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地区的秋意渐浓,天气转凉,但城市依旧喧嚣忙碌。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一股难以言喻的暗流开始在部分人群中悄然涌动。
这种变化并非物理层面的异常,而是更加微妙、更加难以捕捉的心理与情绪层面的波动。
梦星依旧每日往返于公司住所之间,他那强大的神识虽极致内敛,但对周遭环境的感知却从未关闭。他比任何仪器都更早地察觉到了这种弥漫在空气里的、无形的变化。
在他的感知中,以他所居住的小区及“瞰维”公司所在园区为中心,半径约五公里范围内,凡人集体的、无意识的精神场或称情绪场正发生着极其细微的畸变。
这种畸变并非指向某种单一情绪,而是呈现出一种放大和极化的趋势。
平日里压抑的焦虑感,在某些个体身上被莫名放大,变得更具侵蚀性;
潜藏的创造力与灵感,在另一些人意识中异常活跃,甚至到了难以自控的程度;
本就敏感的心灵,变得更加易感,更容易共情,也更容易被负面情绪击垮;
甚至一些深藏心底的欲望、恐惧、偏执,也获得了更强的动能,试图冲破理智的堤坝。
这种影响微弱至极,对于绝大多数心志健全、生活平稳的普通人而言,或许只是觉得自己最近“有点烦躁”、“特别有灵感”或者“莫名情绪化”,很快就会将其归因于工作压力、季节变化或日常生活琐事。
然而,对于原本就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或正承受巨大压力、或大脑化学平衡本就脆弱的个体,这股无形的“推力”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梦星的神识捕捉到了几个分散的、却更为极端的案例:
一位常年忍受丈夫冷暴力的中年女性,某日凌晨突然情绪崩溃,在家中歇斯底里地哭喊砸物,惊动邻居报警。
警方和社工介入后,其情绪激动程度远超以往任何一次冲突,言语中充满了以往未曾有过的、极具攻击性的绝望与指控。
一位怀才不遇、屡遭退稿的先锋派艺术家,连续数日处于一种极度亢奋的创作状态中,不眠不休,在租住的工作室墙壁上涂满了充满混乱力量感和诡异象征意义的画作,并开始向路人散发难以理解的传单,声称自己“接收到了来自宇宙的启示”。
一名因投资失败而负债累累的小公司老板,焦虑症急剧加重,出现了严重的被害妄想,坚信债主雇人跟踪并要加害于他。
他数次跑到派出所报案,描述得绘声绘色却又漏洞百出,情绪极不稳定。
最严重的一例,是一名有潜在反社会人格倾向、长期沉迷于暴力网络的青年。
在连续多日接收网络负面信息和自身阴暗念头被不断放大后,他竟在深夜试图用自制器械破坏小区变电站“以制造混乱”,被巡逻保安及时发现并制服,随后被警方带走进行精神鉴定。
这些事件分散在不同地点、不同人群,表面上互无关联。接警的基层民警和社区工作者最初也只是将其视为个别精神健康突发事件处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报告的频率略有上升,且集中出现在相对固定的地理区域内,开始引起相关部门一线人员的私下嘀咕。
区公安局的指挥中心内,值班警长老陈皱着眉头看着内部系统里近期非正常警情摘要。
家暴、扰民、轻微破坏财物、异常行为报告……单看每一起都算不得大案,但汇总起来,尤其是涉及到当事人情绪极端失控的比例,似乎比往年同期要高一些。
“邪了门了,”老陈对副手嘀咕,“最近怎么净是些‘魔怔’了的?是不是天气原因?还是网上又流行什么不好的东西了?”
没有证据表明这些事件之间存在组织性联系或共同的外在诱因,如集体食物中毒、恶性案件刺激等。
上级指示:依法依规处理每一起个案,加强对重点人员的稳控和心理疏导,同时注意收集信息,留意是否有共同的环境或社会因素。
一些基层派出所悄然加强了对辖区内重点人员,即有精神病史、性格极端、近期遭遇重大变故者的关注力度。
同时,关于“近期市民情绪波动较大,注意工作方式方法,防止矛盾激化”的内部提醒,也通过非正式渠道在一线警务人员中流传。
梦星清晰地感知到了这一切。他立刻明白,这是他持续存在于此,其高度凝聚的元婴本质无意识散发出的极微弱信息场(PF场的一种低频衍生效应),对周边凡人脆弱的精神世界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扰动。
就像一块高能量体置于水中,即使自身不主动释放能量,其存在本身也会改变水分子的热运动状态。
他的生命层次远高于此界凡人,其无意识的精神辐射,对于凡人而言,就如同持续性的、强度极低却无法隔绝的“背景噪音”,不断拨动着他们敏感的心弦。
这种影响并非他本意,甚至是他极力避免的。他己将自身能量场收敛到极限,但有些影响,如同引力一般,无法完全屏蔽,尤其是对精神层面这种更为微妙领域的渗透。
他观察到,那些情绪被放大者,其本身的情绪底色和思维模式决定了被放大后的表现。PF场只是“放大器”和“催化剂”,而非“源头”。但这并不能减轻他的因果之虑。
“终究是因我而起。”梦星立于窗前,望着楼下小区花园里几个因为争抢秋千而哭闹起来的孩子——他们的情绪似乎也比平日更容易激动。他微微蹙眉。
他不能首接出手干预每一个个体的精神状态,那会留下更明显的痕迹,且治标不治本。彻底离开或许是一劳永逸的办法,但他化神的契机似乎又隐隐系于此地。
沉吟片刻,他有了决断。他需要进一步优化自身的敛息阵法,不仅要屏蔽能量波动,更要尝试隔绝这种对精神层面的无形渗透。这需要对《阵》道有更精妙的运用,或许可以借鉴此界关于电磁屏蔽、心理声学乃至量子退相干的一些理论思路。
同时,他或许可以以一种更间接、更符合此界规则的方式,施加一些广泛而温和的正面影响,来对冲这种无意识的负面扰动。
比如,是否可以微调一下小区及公司区域的次声波环境?或者引导一下绿植的分布,使其自然形成某种安神静气的微环境?
他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融入红尘,并非仅仅是被动地适应,有时也需要主动地、不着痕迹地进行微调,以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对他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也是一种别样的修行。
城市依旧车水马龙,绝大多数人对发生在自己内心深处的细微变化毫无察觉,更不知道他们情绪波澜的源头,或许就来自于身边那位看似普通的年轻同事或邻居。而梦星,则开始着手研究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邻居”,一个更完美的“隐匿者”。
秋意渐深,华东地区的色彩层次愈发丰富。然而,在这片人类活动密集的土地上,一些悄然发生的变化,开始超越个体心理波动的范畴,显现于更基础的生命层面——动植物界。
这些变化缓慢、持续,且具有难以忽视的空间聚集性,终于引起了生态学与生物学界的注意。
梦星每日途经的小区绿化带、公司附近的街心公园,乃至他周末偶尔会去散步的佘山森林公园,都成为了这场“悄变”的舞台。
他的神识早己捕捉到了这些细微的生命律动改变,并清晰地意识到,这依旧是他持续存在的“副作用”——
那极致内敛却无法完全隔绝的PF场,如同一种温和而持续的滋养,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周边环境的“生机”背景值。
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植物界。
小区里那几株原本只是勉强存活的桂花树,今年的花期不仅比往年延长了近两周,其花香也似乎变得格外醇厚浓郁,仿佛提炼过的香精,晚风送爽时,能弥漫整个街区,令人心旷神怡,甚至引来了本地自媒体的小篇幅报道。
绿化带里的常见灌木,如冬青和海桐,叶片呈现出一种异常厚实、油亮的墨绿色,仿佛常年被精心养护。它们的生长速度也略有提升,园林工人修剪的频率不得不稍微增加。
佘山森林公园的管理员老周最先发现了异常。他负责巡视的那片区域,尤其是靠近东侧的区域,树木的冠幅似乎比往年同期更为茂密,林下植被也格外丰茂。
几株被标记为“长势欠佳”的古香樟,枝头竟然冒出了大量新芽,树皮也变得润泽了许多。更让他嘀咕的是,一些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的蕨类和苔藓植物,在其原本不常见的区域开始悄然繁衍。
“怪事,今年也没特别施肥啊,雨水也就一般,这树啊草啊,怎么都跟吃了补药似的?”老周在工作日志上记录下了这些观察,最初只归功于风调雨顺。
动物的变化更为多样。 城市里的流浪猫狗依旧聚集在梦星居所附近,它们的毛色光滑,体型匀称,眼神温顺甚至显得有些“从容”。
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之间的争斗行为显著减少,对不同投喂者的容忍度提高,甚至出现了几只猫狗自发“巡逻”、驱赶误入小区小型害虫(如老鼠)的现象,被居民趣称为“小区自带安保队”。
公园和绿地的鸟类观测者记录到了不寻常的数据:常见鸟类的筑巢成功率略有提升,雏鸟成活率也有微幅增加。一些候鸟种群在迁徙途中,于该区域的停留时间明显长于其他中转站,仿佛在此地休整更能恢复精力。
观鸟爱好者甚至拍到几只喜鹊和乌鸦开始使用更复杂的材料,如细铁丝、彩色塑料片装饰巢穴,行为模式出现微妙创新。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则发生在市郊小型湿地公园的新闻:数只原本被评估为濒危、对栖息地环境要求极高的彩鹮,竟一反常态,在该公园停留并尝试筑巢。
虽然最终并未成功繁殖,但其出现本身己让环保志愿者兴奋不己,同时也感到困惑——该湿地的生态环境评估并未显示近期有显著改善。
这些零散的、看似积极的“异常”现象,最初被归因于气候异常、城市生态改善或观测误差。但随着类似报告从华东地区多个地点汇集起来,尤其是当一些严谨的生态学研究团队开始进行纵向数据对比分析时,问题变得不再简单。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的几位研究员,在分析年度卫星遥感植被指数数据时,发现上海及周边区域的绿色生物量增长趋势,持续且显著地超出了基于气候模型和历史数据的预测值。
他们排除了光照、降水、温度等常规因素的变化影响后,将目光投向了更微妙的可能性。
“土壤成分变化?地下水微量元素渗透?还是……某种新的、我们尚未认知的生态驱动因子?”课题组会议上,负责数据分析的年轻博士提出了疑问。
他们开始部署地面验证工作:采集不同区域的土壤和水样进行高精度元素分析;
在异常区域安装高灵敏度传感器,持续监测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乃至之前很少关注的、极其微弱的大气离子浓度梯度变化;
同时对动植物样本进行更深入的生理学和遗传学检测,寻找应激水平、免疫指标、基因表达谱等方面的异常。
与此同时,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一个团队,原本在研究城市环境对人类微生物组的影响,却意外发现来自“异常区域”志愿者提供的样本中,其皮肤和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指数呈现出微妙但一致的偏高趋势,菌群结构也似乎更加稳定。
这一发现看似与动植物无关,却从另一个角度暗示了该区域可能存在某种普遍性的、温和的“增益”效应。
梦星通过神识,静静地“观察”着这些生物学家的忙碌。他们架设的传感器、采集的样本、激烈的讨论,都在他的感知之下。他看到他们一步步接近“现象”,却仍在“原因”的迷雾中打转。
他对此乐见其成。这种纯粹的、基于好奇心的科学研究,是他观察此界文明如何应对未知的绝佳窗口。
他甚至偶尔会“帮助”一下。比如,当某位研究员的仪器因为电池意外耗竭而可能丢失关键连续数据时,他会让那仪器的功耗莫名降低一丝,或是让其无线传输信号在关键时刻格外稳定。
然而,他也意识到,动植物的大范围、持续性异常,比个体的心理波动更容易被系统性地捕捉和研究。长此以往,PF场的存在及其源头被定位的风险在增加。
于是,在无人察觉的层面,梦星开始了新的尝试。他不再仅仅满足于收敛自身能量场,开始更主动地运用《阵》道与《阴阳》功法。
他在日常行走坐卧间,将一丝极微妙的调和之力融入周遭环境。这并非强行改变什么,而是更像一种“引导”:
将过于集中的生机之气稍微疏导得均匀一些;将那些可能引起过度关注的、过于显眼的“异常”,比如一株一夜之间开花过多的植物,其过剩的生命力悄然分流到周边看似普通的草木之中;
甚至尝试在小区地下,以自身为阵眼,布下一个极简易、范围极小的“化育归流阵”,旨在将他无意识散逸的PF场能量更温和、更均匀地扩散开来,减少局部点的剧烈畸变。
这个过程对他而言,也是一种全新的修炼。如何在不动用惊天法力的情况下,细微地调控一片区域的“生机”平衡,使其“润物细无声”,这需要对力量有着极致入微的掌控,对《阴阳》之道在此界特殊规则下的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物学界的调查仍在继续。初步的土壤和水质分析没有发现异常元素。大气离子浓度的数据有些波动,但尚未形成可信的模式。动植物生理检测的结果正在排队等待分析。
一切似乎又陷入了僵局。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相信,在华东这片土地上,确实正在发生着什么超出当前教科书解释范围的事情。它似乎不是污染,不是灾难,反而更像一种……温和的、促进性的谜团。
学术期刊上开始出现标题谨慎的论文,如《华东某都市圈植被生长趋势偏离气候模型的初步观察》、《论特定环境因子对城市鸟类行为微变化的潜在影响——以上沪为例》。这些论文并未给出结论,只是提出了问题,呼吁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跨学科研究。
而梦星,依旧每天上班下班,仿佛对周遭发生的一切毫不知情。只有在他眸光偶尔扫过窗外那株过分翠绿的冬青时,眼底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思索。
生命的波动,远比电磁信号更加复杂,也更加难以彻底隐藏。这场由他引发的、静默的生命观测实验,仍在前所未有的道路上,悄然进行着。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织网之星:元婴降临!》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XKZ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