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资本的办公室里,林晞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屏幕上,那个被李薇要求“美化”的估值模型,像一块烫手山芋,让她无从下手。盲目调高数字,违背她的专业操守;坚持己见,则可能意味着她无法在这个新环境里立足。
内心的原则与现实的压力激烈交锋,几乎将她撕裂。
天亮时分,她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城市天际线,忽然意识到,纯粹的抵触和坚持,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真正理解并适应它的规则,而不是站在门外批判。
她没有固执己见,也没有盲目服从。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先理解,再判断,最后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她关掉了那个令人沮丧的模型文件,打开了公司内部的数据库和案例库。她开始虚心请教组内一位资历较深、但性格相对温和的同事,请教他类似项目通常如何处理估值假设,如何平衡风险与吸引力。
那位同事有些惊讶于她的转变,但还是分享了一些经验和技巧。“在投行,‘讲故事’不是贬义,”他解释道,“本质上是一种将复杂的企业价值和未来潜力,用资本市场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清晰传递的能力。你需要找到那个最能打动人的‘点’,并用数据和逻辑把它支撑起来。”
林晞若有所思。她不再将“讲故事”简单等同于“吹泡泡”,而是开始尝试理解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沟通本质。
接着,她利用整个周末,熬夜研读了数据库中数十个国内外成功的、尤其是环保科技领域的融资案例。她不再只看最终的估值数字,而是深入剖析其商业计划书的叙事结构、估值模型的关键驱动因素设置、以及是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想象空间的。
她发现,成功的案例并非都是盲目乐观。它们往往具备几个特点:对核心技术的描述极其自信且有第三方佐证;对市场空间的论证逻辑严密,即使只取一小块,也足够有吸引力;对风险并非回避,而是清晰地揭示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或规避策略,这反而增强了可信度。
反观清源科技,其技术确实有一定独特性,但之前的商业计划书和她的模型,都未能将其价值最有效地“翻译”给资本市场。
思路逐渐清晰。
周一,林晞重新坐到了电脑前。作者“妮薇甄”推荐阅读《首席风暴》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她没有完全推翻自己之前的模型核心逻辑,那套基于审慎原则的风险提示和财务预测框架,她保留了下来,这是她的专业底线。
但她开始动手“重新包装”。
她重新梳理了商业叙事,将清源技术的独特性和潜在应用场景,用更生动、更具画面感的语言描述出来,引用了更多来自潜在客户和行业专家的正面评价来佐证。
她在模型中,突出了几个关键的技术节点突破后,可能带来的市场爆发潜力和成本下降空间,并设定了不同情景下的估值区间,而非一个单一的保守数字。
她将之前分散的风险提示,整合成一个独立但逻辑清晰的章节,并针对每项风险,都提出了团队预设的应对方案,展示了管理层的风险管控能力。
新的方案,既保留了专业的审慎内核,又穿上了符合投行语境、更具吸引力的“外衣”。
在第二次项目组内部评审时,林晞带着她的新方案登场。她自信从容地阐述了自己的分析思路和估值逻辑,既讲清楚了公司的“闪光点”,也没有回避存在的“阴影区”。
这一次,李薇没有打断她,全程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点着桌面。当林晞展示完毕,李薇沉吟片刻,点了点头。
“这次好多了。”李薇的语气缓和了不少,“虽然估值区间下限还是偏保守,但上限有了吸引力,叙事也完整了。风险部分处理得不错,显得我们工作做得很扎实。这个方案,可以拿出去跟客户和投资机构初步沟通了。”
方案获得了通过。
林晞心中没有太多的喜悦,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和深刻的感悟。
她将最初的保守方案和最终通过的新方案,都保存了下来,放在一个名为“成长印记”的文件夹里。这两个方案,记录了她职业心态的一次重要蜕变。
她开始明白,在不同的平台上,需要不同的生存智慧和表达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自我。真正的专业,不是僵化地坚守某种教条,而是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既保持专业的审慎,又能灵活运用规则,实现目标。
她不再是那个刚从政府出来的、带着些许理想主义洁癖的新人。她正在学习,如何在这个充满资本气息的新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既坚守原则又能有效生存的方式。这条路很难,但她己经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http://www.220book.com/book/XJ9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