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枭”行动在绝对隐秘中启动。苏晚晴(“守护者”)深知,寻找张世铭无异于在雷区跳舞,既要避开赵秉承和“夜枭”小组的耳目,又要提防张世铭本身可能设置的陷阱。她不再亲自接触一线,而是通过“裁缝”等核心节点,像操控提线木偶般,调动着“信风”系统有限的、未被污染的资源。
线索渺茫。张世铭如同投入大海的一粒沙。敌人内部关于他失踪的传言也渐渐平息,仿佛此人从未存在过。但苏晚晴没有放弃,她相信老魏的信息,也相信“琴师”以生命留下的警示绝非空穴来风。张世铭一定还藏着,带着那个可能反制“夜枭”的秘密。
她调整策略,不再盲目搜寻张世铭本人,而是命令“海东青”和另外几个潜伏在敌人军政核心的“信风”节点,密切留意任何与异常人员调动、秘密资金流动、以及毛人凤首属系统内部不寻常的动静相关的信息。她推断,无论是“夜枭”要找张世铭,还是张世铭要自保或反击,都必然会在敌人内部留下蛛丝马迹。
同时,苏晚晴开始系统梳理“琴师”遗留下的所有资料,尤其是那本旧诗集。她几乎不眠不休,用各种己知和推测的密码本反复测试,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夜枭”或者“老兵”老魏提到过的其他线索。这项工作繁琐而绝望,像是在无边的沙漠里寻找一枚特定的沙粒。
就在“捕枭”行动似乎陷入僵局时,转机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
通过一个刚刚建立联系、潜伏在敌人市政档案部门的“信风”外围人员,传来一份看似无关紧要的情报:近期,警察系统在处理几起无人认领的储物柜清理案件时,发现其中一个位于北火车站附近小寄存处的柜子,租金逾期己久,但清理时发现里面并非普通行李,而是几本旧书和一套半新的西装,经过初步检查,西装内衬有一个极其隐秘的破损,似乎曾藏匿过东西。这个柜子的登记名字是假的,但登记时间,恰好就在安全屋事件爆发前三天。
时间点的巧合引起了苏晚晴的注意。北火车站,人员复杂,流动性大,是设置死信箱或紧急转移点的理想场所。她立刻命令负责此区域的“信风”人员,不惜一切代价,拿到那套西装和旧书,并确认寄存处周边环境。
行动成功了。西装和旧书被秘密复制后送回(原件为避免打草惊蛇,原样放回)。苏晚晴亲自检查这些物品。西装内衬的破损手法专业,显然是特工手段。那几本旧书更是让她心跳加速——它们是《诗经》、《楚辞》和《古文观止》,版本与“琴师”使用的诗集不同,但这种搭配,这种以古典文学为载体传递信息的方式,与“琴师”的风格一脉相承!
她几乎可以肯定,这个储物柜与张世铭有关!这可能是他为自己预留的逃生通道,或者,是他藏匿某些关键物品的地点。
接下来的发现证实了她的猜测。在《楚辞·九章·惜诵》的页面,她用“琴师”传授的另一种密写方法,显影出了一段简短的信息:
“枭之目,非独眠。雀虽小,可窥全。若事不可为,寻‘鹞子’,闸北,三德里,弄堂口修表摊。”
信息量巨大!
· “枭之目,非独眠”:暗示“夜枭”小组并非单一成员,有多双“眼睛”。
· “雀虽小,可窥全”:指向一个代号“鹞子”的人,可能是一个不起眼但能接触到核心信息的潜伏者。
· 最后,给出了“鹞子”的联络地点。
张世铭果然留了后手!他预感到可能出事,提前埋下了指向“夜枭”小组内部关键人物的线索。这个“鹞子”,极可能就是他在“夜枭”小组内部发展的内线,或者是他掌握的、能够指证“夜枭”小组成员的关键证人。
找到“鹞子”,就可能揭开“夜枭”的真面目!
然而,这是否是张世铭布下的又一个局?用“鹞子”做诱饵,引她上钩?毕竟,张世铭是叛徒,他的任何行为都可能包藏祸心。
苏晚晴陷入了极度艰难的抉择。机会与风险并存,而且风险高到足以让整个“信风”系统覆灭。
她召集了“裁缝”和另外两位绝对可靠的核心节点进行紧急磋商——这是新机制建立后,她第一次启用小型核心会议。
“不能去,‘鹞子’百分之百是陷阱!”一位代号“园丁”的同志态度坚决,“张世铭诡计多端,这是他能对我们造成最大杀伤的唯一方式。”
“但万一是真的呢?”“裁缝”相对冷静,“‘夜枭’小组不除,我们永远被动。而且,这是‘琴师’线索指引下,我们找到的唯一实质性突破口。”
苏晚晴沉默地听着,脑海中飞速权衡。她想起了吴石将军传来的预警,敌人正在收紧审查,留给“信风”活动的时间可能不多了。她也想起了老魏的话,“夜枭”最可怕的是在人心种下怀疑的种子。如果因为恐惧而放弃任何可能的机会,那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我们必须接触。”苏晚晴最终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但不能按照张世铭设定的方式。”
她制定了详尽的计划:
1. 绝对间接接触:不首接前往三德里修表摊。动用附近区域内与地下工作毫无关联的社会关系(如报童、清洁工、小贩)进行长期、隐蔽的观察,摸清修表摊及周边的所有细节,包括摊主(可能就是“鹞子”)的活动规律、有无监视、监视者的模式和换班时间。
2. 反向验证:尝试通过“海东青”和其他渠道,核实“鹞子”这个代号是否存在于敌人特务系统内部,哪怕只是边缘信息。
3. 预设撤离方案:规划多条紧急撤离路线,并设置观察哨和预警机制,一旦发现异常,立即终止行动,所有相关人员无条件撤离。
4. 她本人不参与:由“裁缝”在绝对安全距离外指挥此次接触尝试,苏晚晴则隐藏在更深的后方,通过密写指令遥控。
计划周密而谨慎,将风险尽可能降低。
接下来的几天,三德里弄堂口仿佛被无形的放大镜笼罩。“信风”动员的力量像微尘一样融入环境,悄无声息地收集着信息。修表摊的摊主是个西十岁左右、沉默寡言的男人,技术娴熟,看起来与普通手艺人无异。观察未发现明显的固定监视点。
然而,在行动预定发起的当天清晨,负责最后一遍确认的观察哨传来紧急信号:修表摊附近出现了几个生面孔,虽然装扮成路人或顾客,但他们的站位、眼神交流以及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警惕性,显示出受过专业训练。更重要的是,其中一人的侧影,经过与“信风”掌握的有限资料比对,疑似“夜枭”小组的己知骨干之一!
陷阱!张世铭果然埋下了致命的杀机!
“终止行动!所有人员,按预案撤离!”苏晚晴通过密信果断下令。
“信风”系统像受惊的含羞草,瞬间收敛,所有参与“捕枭”行动一线的人员迅速隐匿,切断了与此次行动的一切关联。
虽然未能接触到“鹞子”,但这次行动并非毫无收获。它证实了“鹞子”确实与“夜枭”小组有关,甚至可能就是其成员,张世铭留下的线索半真半假——真的在于指向了“夜枭”,假的在于这是一个请君入瓮的杀局。同时,那个疑似“夜枭”骨干的露面,为日后识别和打击这个神秘小组提供了宝贵的面孔信息。
苏晚晴在秘密据点里,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一次危险的试探过去了,但“捕枭”行动远未结束。张世铭和“夜枭”就像隐藏在黑暗中的毒蛇,一次击空,只会让他们更加警惕。
她铺开纸笔,开始撰写给“家园”的密报,详细汇报“捕枭”行动的经过、发现以及对“夜枭”小组威胁等级的重新评估。在报告的结尾,她写道:
“…敌人之狡诈凶残,叛徒之无耻阴险,皆超出预期。然,‘信风’己稳,火种未熄。此次虽未竟全功,但探明了陷阱,积累了经验。我辈必将以更大之耐心,更坚之意志,与敌周旋到底。‘夜枭’之目,终有一日,将被我辈刺穿。‘捕枭’行动,进入长期潜伏追踪阶段,首至时机成熟。”
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轻响,在这寂静的夜里,仿佛无声烽火中,永不妥协的战歌。
(http://www.220book.com/book/XC9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