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大槐树下挂着的那个旧喇叭,平时除了通知开会就是放放革命歌曲,这天下午,它突然发出了老陈头带着颤音、激动得几乎破锣的喊声:
“通知!通知!柳溪村全体社员注意!沈清澜的通知书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到啦!”
这一嗓子,比上次喊高考分数还响,尾音拖得老长,在村子每个角落回荡!
刚过了农闲,不少人在家歇晌,听到这声音,一个激灵就从炕上蹦了起来。
“啥?北大?”
“清澜的通知书来了?”
“快!快去村委!”
刚才还安静的村子,瞬间活了。家家户户门板响,脚步声、呼喊声、小孩的欢叫声混成一片,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往村委大院跑。
沈清澜正在作坊里跟李秀娟核对最后一批货的账目,听到广播,手里的笔顿了一下。饶是她早有准备,心口还是像被什么东西猛地撞了一下,一股滚烫的热流瞬间涌遍全身。
北大。
她真的考上了。
“清澜!是通知书!北大!北大啊!”李秀娟一把抓住她的胳膊,手指因为用力而泛白,眼泪“唰”地就下来了,比她自己考上还激动。
沈清澜反手握住她颤抖的手,嘴角控制不住地上扬,眼圈也有些发红:“走,秀娟姐,我们去看看。”
等她们赶到村委大院时,院子里己经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黑压压的一片。老陈头站在最前面,手里捧着一个大大的、印着红色字样的牛皮纸信封,像捧着什么绝世珍宝,手抖得厉害,脸上又是笑又是泪。
“让让!快让让!清澜来了!”有人喊了一嗓子。
人群自动分开一条道,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沈清澜身上,那眼神里,是毫不掩饰的羡慕、骄傲,还有点儿与有荣焉的激动。
“清澜,快!你的通知书!邮递员刚送来的,北京大学的!”老陈头声音哽咽,小心翼翼地把那个信封递过来。
沈清澜接过。信封很轻,却又感觉很重。上面“北京大学”西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和右下角“沈清澜同学亲启”的字样,清晰地映入眼帘。
她深吸一口气,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小心地拆开封口,从里面抽出了那张决定命运的纸。
深红色的边框,庄重的校徽,还有那一行行打印的文字……她迅速扫过,目光最终落在“经审核,录取你入我校经济系学习”那一行字上。
尘埃落定。
她抬起头,看向周围那一张张期盼的脸,扬了扬手中的通知书,声音清晰而有力:“叔伯婶子们,我考上了!北京大学,经济系!”
“好!!!”
“北大!真考上了北大!”
“咱们村出凤凰了!”
欢呼声、掌声、叫好声如同雷鸣般炸响,几乎要掀翻院子的顶棚。几个半大的孩子兴奋地在她周围又蹦又跳。妇女们互相拉着胳膊,又是笑又是抹眼泪。老陈头更是激动得说不出话,只会一个劲儿地拍着身边人的肩膀。
这不仅仅是沈清澜一个人的喜事,这是整个柳溪村的节日,是他们这片土地上飞出的金凤凰,是几代人想都不敢想的荣耀!
“庆祝!必须庆祝!”老陈头好不容易缓过气,挥舞着手臂,声音嘶哑却洪亮,“今天咱们村,接着摆席!比上次还热闹!都回家拿好东西!咱们好好给清澜贺一贺!”
“好!”
“我家还有条腊肉!”
“我出酒!”
“我去捞鱼!”
根本不用动员,村民们自发地行动起来,比上次更加积极,更加欢喜。这不再是庆祝一个状元名头,而是庆祝一个实实在在的、通往最高学府的通知书!
院子里很快支起了大锅,灶火“呼呼”地烧着,香气弥漫开来。男人们搬桌凳,女人们洗菜切肉,孩子们穿梭嬉闹,整个柳溪村都沉浸在一种近乎狂喜的沸腾之中。
沈清澜被众人簇拥着,坐在主位,接受着来自西面八方的祝福。她看着这热闹非凡的场景,看着每一张真诚的笑脸,心里被填得满满的。前世孤零零死在病床上的凄凉,与眼前这浓得化不开的人间烟火气形成了最强烈的对比。
她端起一碗乡亲们敬来的米酒,一饮而尽。辛辣的液体划过喉咙,带来的却是甘甜。
夜色渐深,宴席还未散,气氛正酣。村委那部老旧的摇把电话突然“叮铃铃”地响了起来。
靠得近的张嫂跑过去接起:“喂?找谁?……啊?找清澜?”她捂住话筒,回头朝着热闹的人群喊:“清澜!电话!北京来的长途!找你的!”
喧闹声瞬间小了下去,所有人的目光再次投向沈清澜。
北京来的长途?在这个节骨眼上?
沈清澜心里一动,似乎猜到了什么。她在众人好奇、探究的目光中站起身,走到电话旁,接过了那个沉甸甸的听筒。
“喂,我是沈清澜。”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瞬,随即,一个低沉而熟悉的嗓音透过嘈杂的电流声传来,清晰地敲在她的耳膜上:
“清澜,恭喜你。”
是陆南升。
周围虽然还有喧闹,但沈清澜却觉得世界瞬间安静了。她握紧了听筒,指尖微微发烫。
“谢谢。”她轻声说,心里那因为巨大喜悦而飘浮不定的感觉,忽然就落到了实处。
“通知书收到了?”他问,语气里听不出太多情绪,但沈清澜能感觉到那份专注。
“嗯,刚收到。”
“很好。”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提醒,“北京见。另外,沈家那边,我收到消息,他们己经动身北上了。你……做好准备。”
前面是温暖的祝贺和期待,后面是冷静的预警。
沈清澜眼神瞬间锐利如刀,但声音依旧平稳:“我知道了。谢谢提醒。”
“嗯,照顾好自己。”他没有再多说,似乎知道周围环境不便。
“你也是。”
电话挂断,听筒里传来“嘟嘟”的忙音。
沈清澜放下电话,转过身,脸上重新挂上了得体的笑容,迎向乡亲们好奇的目光:“是北京的一个朋友,打电话来恭喜我。”
她没有多说,但“北京的朋友”这几个字,足以让村民们自行脑补,看向她的眼神更多了几分敬畏。
热闹在继续,酒宴的气氛再次高涨。
沈清澜坐回位置,脸上笑着,心里却一片冷然。
北大通知书是通往未来的通行证。
而陆南升的这个电话,则提醒她,通往未来的路上,还有荆棘需要斩断。
沈家……
她端起碗,又喝了一口酒。来吧,正好,新账旧账,一起算清楚。
(http://www.220book.com/book/XFJ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