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述安那些细水长流般的改变,如同持续吹拂的微风,虽不猛烈,却让林晞心湖的冰层无可避免地出现了裂痕。她无法再像之前那样,用纯粹的戒备和疏离来武装自己。那座冰山在融化,溪流潺潺,她无法视而不见。
她开始给予一些微小的、试探性的回应。
当沈述安再次分享一篇关于社会创新模式的文章时,林晞没有像往常一样只是点赞,而是在下面评论了一句:“这个模式在落地时,对执行团队的要求很高,关键在于找到公益心和专业能力的平衡点。”
评论发出后,她有些忐忑,觉得自己是否太过主动。但不过几分钟,她就看到了沈述安的回复,他引用了文章中另一段关于“激励机制设计”的论述,然后写道:“确实,平衡是核心。合适的激励并非否定公益性,而是确保可持续性。”
这不像领导批示,更像是一种平等的探讨。林晞看着那行字,嘴角不自觉微微弯了一下。这是一种久违的、在专业上同频共振的愉悦。
又过了几天,林晞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办公桌上新添的绿植照片,是一盆枝叶繁茂的琴叶榕,配文:“新成员,希望它能活久一点。”这纯粹是她忙碌间隙一点小小的生活记录。
令她意外的是,第二天上午,她收到了一个同城快递,没有署名。拆开一看,是一小瓶专业植物营养液和一把精致的小喷壶,附着一张简单的卡片,打印着一行字:“定期薄肥,叶面喷水,忌暴晒。”
那打印的字体是常见的宋体,看不出笔迹。但林晞几乎瞬间就确定了是谁。只有他,才会用这种务实又略显笨拙的方式来表达关心。他没有亲自送来,没有留下手写笔迹,保持了恰到好处的距离,却又精准地回应了她的需求。
这种被默默关注、并被细致回应的感觉,像一缕暖流,悄然浸润着她。她将那瓶营养液放在绿植旁边,没有去道谢,却在下次给植物浇水时,严格按照说明操作了起来。
她的回应不仅仅停留在虚拟空间。一次,启明资本需要就“数字港”项目的某个技术标准细节,与市大数据局进行紧急沟通。按照常规流程,应该是项目负责人先去对接。但林晞在犹豫片刻后,亲自给沈述安的办公室拨通了电话。
电话接通,是王哲。林晞说明来意,王哲表示需要请示。很快,沈述安低沉的声音便从听筒那端传来:“林晞?”
“沈市长,打扰了。是关于‘数字港’数据接口规范的一个问题,比较紧急,想请您协调一下大数据局的专家,尽快开个短会确认。”她的语气依旧是公事公办的。
“好,我知道了。”沈述安回答得干脆利落,“我让王哲马上联系,半小时后,三楼小会议室,你看可以吗?”
“可以,谢谢沈市长。”
“嗯。”
通话简短,高效,没有任何多余的寒暄。但这一次,林晞没有感受到之前那种刻意的疏离和公事化的冰冷。他的回应迅速而具体,带着一种沉稳的支持感。而她主动打这个电话本身,也是一种姿态的松动——她开始愿意在必要的工作中,与他进行更首接的沟通。
这些点点滴滴的回应,细微得几乎难以察觉,但沈述安却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个点赞,那条评论,那个她主动打来的工作电话……都像是黑暗跋涉中偶尔瞥见的微光,虽然微弱,却足以支撑他继续走下去。
他变得更加留意。他记得她曾在某次非正式聊天中(那时她还是他的秘书)随口提过喜欢某个推理小说作家。某天,那位作家恰好来了滨江开读者见面会。沈述安让王哲以市府办需要采购一批文化建设相关书籍的名义,去现场买了一套该作家的签名版套装。
书没有首接送给林晞,而是放在了市政府内部图书馆一个显眼的位置。然后,他在一次与林晞沟通项目进展后,看似无意地提了一句:“最近市图书馆进了不少新书,包括一些不错的推理小说,你有空可以去看看,换换脑子。”
林晞当时在电话那头怔了怔,轻轻回了声:“好的,谢谢沈市长提醒。”
她后来真的抽空去了一趟,在那排新书前站了许久,手指拂过那套签名本书籍的封面,心中五味杂陈。他记得,他甚至用了一种如此迂回而周到的方式,来满足她一个微不足道的喜好。
冰山融化的速度,在悄然加快。他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新的、微妙的互动模式。它始于工作,融于生活细节,谨慎,克制,却又带着一种心照不宣的试探与靠近。林晞的防线,在这一点一滴的“回应”中,正从内部开始松动。
(http://www.220book.com/book/XJ9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