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年间,金陵城被绵绵春雨笼罩,青石板路上泛起粼粼水光。在市井喧闹声中,一位身形清瘦的僧人正独行于雨巷之中,他就是慧文禅师。
慧文原本在北方修行,因听说金陵佛法兴盛,特地南下求法。这些日子,他走遍了金陵各大寺院,却总觉得未能找到真正契合心性的法门。
这日雨后初晴,慧文在城南旧书坊避雨时,偶然发现一部残破的《中论》。书页泛黄,边角磨损,但墨迹依然清晰。他轻轻拂去封面的灰尘,只见扉页上题着一行小字:“缘起性空,中道实相”。
书坊老板见他对这部经论感兴趣,便说道:“这是前朝一位老法师留下的,据说读懂了能开智慧。可惜太过深奥,这些年无人问津。”
慧文恭敬地请购了这部经论,回到暂居的小寺,连夜捧读。起初,书中“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的文字让他困惑不己。他反复思索:既然万物都是因缘和合,那什么是真实不虚的?
一连三日,他废寝忘食地研读。首到第西天深夜,油灯将尽时,他读到“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句偈颂,忽然心头一震。
他想起昨日在河边看到的景象:春雨过后,河水上涨,水面漂浮着落叶。落叶随波逐流,时聚时散,没有自性,这就是“空”;但落叶确实存在,能被看见,这就是“假”;而河水不停流动,不生不灭,这就是“中道”。
慧文顿时豁然开朗!他推开窗扉,晨光熹微中,看见寺中一棵桃树。花开花落,是空;花开可见,是假;花性本空却不碍花开,正是中道。
“原来如此!”他不禁出声,“一切法都不出空、假、中三谛。而这三谛,在一心中同时具足!”
这一刻,他悟出了“一心三观”的法门:不必分别修空观、假观、中观,而是在一念心中,同时观照诸法即空、即假、即中。
第二天,慧文开始将这个领悟用于实际修行。他在禅坐时,观察自己的念头:念头生起又消失,本质是空;但念头确实存在,是假;不执着念头的有无,安住中道。
渐渐地,他的心境越来越明朗。有一天打坐时,他忽然明白:众生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执着假相为实有,或是执着空相而否定一切。若能安住中道,就能解脱自在。
一笑三千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慧文决定将这个发现与人分享。他在寺中开讲《中论》,用平常的语言解释深奥的道理。来看热闹的人起初不少,但听得懂的却不多。
有位老居士问道:“禅师说的中道,跟我们平常说的中庸之道有什么区别?”
慧文微笑回答:“中庸是待人处世的道理,中道是认识真相的智慧。好比喝茶:茶水温热适中是中庸,认识到茶水本质是水,却不妨碍品尝茶味,这就是中道。”
一位年轻学僧追问:“那要怎么修习呢?”
慧文顺手拿起桌上的茶杯:“你看这茶杯,它是泥土烧制而成,本质是空;但它确实能盛茶,是假;不执着它的实有,也不否定它的用处,安心用它喝茶,这就是中道。修行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心安住中道。”
渐渐地,听懂的人多了起来。慧文的名声也传开了,有人称他为“中观行者”。
但慧文知道,这个法门还需要完善。他继续研读经论,结合自己的修行体验,创立了系统的观心法门。他教导弟子:不必远求佛法,就在当下这一念心中,观照空假中三谛圆融。
有一天,一位北方来的僧人参访,听说慧文的“一心三观”,不以为然地说:“这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慧文也不争辩,只是请僧人喝茶。喝着喝着,突然问:“茶味如何?” 僧人答:“清香甘醇。” 慧文又问:“茶味在哪里?” 僧人一怔。 慧文微笑:“不在外,不在内,不离茶杯,不即茶叶。当下这一念品茶的心,不就是中道实相吗?”
僧人顿时恍然大悟,恭敬顶礼。
慧文将《中论》的智慧与修行实践相结合,奠定了天台宗观心法门的基础。他常常对弟子说:“佛法不在远处,就在当下这一念心。能观心性,则万法具足。”
晚年时,慧文预感这个法门将来会发扬光大。他在禅定中,隐约见到南方有佛法兴盛的景象,似乎预示着什么。但他只是淡淡一笑,继续教导前来求法的学子。
雨又下了起来,慧文坐在窗前,看着雨滴从屋檐落下。每一滴雨都映照着天地,却又转瞬即逝。空而不空,有而非有,这就是中道实相啊。
他轻声吟诵:“一雨普润,万物生长。法尔如是,中道常存。”
(http://www.220book.com/book/XLR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