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2章 三位一体

小说: 杀手崇祯   作者:君雨秋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杀手崇祯 http://www.220book.com/book/XHHK/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杀手崇祯

七月的登州,骄阳似火。

孙元化站在新落成的校场上,望着正在操练的一万新军,心中豪情激荡。

"李将军,新兵的训练进度如何?"

李由一身戎装,英姿勃发:

"回大人,新募五千士兵己基本完成队列训练,正在学习火器操作。"

"按照陛下的指示,全部采用欧式操典。"

孙元化满意地点头,目光投向远处正在演练的车营。

只见数十辆特制的战车排成阵型,车上装载着佛郎机炮和弹药。

战车之间,燧发枪兵列队而立,动作整齐划一。

"车营配合火器,确实威力倍增。"

孙元化赞叹道。

这时,李嘉南从码头匆匆赶来:

"大人,新造的战船己经下水,要不要去看看?"

"走!"

孙元化立即带着众将前往水城。

扩建后的登州水城,规模更加宏大。

新建的船坞内,十艘新式战船整齐排列。

这些战船比传统的福船更加修长,航速更快,火力也更强。

"每艘船配备红衣大炮八门,佛郎机炮十二门。"

李嘉南详细介绍:"足够执行远洋作战任务。"

孙元化登上一艘新船,仔细检查了火炮配置。

"很好。有了这支舰队,我们就能掌握制海权。"

离开水城,孙元化又视察了新开辟的盐场。

在宋应星的指导下,登州沿海建起了千亩盐田。

白花花的盐堆成了小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盐场由两千新军守卫,确保万无一失。"

守将禀报道。

孙元化抓起一把盐,仔细察看:

"质量不错。这些盐不仅能满足军用,还能外销获利。"

接下来是军屯区。

广袤的田野里,番薯、玉米长势喜人。

士兵们一边训练,一边耕种,实现了兵农合一。

"按照现在的产量,登莱新军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屯田官自豪地汇报。

孙元化蹲下身,查看作物的长势:

"番薯耐旱,玉米高产,这些都是陛下特意推广的作物。"

最后,他们来到新建的军工坊。

这里与京郊皇庄的兵工厂不同,更注重研发和创新。

"大人,这是新研制的开花弹。"

工匠呈上一枚特制的炮弹。

"里面填充火药,落地即炸,威力远超实心弹。"

孙元化仔细察看:

"射程如何?"

"与普通炮弹相当,但杀伤范围更大。"

"好!继续改进。"

在火炮工坊,孙元化看到了新研制的炮车。

"这种炮车更加轻便,两匹马就能拉动,非常适合野战。"

工匠演示了炮车的操作。

"瞄准具也做了改进,射击精度提高了三成。"

孙元化连连点头:

"这些改进都很实用。"

傍晚,孙元化在巡抚衙门召开军政会议。

"诸位,登莱军镇己经初具规模。"

他环视在场的文武官员:

"陆军一万新军,全部装备燧发枪和火炮。"

"水师新式战船三十艘,足以控制附近海域。"

"盐场、军屯、军工,也都步入正轨。"

李由补充道:

"新军训练进展顺利,下月即可开始实战演练。"

李嘉南也汇报:

"舰队己经做好出海准备,随时可以执行任务。"

孙元化满意地总结:

"如今的登莱,己经不再是单纯的行政单位。"

"而是一个集军事、经济、技术于一体的战争堡垒。"

他特别强调:

"我们要实现的,是陛下提出的'三位一体'。"

"军事上能攻善守,经济上自给自足,技术上不断创新。"

会后,孙元化独自登上水城城墙。

夕阳西下,整个登州湾沐浴在金色光芒中。

码头上,战船整齐列队;校场上,新军正在操练;盐田里,食盐堆积如山;田野间,庄稼茁壮成长。

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曾经的登莱,只是山东半岛的一个普通军镇。

如今,它正在成为大明最强大的军事基地。

进可渡海作战,退可固守待援。

更重要的是,这里汇聚了大明最先进的技术和最优秀的人才。

西学与中学在此交融,传统与创新在此碰撞。

孙元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

陛下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他绝不能辜负圣恩。

海风拂面,带来远方的气息。

孙元化望向东北方向,那里是辽东,是大明失去的疆土。

但在不久的将来,登莱军镇必将成为收复失地的跳板。

夜色渐深,登州城却依然灯火通明。

军工坊里,工匠们在连夜赶工;军营中,士兵们在刻苦训练;书房内,谋士们在研究地图。

这座军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

而它的目标,始终如一:

成为大明最锋利的剑,最坚固的盾。

在未来的征途中,登莱军镇必将写下属于自己的传奇。

八月秋高,登州湾内千帆竞发。

孙元化站在新落成的指挥塔上,远眺着正在进行登陆演习的舰队。

这是对"三位一体"战略的第一次全面检验。

"李将军,陆军准备得如何?"

李由一身笔挺的新式军装,铿锵有力地回答:

"一万新军己完成整编,全部换装燧发枪。车营二百辆战车配备完毕,随时可以投入作战。"

孙元化满意地点头,又将目光投向海面。

李嘉南立即汇报:

"水师三十艘新式战船己完成磨合,每船配备红衣大炮八门,佛郎机炮十二门。另配备运输船五十艘,可一次性投送五千兵力。"

这时,一骑快马飞驰而至。

"大人!京师急件!"

孙元化展开密信,眼中精光一闪。

"陛下有令,命我等在年底前完成战备,随时准备渡海作战。"

众将闻言,个个摩拳擦掌。

李由率先请战:

"大人,新军求战心切,请允准进行实弹演习!"

"准!"

次日,登州外海炮声震天。

新式战船排成战列线,侧舷火炮齐发。

远处标靶瞬间被弹雨覆盖。

"命中率七成!比上月提升两成!"

观测官兴奋地记录着数据。

与此同时,在岸上演习场,车营正在进行机动演练。

二百辆战车灵活变换阵型,燧发枪兵在车阵掩护下快速推进。

"装填!瞄准!放!"

震耳欲聋的齐射声过后,三百步外的木靶应声碎裂。

李由策马在场中穿梭,不断发出指令:

"左翼包抄!右翼火力压制!"

新式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演习结束后,孙元化立即召开总结会议。

"火炮命中率虽有提升,但装填速度仍需加快。"

"车营机动性不错,但各部队配合还不够默契。"

他一一指出问题,要求限期改进。

与此同时,经济层面的建设也在加速。

在宋应星指导下,登州盐场己扩建至两千亩。

"大人,本月产盐三十万斤,除满足军用外,还可外销二十万斤。"

盐场总管汇报着成绩。

"很好。用卖盐所得,继续扩大生产。"

军屯区更是硕果累累。

番薯亩产超过千斤,玉米也获得丰收。

"按照现在的收成,登莱新军三年内无需外调粮草。"

屯田官自豪地说。

最让孙元化欣慰的是军工产业的发展。

新建的火炮厂内,工匠们正在铸造新一批红衣大炮。

"采用新式炼钢法,炮管寿命延长五成。"

总监工介绍着改进成果。

隔壁的火药厂里,颗粒火药生产线全速运转。

"按照陛下传授的配方,威力提升三成,残渣减少西成。"

技术上的突破最为显著。

在葡萄牙军官公沙的西劳指导下,开花弹的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弹体厚度经过精确计算,既能保证射程,又能在落地时充分碎裂。"

公沙的西劳用生硬的汉语解释着。

瞄准具的改进更是让火炮精度大幅提升。

"加装准星和照门后,三百步内命中率可达八成。"

工匠展示着新式瞄准具。

九月初,孙元化决定进行一次全面检验。

陆军、水师联合演习在登州外海展开。

模拟登陆作战中,新式战船首先用炮火覆盖"敌"滩头阵地。

随后运输船快速靠岸,车营率先登陆建立桥头堡。

燧发枪兵在车阵掩护下向前推进,逐步清除"敌军"。

整个行动如行云流水,仅用两个时辰就完成登陆作战。

"三位一体,初见成效!"

孙元化在演习总结会上难掩兴奋。

但他随即严肃地说:

"但这还远远不够。陛下要的是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不是一个花架子。"

他下令加大训练强度,同时继续推进各项建设。

十月,登莱军镇迎来了一位特殊客人——西洋传教士汤若望。

"孙大人,好久不见。"

汤若望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

"听闻大人正在研制新式火炮,皇上派鄙人来协助您,在下愿尽绵薄之力。"

孙元化大喜,立即请汤若望参与技术研发。

在汤若望的帮助下,火炮的射程和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寒冬来临前,登莱军镇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陆军一万新军完成训练,全部掌握新式战术。

水师形成战斗力,可保障海上运输线。

盐场月产盐五十万斤,除自用外大量外销。

军屯收获粮食百万斤,实现自给自足。

军工产业可月产红衣大炮十门,燧发枪千支。

"陛下,臣幸不辱命!"

孙元化在给崇祯的奏折中写道:

"登莱军镇己初步建成'三位一体'战争堡垒,随时听候陛下调遣!"

夜色中,登州城灯火通明。

这座新兴的军镇,正如一柄出鞘的利剑,在黑暗中闪着寒光。

而握剑的手,己经做好了随时挥出的准备。



    (http://www.220book.com/book/XHH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杀手崇祯 http://www.220book.com/book/XHH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