在绣架前一整天太枯燥。这天午后,苏晓梅偷偷把绣针往布上一扔,抱怨道:“青黛师傅,现在商店里卖的机绣围巾、枕套又便宜又好看,谁还买咱们这慢工出细活的手工绣品啊?我看这苏绣,早晚要被淘汰。”
这话一出,其他学徒也纷纷附和。沈青黛放下手中的绣绷,走到窗边,看着巷子里来来往往的行人,轻声说:“你们跟我来。” 她带着学徒们走进绣坊密室,当木盒被打开,那双缀着红珠的绣花鞋在日光下泛起温润的光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沈青黛指尖轻轻拂过鞋面上的云纹,缓缓讲起了民国时绣花鞋惩恶扬善、护佑乌镇的故事 —— 从惩治恶霸张老虎,到帮周世安救子,再到抗战时掩护新西军战士传递情报。“这鞋的‘无敌’,从不是靠神奇力量,而是靠一代代人对‘好’的坚守。苏绣也是一样,它绣的不是花,是咱们中国人的心思与风骨,怎么能说淘汰就淘汰?”
苏晓梅听得入了神,伸手想摸一摸红珠,却被沈青黛轻轻拦住:“心怀浮躁时,别碰它。” 话音刚落,苏晓梅脚下不知被什么绊了一下,踉跄着撞到了墙,额头磕出个小红包。她又羞又愧,低下头小声说:“师傅,我错了。”
没过多久,合作社接到了一笔特殊订单 —— 为北京的博物馆绣一幅《江南水乡图》,要求还原乌镇的石桥、乌篷船与白墙黛瓦,还要融入苏绣的 “虚实针”“打籽绣” 等传统技法。沈青黛把任务交给了苏晓梅牵头,可刚开工三天,苏晓梅就哭着来找她。
“师傅,乌篷船的船篷怎么绣都没立体感,我试着用机绣的针法改了改,反而更难看了……” 苏晓梅把绣坏的绸缎递过来,眼圈通红。沈青黛没责备她,只是把密室里的绣花鞋取了出来,放在绣架旁:“你盯着这双鞋,想想当年我绣它时,一针一线都在琢磨什么。”
那天夜里,苏晓梅在绣坊待了一整晚。她盯着绣花鞋上的云纹,突然发现每一片云的丝线都有深浅变化 —— 浅色丝线打底,深色丝线勾勒边缘,最细的丝线还在云纹缝隙处做了 “盘金绣”,才让云看起来像要飘起来。她茅塞顿开,第二天一早,就重新取了绸缎,用 “虚实针” 绣船篷的阴影,用 “打籽绣” 点缀船篷上的补丁,果然有了立体感。
三个月后,《江南水乡图》完成了。当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验收时,看着绣品里能 “映出” 波光的河水、飘着 “棉絮” 的芦苇,连连赞叹:“这才是真正的苏绣精髓!” 苏晓梅站在一旁,偷偷看了眼沈青黛,又看了眼角落里的绣花鞋,嘴角露出了笑。
时光匆匆,转眼到了八十年代。沈青黛己经七十多岁,头发全白了,却还坚持每天到绣坊转一转。苏晓梅成了合作社的负责人,她不仅守住了传统苏绣,还琢磨着把绣花鞋的故事融入设计 —— 她带领学徒绣出了 “云纹绣花鞋” 系列荷包、围巾,还把绣花鞋的图案印在文创笔记本上,深受年轻人喜欢。
有一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进绣坊,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年轻时的陈阳,身边站着沈青黛,背景正是这间绣坊。“青黛姑娘,我终于找到你了。” 老人声音哽咽,“当年我答应过你,抗战胜利就回来,可后来跟着部队去了西北,一耽搁就是几十年……”
沈青黛看着老人,半天才认出是陈阳,泪水瞬间湿了眼眶。两人坐在绣坊窗前,聊起了这些年的经历 —— 陈阳后来成了一名军人,退休后一首惦记着乌镇,这次特意从西北赶来,就是想看看绣坊,看看那双传奇的绣花鞋。
沈青黛让苏晓梅取出绣花鞋,陈阳轻轻抚摸着鞋头的红珠,感慨道:“这么多年过去,它还是这么亮。当年要是没有它,我恐怕早就落在日军手里了。” 苏晓梅在一旁听着,突然说:“陈爷爷,现在我们把绣花鞋的故事做成了文创,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咱们中国人的善良和正义,从来都不会过时。”
那天傍晚,夕阳透过绣坊的窗户,洒在绣花鞋上,红珠泛着暖光。沈青黛看着陈阳、苏晓梅,又看着窗外嬉笑打闹的孩子,突然觉得,那双 “无敌绣花鞋” 从来都没有被珍藏在密室里 —— 它藏在苏绣的针脚里,藏在年轻人的坚守里,藏在每一个守护美好、传递正义的人心里。
后来,乌镇成了著名的旅游景区,沈青黛的绣坊被改造成了 “苏绣非遗体验馆”。每当有游客来参观,苏晓梅都会指着玻璃展柜里的绣花鞋,讲起那个跨越几十年的故事,末了总会说:“真正的‘无敌’,从来不是一双鞋,而是咱们心里那份永远不变的真与善。
(http://www.220book.com/book/XBZ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