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军事触角成功探入陇东的同时,唐山并未忘记更深层次的经营。他深知,欲要长久掌控一片土地,尤其是新纳入势力范围的陕甘交界及陇东部分地区,仅靠军事存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经济命脉和民生基础牢牢抓在手中。而**棉花**,这种看似普通的作物,在他眼中却蕴含着巨大的战略价值——它既是重要的军需民用品原料,更是制造**无烟火药**不可或缺的基础。
一场围绕棉花的周密布局,在刚刚建立初步秩序的陇东及陕西西部迅速铺开。
**一、 民团下乡,武力为后盾**
唐山首先强化了基层控制。他下令,以“协助地方恢复生产、保障垦殖安全”为名,将跟随军队进入陇东的**西川、陕南籍民团骨干**,大量下派到各县、乡,甚至重要的村落。这些民团成员身着统一制服,纪律严明,他们不仅仅是维持治安的武装力量,更成为了新政权的宣传队和工作队。
**二、 兴修水利,以工代赈**
“水是农业的命脉,更是棉花的命脉。”唐山指示“陕甘建设分公司”(龙安建设公司的分支)立即着手,组织当地百姓,以**以工代赈**的方式,大规模修复和兴建水利设施。
* 在**泾河、渭河上游**的陇东地区,重点修复原有的渠系,挖掘新的灌溉水渠。
* 在**陕西西部**的旱塬地带,则推广龙安府验证过的“陂塘-水窖”系统,积蓄雨季降水。
民团负责维持工地秩序,监督工程进度,同时也参与劳动。此举一方面解决了灾后大量劳动力的生计问题,稳定了民心;另一方面,为即将展开的大规模棉花种植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水源保障。
**三、 行政推动,强制与引导并举**
水利初具规模后,行政命令随即跟上。
1. **分配植棉任务:** 由新成立的县公署下达硬性指标,要求各乡、村必须划出特定比例的上好水浇地,用于种植棉花。种子由官府贷发,并派发根据龙安经验编写的《棉花种植简要指南》。
2. **政策倾斜:** 宣布对植棉户实行**税收减免**政策,棉田赋税远低于粮田。同时,承诺棉花收获后,由“兴业银行”下属的收购站以**保护价统一收购**,消除农民“谷贱伤农”的顾虑。
3. **民团监督:** 下乡的民团负有监督植棉任务落实的责任,防止农户阳奉阴违,将分配到的棉田偷偷改种其他作物。
**西、 产业引导,工厂西迁**
为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进一步巩固对西部地区的经济控制,唐山使出了一招“产业转移”。
* **鼓励建厂:** 在陇东的**平凉**、陕西西部的**宝鸡**等交通相对便利的城市,划出工业用地,以极低的地价和税收优惠,鼓励川陕地区的商人前来投资兴建**棉纺厂、织布厂**。
* **“动员”内迁:** 对于重庆、成都等地的一些中小型棉布厂,唐山则通过“兴业银行”的贷款政策、原材料供应配额乃至一定的“行政建议”,半鼓励半施压地促使他们将部分产能迁往平凉、宝鸡。理由冠冕堂皇:“靠近原料产地,降低运输成本,支援西部建设。”
**五、 军队订单,火药优先**
然而,这一切布局的核心目的,很快便显现出来。
就在第一批棉花即将收获之际,“西川省总司令部”与“陕甘绥靖公署”(唐山自封)联合下达了一道密令:
**“各棉产区所产棉花,除留足最低限度民用纺纱份额外,其余优质原棉,优先供应兵工总署下属各火药厂,用于制造无烟火药。各地收购站需严格把关,不得有误!”**
这道命令,如同点睛之笔,揭示了唐山大力推广棉花种植的终极战略意图。**棉花,是制造硝化棉(无烟火药的主要成分)的关键原料。** 拥有了稳定、大量的棉花供应,就意味着他的子弹、炮弹生产线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发射药,军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将得到根本保障!
于是,一幅看似平常的农耕与工商业发展图景背后,隐藏的是冷酷的战争逻辑。田间地头辛苦劳作的农民,工厂里忙碌的纺织工人(虽然大部分棉花被首接运往火药厂,但纺织业的存在本身也是一种掩护和必要的民生补充),他们或许并不知道,自己生产的雪白棉花,最终将化作战场上呼啸的子弹和炮弹,成为唐山扩张势力、巩固权力的重要基石。
陇东与陕西西部的田野,在枪杆子的保护和水渠的灌溉下,逐渐被一片片白色的棉田所覆盖。这白色的海洋,在唐山眼中,比白银更加珍贵,因为它代表着火力,代表着战争潜力。他的军工帝国,从此又多了一条稳定而隐蔽的原料供应链。
(http://www.220book.com/book/XK4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