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肆虐后的疮痍,如同烙印,深深镌刻在药师的心镜之上。那妇人绝望的颤抖,孩童青白的脸孔,并未因第一大愿的立下而模糊,反而在愿力的光明映照下,愈发显得刺目而真切。他清晰地认识到,疾病的消除,固然能解除巨大的痛苦,但若众生依旧挣扎在生存的边缘,饥寒交迫,那么“身心安乐”便如同筑于流沙之上的楼阁,顷刻可倾。
离开那片废墟数日后,他们途经一片广袤而贫瘠的丘陵地带。时值春夏之交,本应是草木丰茂、禾苗青青的景象,然而目光所及,土地干裂,稀稀拉拉的庄稼蔫黄低垂,如同罹患重病的患者。村落里的房屋低矮破败,村民们面有菜色,眼神浑浊,带着一种被生活重压磨砺出的麻木。
他们在一处名为“黄土坡”的村落停下,打算寻些清水。村中唯一的井水也己浑浊不堪,水位极低。几个孩童围在井边,用破瓦罐小心翼翼地接取那带着泥浆的水,小脸上看不到这个年纪应有的红润与活泼,只有与年龄不符的憔悴。
一个老农蹲在自家龟裂的田埂上,抓着一把干枯的禾苗,眼神空洞,喃喃自语:“完了…今年又完了…租子怎么交?一家老小吃什么…” 他的手指因长期劳作的粗糙,与那枯黄的禾苗几乎融为一体。
云水看得心头火起,却又无处发泄,只能恨恨地跺脚:“这鬼地方!连草都长不旺!” 他习惯性地想去翻找包袱里的干粮分赠,却被药师用眼神制止。
寂明轻叹一声,对药师低语:“师兄,此地的‘贫苦’,非是一时天灾,似是土地贫瘠,水源匮乏,加之赋税沉重,乃是积年之痼疾。”
药师默默点头。他走到那老农身边,并未立即言语,只是蹲下身,也抓起一把泥土,在指尖捻开。土壤沙化严重,缺乏黏性与肥力。他又望向西周光秃秃的山岭,水土流失的痕迹明显。
“老丈,这地,如此贫瘠己久了吧?” 药师温和地问道。
老农抬起头,看到是个僧人,木然的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又黯淡下去,长叹一声:“师父是外乡人吧?我们这黄土坡,祖祖辈辈都这样!地薄,存不住水,老天爷稍不下雨就旱,一下大雨又冲走肥土…能长出点东西糊口就不错了,哪敢指望丰年?”
此时,村里其他人也渐渐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诉说着生活的艰辛。赋税、地租、种子、农具……每一项都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他们并非不勤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汗水浸透了这片土地,却换不来温饱。贫苦,如同一个无形的魔咒,世代缠绕着这片土地和其上的人们。
药师静静地听着,他的心,仿佛也随着村民的诉说,沉入了那无边的贫瘠与困顿之中。他看见孩子们因营养不良而发育迟缓,看见壮年们被劳役压弯了脊梁,看见老人们在对饥饿的恐惧中煎熬度日。这“贫苦”,本身就是一种漫长而酷烈的疾病,侵蚀着身体的活力,磨灭着心灵的希望。
第一大愿,旨在消除“病苦”,是拔除己然生长的毒刺;而眼前这“贫苦”,则是导致毒刺不断生长的贫瘠土壤。若不改良土壤,纵能暂时拔除毒刺,新的苦难仍会源源不断地滋生。
一种比之前更为沉重、也更为坚定的悲愿,在他心中酝酿、发酵。这愿力,不再仅仅针对某个具体的灾难或病痛,而是指向一种更为普遍、更为根源的生存困境。
他示意众人随他来到村中那口几乎干涸的老井旁。井口的石栏被岁月磨得光滑,也记录着世代村民为生存而挣扎的痕迹。
药师立于井边,目光扫过一张张被贫苦刻满风霜的面孔,扫过那片片渴望生机却无力回天的土地。他的声音,比立第一愿时,更多了一份沉郁与广博,如同大地本身发出的低语: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声音依旧宏亮,却带着承载万物的厚重:
“第二愿!我作佛时——”
“国中众生,资生之具,随心所念,应念即至!”
“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宫殿楼阁,种种庄严之具,悉皆丰足,无有乏少!”
“若十方世界,一切有情,或因贫苦饥寒,身心忧恼,闻我名号,专心称念,以其至诚,皆得衣食丰足,居处安乐,远离贫穷困厄之苦!”
此愿一出,并未有立第一愿时那般惊天动地的异象,却有一股浑厚、温暖、如同大地回春般的力量,以药师为中心,无声无息地弥漫开来。
围观的村民们,初时只是觉得这和尚说话有些奇特,但随着愿力的扩散,他们忽然感到,那长久以来盘踞在心头的、对饥饿和寒冷的恐惧,似乎被一股暖流轻轻拂过,变得不那么尖锐了。一种莫名的安心感,如同久旱后感受到的第一丝潮湿空气,悄然浸润着他们干涸的心灵。
那蹲在田埂上的老农,怔怔地看着自己手中干枯的禾苗,又抬头望了望依旧贫瘠的土地,眼中却不再是一片死寂,反而生出了一丝极微弱的、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希冀:“要是…要是真能那样…”
云水猛地一拍脑袋,像是想起了什么,对药师道:“师兄!我记起来了!往南走,翻过两座山,有一条河谷,土肥水足,就是路险难行!要是能引水过来,或者搬些人过去…”
药师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他看向村民们,声音坚定:“诸位乡亲,佛法慈悲,愿力虽宏,亦需人力配合。贫僧此愿,非是坐等天降衣食,而是愿助众生,破除困局,自创丰足。”
他当即与寂明、云水商议,由云水带领村中几个年轻力壮者,前往勘察那条河谷,评估引水或迁徙的可行性。寂明则留在村中,安抚民众,并教导他们一些改善土壤、节约用水、合理轮作的简易方法,虽然不能立竿见影,却是长远之策。药师自己,则以其智慧,帮助村民分析赋税负担,寻找可能的减免途径,或探索一些力所能及的副业。
希望的种子,一旦播下,便能生根发芽。村民们看到这些外来的僧人并非空谈,而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寻找出路,那麻木的眼神中,终于重新燃起了久违的光彩。尽管前路依然艰难,但至少,他们看到了改变的可能。
当夜,药师再次于村外静坐。他观想着那由第二大愿所成就的、物质丰饶、无有贫苦的净土景象,同时也深深明了,在抵达那究竟乐土之前,于这秽土之中,引导众生勤勉劳作、互帮互助、开发智慧、创造财富,正是实践此愿的必经之路。
第二大愿,“愿众生丰衣足食,无饥寒之苦”,如同坚实的基石,与第一大愿共同构筑起拔苦与乐的初步框架。药师知道,这愿力的光辉,己开始照耀这片贫瘠的土地,也必将随着他的行持,驱散更多众生心头的贫寒阴影。
他望向南边云水等人勘察的方向,目光悠远。利益众生的事业,宏大而具体,需步步踏实,愿愿相继。而他的菩提道心,也在这不断的发愿与实践中,如同经过淬炼的琉璃,愈发璀璨、坚定。
一笑三千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XLZ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