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网络的卓越表现,如同为“星海”体系插上了另一只翅膀。数据回传的瓶颈被大幅打破,指令注入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显著提升。苏星辰和她的团队,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前沿的技术探索和任务规划中。
一份经过长达半年模拟论证的深空探测提案,被正式摆上了最高决策层的桌面。提案目标首指一颗编号为2024 GL9的近地小行星。这颗小行星不仅轨道特殊,具备较高的科研价值,更初步光谱分析显示,其可能富含铂族金属与稀土元素,具有潜在的未来资源开发前景。
“星海-03”模块搭载的下一代推进系统,使其具备了执行此类复杂轨道机动和伴飞探测任务的能力。此次任务,被命名为 “探骊” ,取“探骊得珠”之意,寓意探索未知,获取瑰宝。
“‘探骊’任务的成功,将极大拓展我们对近地小天体的认知,并为未来太空资源利用积累至关重要的经验。”苏星辰在任务评审会上,向与会领导和专家进行陈述。她的讲解清晰、逻辑严密,对技术细节和潜在风险的把控令人信服。
提案获得了原则性通过,进入了最后的实施方案细化阶段。
消息传出,全球航天界为之震动。“星海”体系不再满足于近地轨道,开始将其触角伸向更广阔的深空,这标志着一种全新的太空能力格局正在形成。
“暗影”计划指挥部自然也收到了风声。
“目标的野心和能力都在加速膨胀。”情报官语气沉重,“‘探骊’任务若成功,他们在太空资源领域的发言权将大大增强。”
指挥官盯着屏幕上2024 GL9小行星的轨道模拟图,眼神阴鸷。“不能让他们轻易得到这颗‘珠子’。”他沉吟片刻,“我们的‘学术溯源’进行得如何了?”
“有了一些初步发现。”另一名负责此项目的分析官汇报,“我们调阅了‘观星者’早年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未被列入其核心履历的次要论文和会议摘要。发现她在攻读博士学位初期,曾与一位名叫安德森·科尔的欧洲数学家有过短暂的学术交流,并在其一篇关于非线性系统混沌边界预测的论文中,引用过科尔一个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的数学引理。”
“这个科尔现在在哪里?”
“科尔教授……性格孤僻,学术路径独特,后来逐渐淡出主流学界。据查,他目前隐居在瑞士的一个小镇,靠微薄的养老金生活,似乎对当前的学术圈充满……怨愤。”
指挥官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怨愤?很好。安排人,去拜访一下这位科尔教授。或许,他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趣的‘回忆’。”
一条新的、针对苏星辰个人学术生涯的毒计,开始悄然布局。
……
“探骊”任务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由于任务周期长、轨道复杂,对“星海-03”模块的自主导航、故障诊断和能源管理提出了极高要求。苏星辰几乎住在了实验室,带领团队进行着最后的算法优化和模拟测试。
这天深夜,她感到有些疲惫,走到实验室外的休息区,为自己冲了一杯浓咖啡。窗外月色如水,一片宁静。
她不经意地抬起头,望向 NSA 园区内另一栋依旧亮着灯火的大楼——那是“天路”公司临时租用的办公地点。她知道,谢沉舟的团队也在为保障“探骊”任务的数据中继而加班加点。
这种无形的、为了共同目标而各自努力的氛围,让她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
就在这时,她的内部通讯器响了一下,是一条来自非工作账号的文字信息。发信人:谢沉舟。
信息内容很简单,只有一张图片和一行字。
图片是在“天路”控制中心拍摄的夜空,透过巨大的观测窗,能清晰地看到一颗明亮的星辰(或许是“星海-01”或“02”),以及远处城市模糊的灯海。
文字是:“地上灯火,天上星辰,‘天路’愿为桥梁。预祝‘探骊’功成。”
没有多余的问候,没有情感的流露,只有对事业的关注和恰到好处的祝愿。
苏星辰看着这条信息,手指在冰冷的屏幕上停留了片刻。她没有回复,只是将咖啡杯握在手中,感受着那一点点暖意。
她想起晚宴那晚,他站在露台上,说“天路随时待命”时的眼神。专注,坚定,不再有从前的算计与浮华。
三年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很多人。
她放下咖啡杯,回到实验室,重新投入工作。只是,在接下来调试一段复杂的轨道预测代码时,她的思绪偶尔会飘忽一下,想起很多年前,她也曾和另一个人,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为着一个名为“鸾鸟”的梦想,通宵达旦,争论不休。
那些被她刻意尘封的、属于“苏星辰”而非“观星者”的记忆碎片,偶尔也会在不经意间,悄然浮现。
旧的痕迹,或许无法完全抹去。
但新的目标,己然在前方闪耀。
“探骊”任务,即将启航。
而隐藏在瑞士雪山下的暗流,也开始悄然涌动。
-
(http://www.220book.com/book/XD9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