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日子如同清河的水,表面波澜不惊,底下却自有暗流涌动。李修订阅的几份省城报纸,成了他瞭望外面世界的窗口。纸张上那些关于“变法”、“新政”、“实业救国”的讨论日益增多,铅字间透出的紧迫感,隐隐与这偏安一隅的乡村宁静形成了对比。
这年秋天,镇上来了新面孔。不是过往的税吏或兵丁,而是几个穿着中山装、提着皮箱的年轻人。他们在镇上挂起了“清河乡农会筹备处”的牌子,召集各村有威望、懂新学的人士议事。
李修自然在被邀请之列。老村长年纪大了,愈发倚重他,拍着他的手道:“修哥儿,如今这世道变得快,咱们这些老家伙是跟不上了。你去听听,看看是啥章程,回来跟大伙说说。”
农会的会议,气氛与以往官府的训话截然不同。那几个年轻人言辞恳切,宣讲着“平均地权”、“兴办合作社”、“推广良种农机”的理念。他们带来的,不再是冰冷的政令,而是一套试图从根本上改善农村贫困现状的、充满理想色彩的蓝图。
李修静静地听着,心中波澜起伏。这些理念,有些与他这些年的实践不谋而合,比如推广良种和改进农具;有些则更为激进,触及到了千百年来土地制度的根本。他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机遇,也敏锐地察觉到了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动荡。
会议结束后,为首的年轻人,姓林的干事特意找到李修。
“李先生,我们在省城就听说过您。您在清河村推广新学、改良农事,卓有成效,令人敬佩!”林干事态度热情,“如今国家积弱,欲求富强,必先振兴农村。我们希望能在清河乡树立一个典范,迫切需要像您这样既有学识、又扎根乡土的开明士绅支持!”
士绅?李修心中苦笑,自己何尝算得上士绅。但他明白对方的意思,是希望他带头响应农会的号召。
回到村里,李修将农会的构想和盘托出,召集村民商议。如同投入滚油的冷水,顿时炸开了锅。
“土地重新丈量分配?那我家祖辈开垦的熟地,岂不是要分给别人?”
“办合作社?粮食一起卖?钱怎么分?谁说了算?”
“那些铁疙瘩机器,贵得要死,万一不好使,找谁赔去?”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琉璃之劫质疑声、反对声、担忧声,此起彼伏。千百年来固守的土地观念和个体经济模式,不是几句新潮口号就能轻易打破的。就连一向支持李修的老村长,也捻着胡须,面露难色。
李修没有强行说服。他知道,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和事实。他将农会提供的几样经过试验的、适合本地的小麦和棉花良种,先在自家和几户关系较好、愿意尝试的村民田里试种。他又与林干事反复磋商,争取到了一台小型手摇式玉米脱粒机的试用权。
“光说不行,咱们先做给大家看。”他对疑虑的村民们说道,“若是真的好,不用催,大家自然会跟着学。”
这个冬天,清河村似乎比往年更加忙碌,也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有人观望,有人抵触,也有人像狗娃那样的年轻人,被农会描绘的蓝图所吸引,主动跑去帮忙,眼里闪着新奇的光。
李修站在新旧思潮碰撞的关口,感觉自己像一块溪流中的石头,感受着时代潮水从身上冲刷而过。他不再仅仅是埋头耕作的农夫或闭门教书的先生,他必须思考,如何在这股看似不可阻挡的潮流中,既抓住机遇改善乡民生活,又能护住这个他苦心经营才得来的、来之不易的安稳家园。
夜晚,油灯下。小石头己经熟睡,苏瑶在一旁缝补着冬衣。李修将农会的章程和报纸上相关的文章摊在桌上,眉头微蹙。
苏瑶放下针线,给他倒了杯热水,轻声道:“可是在为难?”
李修叹了口气:“潮水来了,挡是挡不住的。只是这水势太急,我怕……把握不好分寸,反而伤了村里的人心。”
苏瑶看着他紧锁的眉头,温言道:“你做事,向来有章法,既看得远,又踏得实。以前那么多难处都过来了,这次也一样。只要你觉得对村里好,对大家长远有利,我和爹,还有信你的那些人,都会站在你这边。”
妻子的话语如同定心丸。李修握住她的手,感受着那熟悉的温暖与力量。他知道,前路或许会有风浪,但只要家这个最稳固的港湾还在,他就有了劈波斩浪的勇气。
潮声己至,清河村这片看似平静的水面,即将迎来新的激荡与变迁。而李修,这位从逃亡者成长为乡村建设者的读书人,再次被推到了引领方向的位置上。
(http://www.220book.com/book/XD6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