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新区智慧城市核心平台”项目的成功签约与启动,如同一剂强心针,为滨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极大地巩固了沈述安在滨江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然而,权力的棋盘上,从无永恒的平静。
初夏的滨江,空气中开始弥漫起湿热的暑气。市政府一号会议室,关于新区下一阶段建设重点的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正在召开。窗外绿树成荫,室内气氛却带着一种微妙的张力。
沈述安系统地汇报了智慧城市项目的进展,并顺势提出了下一步的重点——启动“临江新区国际金融与创新中心”的规划与全球招商计划。这是一个比智慧城市平台更具野心、也更能首接拉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宏大构想,旨在将临江新区真正打造为区域性的资本高地和技术策源地。
他阐述着规划思路,从全球金融格局变迁谈到滨江的区位优势,从培育本土创投生态谈到吸引跨国企业区域总部,逻辑清晰,视野开阔。与会人员大多认真聆听,不时点头。
然而,当会议进入讨论环节时,不同的声音开始出现。
一位资历颇老的常委,语气温和却带着锋芒:“述安同志的构想很有气魄,金融和创新确实是现代经济的双引擎。不过,我们滨江的底子,毕竟还是以实体经济、制造业为主。如此大规模地转向金融和高端服务业,会不会有些……步子迈得太大了?我担心根基不稳啊。”
另一位与本地传统产业渊源很深的官员随即附和:“是啊,金融这东西,风险高,波动大。我们还是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扶持现有的制造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上,这才是稳就业、保增长的压舱石。搞金融中心,听起来好听,但万一搞不好,可能就是空中楼阁,作者“妮薇甄”推荐阅读《首席风暴》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反而挤占了实体经济的资源。”
这些质疑,表面上是从稳健发展的角度出发,合情合理。但沈述安敏锐地察觉到,在这“稳妥”论调的背后,隐约有着赵伯韬派系的思维惯性和利益考量。赵伯韬的派系,更倾向于通过扶持本地传统巨头和关系密切的企业来巩固权力基础,对于这种可能打破现有利益分配格局、引入更多外部变量和国际化标准的“金融与创新中心”,其势力本能地抱有警惕和抵触。
沈述安没有急于反驳,他耐心地听完所有意见,然后才沉稳地回应:“各位同志的担忧,我非常理解。发展实体经济,始终是我们的根本。但是,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金融体系的支持和技术创新的驱动。”
他话锋一转,语气坚定:“‘临江新区’的使命,就是打破路径依赖,探索新发展模式。金融并非虚拟经济,它是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创新也不是空中楼阁,它是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我们要做的,不是放弃实体经济,而是用更先进的金融活水和更前沿的创新技术,去赋能、去提升我们的实体经济,让滨江制造走向滨江‘智造’和滨江‘创造’!”
他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终落在主持会议的赵伯韬脸上:“这个规划,前期己经经过了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我相信,只要方向正确,步伐稳健,滨江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在巩固实体经济根基的同时,开辟金融与创新这片新的蓝海。这不仅是滨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在区域竞争中抢占未来制高点的关键一役。”
会议没有当场做出决议,但这种思路的碰撞,清晰地预示着,围绕新区下一步发展方向,一场新的、或许更为深刻的博弈,己经悄然拉开了序幕。沈述安知道,推动这个新的构想,绝不会比之前的智慧城市项目轻松。
(http://www.220book.com/book/XJ9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