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那座在夜雨中见证愿力增长的山神庙,药师三人的步履似乎也沾染了雨后的清新与坚定。他们沿着一条因雨水而略显丰沛的溪流下行,两岸草木葱茏,生机勃勃,与药师内心不断扩展的慈悲愿力隐隐呼应。
行至一处河湾,水流平缓,形成一片浅滩。远远便望见几个瘦小的身影在滩涂上忙碌着,似乎是在挖掘什么。走近了,才看清是三个半大的少年,约莫十二三岁的年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正赤着脚,在泥泞中费力地翻找着河蚌或可食用的水草。
其中一个少年动作尤为迅捷专注,眼神锐利,仿佛在搜寻稀世珍宝,正是曾在药师梦中开口说话、后又于佛寺废墟中因药师立愿而首次开口的哑童阿藤。他如今虽能言语,却依旧沉默寡言,仿佛将所有的力气都用在生存的挣扎上。
另一个少年身材略高,眉宇间带着一股倔强与警惕,挖掘的动作大开大合,带着一股不服输的狠劲。他叫石头,是附近村落一个孤儿,父母早亡,靠吃百家饭、干零活勉强维生。
第三个少年则显得文弱些,手指细长,虽然同样衣衫破旧,但浆洗得还算干净,挖掘的动作也透着一股与其处境不符的细致。他叫水生,原是镇上一个小康之家的孩子,因父亲染上赌瘾家道中落,被迫辍学,出来谋生。
三人见有僧人靠近,立刻停下动作,警惕地看着他们,尤其是石头,下意识地将手中挖蚌的破铁片握紧了些。
药师目光扫过三个少年,尤其是在阿藤身上停留了一瞬,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更深的悲悯。他并未首接靠近,而是示意寂明和云水停下,自己则缓步走到溪水边,蹲下身,掬起一捧清水,看了看,又轻轻洒回河中。
“此水尚可,然滩涂阴湿,久处易生寒湿,侵入经络,落下病根。”他像是自言自语,声音却清晰地传到三个少年耳中。
阿藤抬起头,怔怔地看着药师额间那颗熟悉的朱砂痣,嘴唇动了动,却没发出声音。石头则哼了一声,扭过头去,显然不信这套。水生则好奇地打量着药师,眼中有些许求知的光芒。
云水性子急,见状上前几步,洪亮地说道:“喂,小子们!别挖了!这玩意儿吃不饱还伤身!过来,咱这有干粮!”说着就要从包袱里拿饼。
药师却抬手阻止了云水,对三个少年温和道:“贫僧略通医理,观三位小施主气色,似有积劳内伤之象。若信得过,可容贫僧为诸位诊视一番?不为布施,只为结个善缘。”
他的态度平和,没有施舍者的高高在上,也没有刻意套近乎的虚伪,只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关切。这种态度,让警惕性最高的石头也稍微放松了些。
水生犹豫了一下,最先走上前,低声道:“有劳大师。”他自幼读书,对医者尚有几分敬意。
药师为他诊脉,又看了看他的舌苔,道:“小施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乃思虑过度,饮食不节所致。可是常感乏力,食欲不振?”
水生惊讶地点点头。
接着是阿藤。他默默伸出手,药师诊脉时,发现他体内仍有不少昔日贫寒交迫留下的暗伤,肝气郁结之象尤为明显。他轻叹一声:“旧伤未愈,又添新忧。需舒肝解郁,健脾养血。”
最后是石头。他起初不愿,但在水生和阿藤的目光示意下,才勉强伸出手。药师一搭脉,便觉其脉象弦紧有力,却杂乱无章,显是长期紧张、情绪不稳,体内郁火与寒湿交织。“小小年纪,心火如此之旺,肝气横逆,若不调摄,恐伤及根本。”
诊视完毕,药师并未立即开方,而是对三人道:“贫僧观三位,皆非甘于现状之辈。阿藤坚韧求生,石头勇猛刚强,水生聪慧向学。然,仅靠在此挖掘蚌蜆,作者“一笑三千”推荐阅读《琉璃光遍:东方药师佛行愿记》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非长久之计,更损身心。”
他目光扫过三人,语气变得郑重:“贫僧欲传你三人一技之长——一为医术,可识药草,疗自身及亲友之疾;二为佛法,可明因果,安顿身心,知苦乐之源。不知三位,可愿随贫僧学习?”
此言一出,不仅三个少年愣住了,连寂明和云水也略显惊讶。他们知道药师慈悲,却没想到他会首接提出收徒。
石头第一个嗤笑道:“学医?学佛?能当饭吃吗?我们现在最要紧的是填饱肚子!”
药师微微一笑:“学医,可识山中百草,其中不乏可食可用之物,更可为人诊病,换取生计;学佛,可开智慧,知勤俭之道,解烦恼之苦,心安稳,身自康健。如何不能当饭吃?”
水生眼中燃起希望的光芒,他渴望知识,更渴望改变命运:“大师…我真的可以学吗?我…我读过几年书…”
阿藤则紧紧盯着药师,仿佛在确认什么,最终,他用力地点了点头,嘶哑地吐出两个字:“我学。”
石头看着两个伙伴,又看看药师那平静而深邃的目光,以及寂明、云水身上那种他从未见过的、不同于流民或富户的气质,内心挣扎起来。他渴望力量,渴望不再被人欺凌,渴望有条出路。
药师并不催促,只是静静等待。
良久,石头猛地一跺脚,像是下了极大的决心:“好!我学!但要是学不到本事,我可不干!”
药师颔首:“善。既入我门,当守规矩。首要,须存慈悲心,不可恃技欺人;其次,须精进用功,不可懈怠懒惰;再次,须互敬互爱,如同兄弟。可能做到?”
三个少年互相看了看,最终齐齐点头。
于是,在这清澈的溪流边,一场简单却意义深远的拜师礼举行。没有香烛供品,三个少年对着药师恭敬地磕了三个头,算是正式入门。药师为他们分别取了法名:阿藤心思沉静,名为“慧藤”;石头性情刚猛,名为“慧石”;水生聪慧向学,名为“慧源”。
自此,药师的云水生涯中,多了三个小小的身影。他们不再是孤苦无依的流浪儿,而是有了师父、师叔,有了方向与希望的求道者。
药师传授知识,亦是循序渐进,因人施教。他教慧藤(阿藤)辨识草药,因其本就与草木有缘,心思细腻,进步神速;教慧石(石头)强身健体的导引术与一些外伤急救之法,契合其刚猛性格,同时以佛法化解其戾气;教慧源(水生)医理药性,因其有读书底子,理解更快,更引导他阅读佛经,开启智慧。
寂明负责教导他们基本的佛法仪轨、因果道理;云水则带着他们翻山越岭,实地辨认药材,讲解药性。
三个少年如同久旱逢甘霖的禾苗,贪婪地吸收着一切知识。他们的脸上,渐渐褪去了麻木与惶恐,增添了专注与光彩。尤其是慧藤,在药师的调理和佛法的熏陶下,体内的暗伤渐渐好转,性格也开朗了些许,偶尔甚至会露出淡淡的笑容。
看着三个弟子的变化,药师心中充满欣慰。他明白,这不仅仅是传授技艺,更是在实践他那不断增上的愿力——拔除贫苦(授以生计)、破除愚痴(传以佛法智慧)、化解怨憎(教导和睦互爱)。这三个少年,便是他愿力行走于世的鲜活证明,是善业传承的火种。
他们的队伍,从三人行变成了六人众。虽然负担重了,行程慢了,但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力量与希望。药师知道,他己不再是独自践行菩萨道,他播下的种子,己经开始发芽。未来,这些新芽必将成长,将药师佛的琉璃之光,带到更远、更暗的角落。
师徒缘结,善业流芳。这人间道场,因这薪火相传,而显得愈发庄严,充满生机。
(http://www.220book.com/book/XLZ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