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亦舟留下的那页笔记,像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林未晞的心湖里漾开了一圈又一圈无法平息的涟漪。那些清峻的字迹,精准的逻辑推演,以及最后那句看似随意却切中要害的提醒,都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叩击着她之前冰封的心防。
怀疑的壁垒一旦出现了裂痕,便再难维持坚固。夏晓冉听来的消息,与沈亦舟这无声的、纯粹的学术分享交织在一起,迫使林未晞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之前的判断。那种尖锐的、带着被背叛感的刺痛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复杂的、混合着懊恼、困惑和一丝隐秘期待的情绪。
她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正如夏晓冉所说,不能拿还没搞清楚的事情惩罚自己,更不能因此影响至关重要的决赛。她和沈亦舟,首先是战友,是必须携手攻克难关的伙伴。
第二天走进物理实验室时,林未晞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调整着自己的状态。她不再刻意选择远离沈亦舟的位置,而是回到了他们习惯的、斜对面的那个实验台。
沈亦舟己经到了,正低头校准着一台信号发生器。听到她的脚步声,他抬起头。目光相接的瞬间,林未晞的心脏依旧不受控制地紧缩了一下,但她没有移开视线,而是努力让自己的表情显得自然,甚至朝他微微点了点头。
沈亦舟深邃的眼眸中似乎掠过一丝极快的讶异,随即也几不可察地颔首回应。他没有说话,重新低下头去,但林未晞敏锐地感觉到,他周身那种冰冷的、拒人千里的低气压,似乎消散了些许。
陈老师今天给他们带来了决赛口试的模拟训练。形式是随机抽取一个物理现象或前沿应用,进行十分钟的即兴阐述并回答提问。这不仅考验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挑战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
林未晞抽到的题目是:“请阐述量子纠缠在量子通信中的原理与应用,并讨论其面临的挑战。”
一个她有所了解,但并非专精的领域。她定了定神,走到实验室前方的小讲台,开始陈述。起初还算流畅,但随着深入,尤其是在解释贝尔不等式验证与实际通信协议关联时,她的语言变得有些艰涩,逻辑链条也出现了短暂的混乱。她能感觉到自己的脸颊在发烫,手心微微出汗。
就在她试图强行圆回一个不太严谨的推论时,坐在下面的沈亦舟,忽然极轻地咳嗽了一声。
林未晞下意识地看向他。
他并没有看她,目光落在自己面前的笔记本上,右手食指却无意识地、极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桌面。那节奏,稳定而清晰,仿佛在打着一段无声的拍子。
林未晞的思绪猛地一顿。这个节奏……她忽然想起,在讨论合作实验方案时,沈亦舟曾提到过一个关于“关联测量与经典通信边界”的巧妙类比!
像是一道灵光劈开迷雾!
她立刻抓住这个思路,调整了阐述的角度,将那个类比巧妙地融入进去,原本有些滞涩的环节瞬间变得清晰而有力。接下来的陈述,她找回了自信和流畅,甚至加入了一些自己独特的、带有“辩护式”严谨的思考。
陈述结束,陈老师点了点头,提了几个颇有深度的问题,林未晞都沉稳地应对下来。她走下讲台时,感觉后背出了一层薄汗,但心里却充满了攻克难关后的畅快。
她坐回位置,忍不住又看向沈亦舟。他依旧低着头,仿佛刚才那声轻咳和那阵敲击只是无意识的动作。但林未晞知道,不是。那是他在她思维频率出现紊乱时,给予的一个微妙的、精准的“校准信号”。
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激和共鸣在她心中涌动。他们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奇特的“共振频率”。无需言语,只需一个微小的扰动,就能感知到对方思维场中的波动,并施加影响,使其回归同步。
轮到沈亦舟陈述时,他抽到的题目是关于“超导约瑟夫森效应在精密测量中的应用”。他的阐述一如既往的冷静、精准,逻辑如同精密的瑞士钟表。但在谈到量子噪声对测量极限的影响时,他引入了一个颇为新颖的模型。
林未晞聚精会神地听着,大脑飞速运转。当沈亦舟在黑板上推导某个关键公式时,她敏锐地注意到,他在一个近似处理上似乎过于简化,忽略了一个高阶小量可能在某些极端条件下产生的影响。
若是以前,她或许会因为心里的疙瘩而选择沉默。但此刻,那种作为“对手”和“伙伴”的本能,以及刚刚从他那里获得的、无声的帮助,让她几乎是不假思索地举起了手。
沈亦舟停下笔,看向她,眼神平静,带着询问。
“沈亦舟同学,”林未晞站起身,语气认真,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竞逐星光里 不带任何挑衅,只有纯粹的学术探讨,“你在第三步的近似中,忽略了λ2项的影响。在接近临界电流的极端工况下,这个项引入的系统误差可能会被放大,是否考虑用一个包含修正因子的表达式更为稳妥?”
她走到白板前,拿起另一支笔,在旁边快速写下了包含修正因子的补充项。
沈亦舟看着她写下的公式,沉默了片刻。实验室里安静得能听到笔尖划过板面的沙沙声。林未晞的心微微提起,担心自己的质疑是否过于唐突。
然而,沈亦舟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悦。他深邃的目光在她补充的公式上停留了几秒,随即看向她,眼底深处似乎闪过一丝极淡的、类似于……欣赏和认可的光芒。
“有道理。”他沉声开口,声音平稳,“是我考虑不够周全。这个修正因子确实能提高模型在边界条件下的鲁棒性。”
他拿起板擦,将自己之前简化的部分擦去,然后将林未晞补充的公式工整地纳入到他原有的推导链条中。整个动作流畅自然,没有丝毫的勉强或尴尬。
那一刻,林未晞清晰地感觉到,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那层坚冰,伴随着这坦诚的学术交锋和毫无保留的认可,发出了清晰的、碎裂的声响。
陈老师在一旁看着,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带着深意的微笑。
接下来的集训,气氛发生了微妙而彻底的转变。那种刻意的疏离和冰冷的沉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高效而充满张力的默契。他们依然很少闲聊,大部分的交流仍围绕着公式、数据和实验方案,但空气中流动的不再是压抑,而是思维的碰撞与共鸣。
他们会为了一个最优解法争论,面红耳赤,但目标纯粹;他们会因为一个巧妙的实验设计而同时眼睛一亮,无需多言便理解彼此的兴奋;他们会共享最新的参考文献,在对方的笔记上留下批注,像两个技艺高超的工匠,在不断打磨着同一件作品。
林未晞发现,当她放下那些无谓的猜疑和骄傲,纯粹地投入到与沈亦舟的“较量”与“合作”中时,竟能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潜能。他的思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总能精准地剖开问题的核心;而她的思维则像一张缜密的网,善于捕捉细节和构建无懈可击的逻辑防线。他们互相激发,互相补充,仿佛两个振动频率逐渐趋近的音叉,产生了强烈的、一加一大于二的共振效应。
决赛前三天,陈老师组织了一次全真的模拟竞赛,从笔试到实验操作,再到口试答辩,完全模拟决赛流程。整个过程高强度、高压迫。
在实验环节,他们遭遇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故障——提供特定波长激光的二极管模块突然衰减,输出光强极不稳定。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气氛瞬间紧绷。
林未晞的第一反应是检查光学路径和连接,而沈亦舟则首接转向了控制电路和驱动电源。
“光学路径清洁,连接无误。”林未晞快速报告,语气带着一丝焦急。
“驱动电流波动异常,可能是电源内部滤波电容失效。”沈亦舟的声音依旧冷静,他己经拆开了电源外壳,万用表的表笔精准地点在几个测试点上。
没有商量,没有犹豫,他们像经过无数次演练般,自然而然地分工协作。林未晞立刻根据他推测的故障点,寻找备用的电容元件,同时大脑飞速计算着更换元件后可能需要重新校准的参数。沈亦舟则熟练地进行着拆卸和测量,确认故障源。
“找到匹配电容了!”林未晞将原件递过去。
“帮我稳住电路板。”沈亦舟接过,头也不抬。
林未晞立刻伸手,小心翼翼地扶住那块精密的电路板,她的指尖能感受到电子元件散发的微弱热量,以及他更换元件时,手腕稳定而迅速的移动。
不过两三分钟,故障排除。激光器重新发出稳定而明亮的光束。
两人同时松了口气,抬起头,目光再次相遇。这一次,没有了之前的试探和躲闪,只有劫后余生般的默契和一种无需言说的信任。汗水沿着他们的额角滑落,实验室的灯光在他们带着疲惫却异常明亮的眼眸中闪烁。
那一刻,林未晞清晰地认识到,某些东西己经不同了。那些围绕着他的迷雾未曾完全散去,苏曼琪的存在依旧是个问号,但此刻,这些都不再是她前进的阻碍。他们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拥有着共同的目標,并且,她可以毫无保留地信任身边这个沉默而强大的伙伴。
共振,己经发生。频率,正在同步。决赛的舞台,不再是令人畏惧的挑战,而是一个他们即将共同征服的未知领域。冰层彻底消融,汇入的,是奔涌向前的、充满力量的河流。
(http://www.220book.com/book/XK5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