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第三天,巴黎的阳光格外明媚,透过场馆的穹顶洒在展台上,让竹编的纹理、刺绣的光泽愈发灵动。苏晚刚把新补的迷你香囊摆好,就看到一群穿着校服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场馆,叽叽喳喳的声音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是当地的中文学校组织的参观活动。”陆承宇顺着她的目光看去,笑着解释,“我昨天和文旅局的人聊起,他们说会邀请一些华裔孩子来感受中国非遗,让他们记住家乡的味道。”
说话间,孩子们己经围到了展台前。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睁着圆溜溜的眼睛,指着苏绣《艾草满园》上的叶片,用带着法语口音的中文问道:“老师,这个草是艾草吗?我奶奶以前也用它给我做过枕头。”
苏晚心里一暖,蹲下身和她平视:“是啊,这就是艾草。它在中国是很特别的植物,能安神,还能做成好吃的青团。”她从展台上拿起一个刚做好的青团——出发前外婆特意准备的真空包装,此刻用温水加热后,还带着淡淡的艾草香,“要不要尝尝?这是家乡的味道。”
小女孩怯生生地接过青团,咬了一小口,翠绿的糯米皮在嘴里化开,清甜的豆沙馅混合着艾草的清香,让她眼睛一亮:“好吃!和奶奶做的一样!”
其他孩子见状,也纷纷围了上来,叽叽喳喳地要尝一尝。苏晚和陆承宇连忙拿出准备好的小份青团,分给每个孩子。看着他们吃得满脸满足的样子,一位华裔老师感慨道:“谢谢你们,这些孩子大多生在法国,很少能吃到这么地道的家乡美食,更难得能亲眼看到这些传统手艺。你们的展台,就像一座连接家乡的桥。”
正说着,场馆入口处传来一阵小小的骚动。只见一群记者扛着摄像机、拿着话筒走了过来,为首的是一位金发碧眼的女士,胸前挂着法国国家电视台的记者证。“我们听说这里有最具特色的中国非遗展位,特意过来采访。”她用英语说道,目光落在展台上的竹编花瓶和艾草香囊上,眼里满是好奇。
陆承宇立刻迎了上去,用流利的英语介绍起来:“我们来自中国一座古老的巷子,这些作品都是老巷里的手艺人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竹编、苏绣、木雕,还有结合现代需求设计的文创产品,每一件都凝聚着匠心和温情。”
记者跟着陆承宇的指引,仔细拍摄着展台上的作品,当镜头对准体验区里正在学绣艾草纹的法国观众时,她停下脚步,采访道:“你觉得中国非遗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是耐心和温度。”那位观众举起手里刚绣好的艾草纹挂件,笑着说,“机器生产的东西很完美,但没有感情。而这些手作,每一针每一线都能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这种感觉很珍贵。”
记者又转向苏晚,问道:“你为什么要坚持传承这些古老的手艺?在现代社会,它们的意义是什么?”
苏晚握着手里的绣针,眼神坚定而温柔:“这些手艺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记忆。比如艾草,它承载着中国人对健康、平安的期盼;竹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我们传承它们,不是固守过去,而是希望让它们走进现代生活,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这份匠心和温情跨越国界,连接更多人。”
采访结束时,记者笑着说:“你们的故事和作品都很动人,相信通过我们的报道,会有更多法国人爱上中国非遗。”
当天下午,山田正雄带着几位日本非遗传承人来到了展台。“我把你的作品推荐给了我的朋友们,他们都很感兴趣。”山田正雄指着身边一位制作和纸的老先生,“这位是渡边先生,他的和纸工艺有上百年历史,他觉得你们的竹编和和纸或许能有有趣的结合。”
渡边先生仔细看着竹编手机支架,用日语说道:“竹编的肌理很特别,如果和和纸结合,制作成灯罩或者装饰画,一定会很精美。”陆承宇立刻拿出翻译软件,把他的话翻译成中文,又把苏晚的想法传达过去。
“我们也有类似的想法!”苏晚兴奋地说,“之前我们就想过,把竹编和刺绣结合,现在和和纸跨界,或许能碰撞出更多火花。”她拿出笔记本,快速画下一个初步的设计草图——竹编做框架,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甲方竟是我先生 和纸做灯罩,边缘绣上细小的艾草纹和樱花纹,中西合璧,韵味十足。
山田正雄看着草图,连连点头:“这个想法太好了!匠心不分国界,我们可以一起合作,推出一款联名产品,明年在日本和中国同时展出。”
陆承宇立刻拿出手机,记录下合作的初步意向:“我们回去后可以细化方案,通过线上沟通,确定产品的设计、尺寸和制作工艺。”他转头看向苏晚,眼里满是欣喜,“没想到这次巴黎之行,不仅能展示老巷的非遗,还能收获这么有意义的跨界合作。”
展会的最后一天,场馆里依旧人头攒动。苏晚和陆承宇忙着给顾客打包产品、解答疑问,体验区里依旧排着长队。一位白发苍苍的法国老太太拄着拐杖,在展台前停留了很久,仔细看着每一件作品,最后指着一个绣着艾草纹的暖手宝,用英语问道:“这个可以保暖,对吗?我想送给我的孙女,她下个月要去中国留学。”
“是的,这个暖手宝是手工刺绣的,里面的填充物是天然棉花,保暖效果很好。”苏晚笑着说,“而且艾草有安神的作用,希望它能陪伴你的孙女在中国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老太太接过暖手宝,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刺绣,眼里满是温柔:“我年轻的时候去过中国,那是一个很美丽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现在看到你们的作品,我更加确定,文化是连接世界的最好桥梁。”她拿出钱包,付了钱,又递给苏晚一张纸条,“这是我孙女的联系方式,如果她到了中国,有机会的话,希望你们能成为朋友,让她多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
苏晚接过纸条,郑重地放进包里:“一定,我们很欢迎她来老巷做客,体验手工制作,尝尝外婆做的青团。”
闭馆时分,场馆里渐渐安静下来。苏晚和陆承宇看着空荡荡的展台,还有旁边堆着的几个空箱子,脸上满是疲惫却又欣慰的笑容。这次巴黎之行,他们带来的手作和文创产品几乎全部售罄,收到了数十份采购意向,还达成了与日本非遗传承人的跨界合作,更通过媒体报道,让老巷的非遗被更多人知晓。
收拾东西时,苏晚发现展台上还剩下一个小小的竹编挂件,是陆承宇教一位法国老先生编的,老先生临走时特意留下来的,说要送给他们做纪念。挂件虽然有些粗糙,却编得很认真,上面还系着一根红绳,和展台上的红绳遥相呼应。
“这个挂件,就当是这次巴黎之行的纪念吧。”陆承宇拿起挂件,轻轻系在苏晚的背包上,“以后我们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就像带着老巷的祝福和这里的回忆。”
苏晚点点头,看着背包上的竹编挂件,心里满是感动。她想起了外婆的艾草香,想起了念念的笑脸,想起了老巷手艺人的期盼,也想起了在巴黎遇到的每一张友善的面孔。这些记忆,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了这段跨越山海的非遗之旅。
离开场馆时,夜色己经降临。塞纳河的夜景格外美丽,两岸的灯光倒映在河面上,波光粼粼。苏晚和陆承宇并肩走在河边,晚风拂过,带来阵阵清凉。
“回去之后,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陆承宇看着河面,语气坚定,“对接采购商、细化和日本的合作方案、开发新的文创产品,还要把这次巴黎之行的故事分享给老巷的街坊们,让他们也为自己的手艺骄傲。”
苏晚靠在他的肩上,轻声说:“我还要教更多年轻人做青团、绣香囊,让老巷的非遗后继有人。”她顿了顿,抬头看向陆承宇,眼里满是憧憬,“承宇,你说,等我们把老巷的非遗做得更大,是不是可以建立一个非遗交流中心,让更多国家的非遗传承人来交流学习,让匠心真正无国界?”
陆承宇握紧她的手,眼里闪着明亮的光:“会的,一定可以。只要我们一起努力,这个梦想很快就会实现。”
远处的埃菲尔铁塔亮起了灯光,璀璨夺目。苏晚和陆承宇站在塞纳河畔,望着这座象征着浪漫与梦想的建筑,心里充满了希望。他们知道,巴黎之行虽然结束了,但老巷非遗的远航才刚刚开始。未来,他们会带着这份匠心和温情,继续前行,让老巷的艾草香飘向更多地方,让中国的非遗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http://www.220book.com/book/XCX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