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十章:战争的阴霾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黎曼的星空第二次生命 http://www.220book.com/book/XHKN/ 章节无错乱精修!
 

1914年夏末至1914年末,汉诺威王国,格丁根

1914年的夏天,格丁根的阳光曾经和往年一样,慷慨地洒向这座大学城,将林荫道、古老的建筑和流淌的小河镀上一层金色。学术活动一如既往地活跃,空气中弥漫着暑假来临前特有的、混合着期待与告别气息的轻松氛围。然而,一种不祥的、低沉的嗡鸣声开始从外部世界隐隐传来,如同远方的雷暴,起初微弱,却持续地、不可阻挡地增强,最终彻底撕裂了这片学术净土宁静的表象。

八月,战争的机器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启动。总动员令下达,宣战的消息如同瘟疫般在欧洲大陆蔓延。格丁根,这座以思想自由和国际合作为荣的大学城,几乎在一夜之间被卷入了民族主义的狂热与战争的恐怖之中。

场景:破碎的共同体

变化是剧烈而令人心碎的。

往日充满睿智讨论的数学系走廊,如今变得异常冷清,或是充斥着关于前线消息的焦虑低语。许多年轻的学生和才华横溢的年轻讲师、博士生,如理查德·库朗(Richard Courant)等人,被征召入伍,穿上了灰色的军装。他们带着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祖国的忠诚,告别了黑板和公式,走向了硝烟弥漫的战壕。一些教授也投身于战时宣传或军事技术研究。校园里,随处可见张贴的征兵海报和爱国标语,一种好斗的、排外的情绪开始取代以往开放、理性的学术氛围。

最首接、也最令人痛心的,是那个精心培育了数十年的、跨越国界的学术共同体的骤然破碎。与法国、英国、俄国等“敌国”学者的一切联系——书信、期刊交换、访问邀请——被强制中断。多年来建立的友谊和合作关系,在政治的铁幕前显得如此脆弱。

在黎曼位于郊外的家中,这种变化带来的冲击尤为深刻。书房里,往日那种充满国际邮件和预印本的气息消失了。艾莎·黎曼精心维护的通信档案中,来自巴黎、剑桥、圣彼得堡的信件戛然而止。那封期待中的、来自埃利·嘉当的、可能包含外微分理论最新进展的回信,永远也不会到来了。

细节:中断的通信与理性的悲恸

一天傍晚,艾莎拿着一封被邮局退回的信件,沉默地走进书房。信是寄往巴黎的,信封上盖着醒目的“无法投递 - 战争状态”的戳印。她将信轻轻放在黎曼的书桌上,没有说话。

黎曼的目光落在那个刺眼的戳印上,久久没有移动。他伸出微微颤抖的手,拿起那封信,指尖着冰冷的纸张和粗糙的邮戳。他的背脊似乎比以往更加佝偻,深陷的眼窝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更加幽深。一阵长时间的、令人窒息的沉默笼罩了房间,只有壁炉里木柴燃烧时偶尔发出的噼啪声。

终于,黎曼抬起头,望向窗外。窗外,格丁根的秋色正浓,但在他眼中,那绚烂的色彩仿佛都蒙上了一层灰烬。他的声音沙哑而低沉,充满了某种超越个人情感的、巨大的悲恸,那是对理性本身遭受亵渎的深切哀伤。

“艾莎,”他开口了,每个字都仿佛承载着千斤重负,“你看……我们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用微积分、用函数方程、用几何首觉……一点一点地,在格丁根、在巴黎、在柏林、在哥本哈根……建造起一座座连接人类心灵的桥梁(Brü zwis menschli Geistern)。这些桥梁,比任何石头或钢铁的建筑都要坚固,因为它们建立在真理和逻辑的基石之上。”

他的目光变得悠远而痛苦,仿佛看到了那些他珍视的思想纽带被粗暴地斩断。

“我们以为,数学的语言是普世的,它可以超越语言、国界和偏见,让不同国度最优秀的头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理解这个宇宙的奥秘——而携手合作。嘉当先生……我们的讨论……那些关于流形、关于联络的思考,它们本应属于全人类……”

他停顿了一下,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他的话。艾莎连忙上前,递上水杯。黎曼平息后,眼神中的悲恸化为一种近乎绝望的无力感:

“可是现在……炮火……政治家的野心……民族的仇恨……如此轻易地,就将这一切摧毁了(zerst?rt)。这些桥梁,在我们眼前,坍塌成了废墟。理性……在疯狂面前,竟然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万物之理时空旋律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艾莎紧紧握住他冰凉的手,她能感受到他身体里传来的、不仅是病体的虚弱,更是一种信念受到重创后的深深疲惫。她轻声但坚定地说:“波恩哈德,桥梁可以被暂时摧毁,但建造桥梁的知识和意志,不会消失。”

黎曼转过头,凝视着艾莎,他眼中的绝望渐渐被一种更深沉、更坚决的光芒所取代。他反握住艾莎的手,力量微弱却异常坚定。

“你说得对,艾莎。我们不能停下。恰恰相反……”他的语气变得异常凝重,带着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在黑暗笼罩的时刻,守护火种显得尤为重要。”

他指向书桌上那些堆积如山的、凝聚了他一生心血的手稿,以及艾莎多年来系统整理的研究笔记。

“这场战争……它或许会持续一年,两年,甚至更久。它会让世界倒退,会让生命凋零。但是,数学的真理不会因为战争而改变。黎曼猜想的真伪,不会由前线的胜负决定。流形的曲率,不会因为炮弹而弯曲。”

他的声音提高了些许,带着一种近乎预言般的坚定:

“我们的责任,艾莎,我们这些暂时远离炮火、还能思考的人的责任,就是为战后的世界,保存好理性的火种(die Flamme der Vernunft für die Nachkriegswelt bewahren)!当硝烟散尽,当人们从疯狂中醒来,重新渴望秩序、和谐与真理之时,我们必须确保,人类智慧的结晶没有被这场浩劫所吞噬!”

行动:守护火种

从那天起,黎曼家中书房的工作,被赋予了一层全新的、沉重的意义。它不再仅仅是学术探索,更是一项文化抢救和知识传承的使命。

系统的整理与编纂:黎曼和艾莎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他们开始将黎曼一生的工作——从他早期的博士论文,到关于几何基础的思考,到阿贝尔函数和黎曼曲面理论,再到后期对拓扑学、集合论基础的洞察,以及他与希尔伯特、克莱因、诺依曼、嘉当等人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进行最终的、集大成的梳理和编纂。艾莎发挥了关键作用,她以惊人的条理性和严谨性,将这些分散的、有时是跳跃性的思想,组织成一个连贯的、层次分明的体系。目标是为未来留下一套尽可能完整、清晰的“黎曼全集”手稿。

庇护年轻学者:尽管许多年轻人上了战场,但仍有少数因健康或其他原因留在格丁根的数学学生。黎曼和艾莎向他们敞开了家门。这个小型的、在战争阴影下坚持活动的学术圈子,成为了动荡世界中的一个思想避难所。在这里,他们继续讨论数学,阅读经典,试图在外部世界的喧嚣中保持内心的理性与宁静。黎曼虽然体力不支,但仍会给予他们方向性的指导,鼓励他们关注那些具有长远价值的基础问题。

记录与展望:黎曼口述,由艾莎或信任的学生记录,写下他对未来数学发展的展望和未竟的思考。他谈论“离散谱数论”的宏伟蓝图,谈论几何与物理统一的可能,谈论无穷集合论尚待解决的悖论。这些文字,如同埋入时间胶囊的遗嘱,等待着未来和平时代的开启。

与艾莎的终极合作:在这个特殊时期,黎曼与艾莎的合作达到了终极的默契。黎曼是思想的源泉和方向的指引者,他的首觉如同夜空中的北极星。而艾莎,则是知识的建筑师和忠实的记录者,她用无比的耐心和严谨,将黎曼那些有时如天马行空般的构想,固化、系统化,确保其能够穿越时间的迷雾,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后人。他们共同成为了理性在黑暗时代的人格化象征。

窗外,战争的阴霾日益深重。物资开始短缺,消息越来越糟,格丁根的天空也仿佛变得灰暗。但在黎曼家那间书房里,炉火始终燃烧着,羽毛笔在纸上的沙沙声从未停歇。这里的时间流速似乎与外界不同,这里守护着一种截然不同的价值——不是仇恨与毁灭,而是创造与传承;不是短视的狂热,而是永恒的真理。

黎曼的身体日益衰弱,战争的压抑气氛无疑加速了这一过程。但他精神的光芒,却在与外部黑暗的对抗中,显得愈发纯粹和坚定。他深知,他的“第二次生命”所赢得的时间,其最终的意义,或许正是在这人类文明的危急存亡之秋,为未来的复兴,尽最后一份力量,保存下最珍贵的火种。这火种,不仅是他个人的数学遗产,更是跨越国界的理性精神本身。在1914年这个寒冷的岁末,格丁根郊外这间书房里的坚守,无声地诉说着一种信念:炮火可以摧毁生命和建筑,但无法摧毁思想;战争可以中断通信,但无法中断真理的传承。



    (http://www.220book.com/book/XHK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黎曼的星空第二次生命 http://www.220book.com/book/XHK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