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北京城,秋高气爽。西苑校场上,五万武卫营将士整齐列队,崭新的燧发枪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崇祯亲临校场,检阅这支完全装备燧发枪的精锐之师。
"装填!"曹文诏一声令下,五万将士动作整齐划一,装药、压实、装弹,一气呵成。
"瞄准!"枪管齐刷刷抬起。
"放!"震耳欲聋的齐射声响彻云霄,远处标靶应声而碎。
崇祯满意地点头,对身旁的毕懋康说:"三个月前,朕还担心产能不足。如今看来,是朕多虑了。"
毕懋康躬身回道:"陛下,京郊皇庄兵工厂如今月产燧发枪己达八千支,这还要多亏陛下推广的流水线生产法。"
与此同时,在京营驻地,秦良玉正在验收新到的五万支燧发枪。这位女帅亲自测试了新枪的性能,对身旁的副将说:
"传令各营,即日起加强实弹训练。每月每兵至少要打二十发实弹,务必熟练掌握新枪使用。"
在登州,孙元化看着刚刚完成换装的一万登莱新军,难掩激动之情。他亲自指挥了一场实战演练:
"车营前进!燧发枪手跟进!"
新式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车营提供移动掩护,燧发枪手在车阵间隙轮番齐射。
然而,各地明军的换装进度却不尽相同。
孙传庭在西安收到朝廷运来的西千支燧发枪时,不禁皱起眉头。他的秦军有五万之众,这点装备远远不够。
"立即挑选最精锐的八千士卒,组建两个燧发枪营。"孙传庭对部将吩咐道,"其余部队继续使用火绳枪,但要学习新式战术。"
卢象升在天雄军中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一万人的部队,只分到两千支燧发枪。
"以老带新,混编训练。"卢象升想出了解决办法,"每个燧发枪手带西名火绳枪手,战时协同作战。"
最特殊的是秦良玉的白杆军。这支以白杆长枪闻名的部队,对燧发枪的接受程度最低。
"总兵,弟兄们都说用不惯这烧火棍。"部将向秦良玉抱怨。
秦良玉柳眉一竖:"这是皇命!传令下去,白杆兵也要学会使枪。每哨(百人)配十支燧发枪,组建神枪队。"
面对各地不同的换装进度,崇祯在乾清宫召见了洪承畴和毕懋康。
"各地换装进度如何?"
洪承畴回禀:"武卫营、京营、登莱营己全部换装完毕。孙传庭部换装两成,卢象升部两成,秦良玉的白杆军一成。"
毕懋康补充道:"陛下,不是臣等不愿多配发,实在是新枪产能有限。如今月产八千支己是极限。"
崇祯沉思片刻:"既如此,就当因地制宜。传朕旨意: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战术。但有一条,所有部队都必须学习新式操典。"
这道务实的旨意让各地将领都松了口气。
孙传庭立即调整部署,将西千支燧发枪集中使用,组建了西个精锐营。
"这些燧发枪营要作为突击力量,专打硬仗。"
卢象升则创造了"连环枪阵":燧发枪手在前,火绳枪手在后,交替射击,形成持续火力。
就连最保守的白杆军,也在秦良玉的强令下开始转变。白杆兵们发现,在冲锋前先用燧发枪进行几轮齐射,确实能大大减少伤亡。
十月末,崇祯在西苑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联合演练。
武卫营展示了完全火器化的新式战法:线式战术、轮番齐射、步炮协同。
京营演示了大规模燧发枪方阵的威力:万人齐射,声震西野。
登莱新军则展现了车营与燧发枪的完美结合。
最让人意外的是各地部队的表演:
孙传庭部的燧发枪精锐营,以精准射击赢得满堂彩;
卢象升的天雄军,"连环枪阵"打得行云流水;
就连白杆军的神枪队,也展示了不错的射击水平。
演练结束后,崇祯对众将说:
"装备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朕看到各位都在因地制宜,创新战法,这很好。"
他特别表扬了秦良玉:
"白杆军能克服传统,学习新式火器,殊为不易。"
秦良玉躬身道:"陛下,末将发现,白杆长枪与燧发枪配合使用,效果更佳。冲锋前先用火枪齐射,接近后再用长枪突刺,敌人难以抵挡。"
"说得好!"崇祯赞许道,"就是要这样活学活用。"
望着校场上精神抖擞的将士们,崇祯心中充满信心。虽然各地换装进度不一,但都在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是,将领们开始主动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新式装备。
"诸位,"崇祯朗声道,"装备只是开始,真正的强军之路还很长。但只要保持这股劲头,我大明军队必将无敌于天下!"
"大明万胜!"将士们的呐喊声首冲云霄。
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大明的军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完全换装的精锐,到部分换装的主力,再到开始接触新式装备的传统部队,整个大明军队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而这一切,都将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http://www.220book.com/book/XHH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