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西年二月,长安城积雪初融。
贡院外的照壁前,人头攒动。这是科举改制后的第一次放榜,不仅关乎数百士子的命运,更牵动着朝堂上下敏感的神经。
张允文站在人群外围,看着那些焦急张望的年轻面孔,不禁想起一年前的自己。如今他己是从六品的监察御史,官袍虽然依旧洗得发白,但至少不用再为一日三餐发愁。
“张御史也来看榜?”一个温和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张允文回头,看见身着绯袍的马周,连忙行礼:“下官见过马侍郎。”
“不必多礼。”马周摆手,与他并肩而立,“今可是糊名阅卷后的第一次大比,朝中多少双眼睛都在盯着。”
正说着,贡院大门开启,礼部官员捧着黄榜出来。人群顿时骚动起来。
“让一让!让我看看!”一个衣衫褴褛的士子拼命往前挤,却被两个锦衣公子推开。
“穷酸相,挤什么挤?再挤也中不了!”锦衣公子讥笑道。
张允文皱眉欲上前,被马周拉住:“再看看。”
这时,礼部官员开始唱名:“第一名,清河崔琰——”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叹。那个推开寒门士子的锦衣公子得意地扬起头,正是崔民干的侄孙。
“第二名,博陵崔明达——”
“第三名,陇西李攸之——”
一连十几个名字,全是世家子弟。马周的眉头越皱越紧。
首到第二十七名,终于出现了一个寒门学子:“第二十七名,汴州陈远志——”
那个被推开的寒门士子猛地抬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颤声问旁边的人:“是、是我吗?陈远志?”
“就是你!”张允文忍不住高声道贺,“恭喜陈兄!”
陈远志喜极而泣,跪地朝着皇城方向连连叩首。
马周却面色凝重:“三十人中,寒门只占六人。这糊名制,怕是形同虚设。”
---
两仪殿内,李世民看着录取名单,面沉如水。
“糊名?”他冷笑一声,将名单摔在案上,“糊的是名字,糊不住笔迹,糊不住文风,更糊不住事先约定的暗记!”
魏征躬身道:“臣查验过试卷,前十名的策论如出一辙,都在颂扬世族功绩,贬低寒门学子。这绝非巧合。”
“朕当然知道不是巧合。”李世民站起身,在殿内踱步,“这些世族,明着不敢反对新政,暗地里却耍这种手段!”
房玄龄谨慎地建议:“陛下,不如增设复试,由陛下亲自出题?”
“不。”李世民摇头,“他们既然要玩阴的,朕就陪他们玩到底。”
他转向杜如晦:“你去查查,今科的主考官、阅卷官都是什么背景。朕要知道,是谁在背后操纵。”
正在这时,内侍通报:“陛下,新科进士陈远志在宫外求见,说有要事禀报。”
李世民挑眉:“宣。”
片刻后,陈远志战战兢兢地走进殿内,扑通跪倒:“学生陈远志,叩见陛下。”
“起来说话。”李世民打量着他洗得发白的衣袍,“你见朕有何事?”
陈远志从怀中取出一张纸条:“这是学生在贡院外拾到的。上面……上面是今科考题的答案。”
举座皆惊。
李世民接过纸条,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策论要点,与今科考题完全吻合。
“你从何处拾得?”
“在贡院外的槐树下。学生那日去熟悉考场,看见一个锦衣公子在训斥仆人,说他把这么重要的东西弄丢了。学生等他走后捡起来的,原本以为是寻常笔记,首到考试时才发现……”
“可记得那公子模样?”
陈远志犹豫片刻:“学生看见他的腰牌上有个‘崔’字。”
殿内一时寂静。所有人都明白这个“崔”字意味着什么。
“好个崔氏!”李世民怒极反笑,“连科举考题都敢泄露!”
魏征道:“陛下,此事关系重大,必须严查。”
“查!当然要查!”李世民目光锐利,“但要换个查法。”
他对陈远志说:“这件事你不要再对任何人提起。朕会给你安排个官职,你好好做。”
待陈远志退下,李世民对几位重臣道:“你们不觉得奇怪吗?崔民干老谋深算,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让考题答案轻易外泄?”
房玄龄恍然大悟:“陛下的意思是……这是故意为之?”
“不错。”李世民冷笑,“他们这是在下套。若朕借此发难,他们就会反咬一口,说是寒门学子诬陷。到时候不但动不了崔氏,反而会寒了天下士子之心。”
杜如晦皱眉:“那该如何应对?”
“将计就计。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贞观之治长歌行》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李世民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他们不是要玩吗?朕就陪他们玩个大的。”
---
三日后,曲江宴上,新科进士们个个意气风发。
崔琰被众人簇拥在中间,接受着恭维。看见独自坐在角落的陈远志,他端着酒杯走过去。
“陈兄何必独坐?来,喝一杯。”崔琰看似热情,眼中却带着轻蔑。
陈远志拘谨地起身:“多谢崔兄。”
“听说陈兄家境贫寒?”崔琰故意提高声音,“日后若有什么难处,尽管来找我。我们崔家最是惜才。”
几个世家子弟哄笑起来。
陈远志面色通红,却不敢反驳。
这时,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一队禁军簇拥着马周来到宴席前。
“圣旨到——”马周展开黄卷,“新科进士崔琰、崔明达、李攸之……即刻入宫见驾!”
被点到名字的世家子弟面面相觑,不知是福是祸。
---
宣政殿内,李世民看着跪在地上的十名世家子弟,语气平和:
“朕看了你们的试卷,策论写得花团锦簇,可见都是饱学之士。”
崔琰松了口气,恭声道:“陛下过奖。”
“不过,”李世民话锋一转,“朕有个疑问。你们的策论中都提到‘世族子弟通晓经史,熟知政事,理当重用’。那朕问你们,如今关中蝗灾,该如何应对?”
众人愣住了。这个问题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
崔琰硬着头皮回答:“当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仓廪空虚,无粮可放,又当如何?”
“这……”崔琰语塞。
李世民又问另一个:“若你是县令,治下豪强侵占民田,你当如何处置?”
那个进士支支吾吾:“当、当依法办理……”
“如何依法?《贞观律》哪一条哪一款?”
那进士满头大汗,答不上来。
李世民接连问了十几个实际问题,这些世家子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哑口无言。
“通晓政事?”李世民冷笑,“朕看你们只通晓如何夸夸其谈!”
他站起身,目光如炬:“朕再问最后一个问题:今科考题,你们是如何事先得知的?”
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十人顿时面无人色。
崔琰强自镇定:“陛下明鉴!学生不知陛下在说什么……”
“不知道?”李世民取出那张答案纸条,“这个,你总该认得吧?”
崔琰看到纸条,双腿一软,瘫倒在地。
“科举取士,乃国之大事。你们竟敢舞弊营私,该当何罪?!”李世民厉声喝道。
“陛下饶命!”十人磕头如捣蒜。
“朕给你们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李世民放缓语气,“说出主谋,朕可以网开一面。”
崔琰挣扎良久,终于颤声道:“是、是叔祖……崔民干……”
---
是夜,崔府密室。
崔民干听着侄孙的哭诉,脸色铁青。
“废物!都是废物!”他一掌拍在案上,“这么点小事都办不好!”
“叔祖,现在怎么办?陛下己经知道了……”
崔民干在室内踱步,突然停下:“为今之计,只有断尾求生。”
他眼中闪过狠厉之色:“你去投案,就说这一切都是你一人所为,与我、与崔氏无关。”
“叔祖!”
“放心,我会照顾好你的家人。”崔民干面无表情,“记住,若敢牵连家族,你知道后果。”
次日清晨,崔琰在府中自尽的消息传遍长安。遗书中承认科举舞弊皆是他一人所为,与旁人无涉。
两仪殿内,李世民看着遗书,冷笑:“好个崔民干,下手真快。”
魏征道:“陛下,崔琰一死,线索就断了。”
“无妨。”李世民摆手,“经此一事,世族短时间内不敢再轻举妄动。这就够了。”
他望向窗外,春光明媚。
“传朕旨意:今科录取的寒门学子,全部授予实职。那个陈远志,让他去渭南县接替赵德全的空缺。”
“陛下,”房玄龄提醒,“渭南县情况复杂,陈远志初入仕途,恐怕……”
“正因情况复杂,才要派他去。”李世民目光深远,“寒门子弟想要立足,就要比世族付出更多。这是他们的宿命,也是大唐的希望。”
而此时,刚接到任命的陈远志,正对着官服发呆。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北方的天空下,战云正在汇聚。而南方的官场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即将打响。
(http://www.220book.com/book/XJQ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