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悖论之劫”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观测塔外围的空间结构仍残留着细微的规则涟漪。但危机之中往往蕴藏着转机——那次高强度的规则冲击,如同一次粗暴的“开颅手术”,虽然危险,却也让我得以窥见“天道”运行机制中更深层的脉络。基于这些宝贵的数据,我对 [共情网络协议] 进行了颠覆性升级。
不再仅仅是点对点的微弱共鸣。这一次,我要构建的是一个能够覆盖一定区域、允许特定情感数据稳定传输与交互的——情感互联网。
“前辈,这是……新的网络吗?”林心看着主控台上远比之前复杂繁奥的能量回路设计图,好奇地问道。
“基于‘悖论之劫’数据重构的广域情感交互协议,版本2.0。”我一边进行最后的参数校准,一边解释,“其核心在于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基于‘理解’与‘共鸣’而非‘控制’的情感数据交换层。理论上,接入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安全地共享非负面情感能量,甚至进行初步的信息传递。”
我将第一个节点与观测塔的核心能源连接,第二个节点则交给林心。
“需要一位初始用户进行首次连接测试,发送第一条有效信息。”
林心深吸一口气,郑重地接过节点终端,依言佩戴。她闭上眼睛,努力集中精神。
我启动了网络。
无形的波纹以观测塔为中心,如同水面的涟漪般悄然扩散开来。主控屏上,代表网络覆盖范围的淡蓝色光晕稳定地向外延伸。网络内部,无数细微的情感数据流开始生成、流淌,它们遵循着新的协议,和谐而有序。
“网络状态稳定。覆盖率百分之三点七,符合预期。”我汇报着数据,“林心,尝试发送一条简单的、稳定的正面情感信息。”
林心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个发自内心的、带着些许期待的温暖笑容。她回想着之前品尝高能营养块时的单纯喜悦,将这份情绪小心翼翼地注入节点。
瞬间,一道纯净的、金黄色的“喜悦”数据流,如同被点燃的灯火,清晰地出现在网络之中,沿着既定的协议路径,稳定地传输到了我这一端的节点,并被主控系统成功接收、解码、显示。
【情感互联网首次传输测试报告】
发送端:林心(节点B)
接收端:罗辑(节点A)
信息类型:基础情感数据- 喜悦(纯度92%)
传输状态:成功。数据完整,无衰减,无污染。
网络延迟:低于预估阈值。
结论:情感互联网首次通讯,成功!
“成功了!”林心感受到那丝喜悦能量顺利传递并被接收,兴奋地睁开眼睛,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这本身又形成了一股新的、更强烈的“喜悦”数据流在网络中荡漾。
“基本功能验证通过。”我确认道,同时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然而,我的注意力很快被另一个现象吸引。
在林心发送的“喜悦”数据流之后,网络协议自动生成了一条附带的、极其微弱的元信息。这条信息并非林心主动发送,而是网络根据其情感状态和与我的连接状态,自动生成的“身份标识”与“关系确认”,其内容可以解读为:“我是林心,我正与罗辑前辈分享喜悦。”
这条元信息的出现,意味着这个网络不仅仅是情感能量的管道,更是一个初生的、基于情感连接的社交图谱的雏形!
就在我分析这条元信息时,林心似乎心有所感,她看着网络中那条代表她自己“身份”的微弱光丝,犹豫了一下,然后尝试着,向着网络、或者说,向着代表着我的节点A的方向,发送了一条更复杂的、混合着“感激”、“信任”和“依赖”的复合情感信息。
这条信息在网络中引起了更明显的涟漪。而紧随其后自动生成的元信息则是:“林心,对罗辑,心怀感激与信任。”
我看着这条信息,逻辑核心微微波动。这种基于情感的、非功利的连接确认,是我故乡那纯粹理性的信息网络从未有过的维度。
“信息己接收。”我平静地回应,同时,也向网络发送了一条经过高度压缩的、代表“确认”与“继续观察”的理性逻辑包。
我们的“对话”,在这无声的情感互联网中,悄然完成。
然而,就在这初步成功的时刻,网络监控系统发出了低级别的警示。
【提示:检测到未知微弱信号试图接入网络……信号特征无法识别……非协议内节点……】
【信号内容解析:混乱、无序、充满……“好奇”?】
有什么东西,被我们这个新生的“情感互联网”吸引来了?是某个未被发现的情感生命体?还是……“天道”的另一类触角?
第一条讯息的成功,不仅标志着技术的突破,也引来了未知的窥探。这条连接心灵的网络,必将为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
(http://www.220book.com/book/XKD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